第四輯:文化的傳承 27.難得糊塗:一種虛靜、淡泊的心靈狀態(1 / 1)

第四輯:文化的傳承 27.難得糊塗:一種虛靜、淡泊的心靈狀態

“難得糊塗”是鄭板橋的名言。話說得悖情悖理,荒誕不經。人人都想聰明而怕糊塗,板橋卻道“難得糊塗”,“糊塗”既“難得”,就成了珍稀品,成了一種追求的對象。故自板橋先生此言一出,許多文人雅士,達官貴人,鴻儒巨商,就恭恭敬敬地把它書為條幅,懸掛於廳堂之上,奉為格言警句,頂禮膜拜。“糊塗”一下子就由被世人瞧不上而提升到了想要而不得的地位,“難得糊塗”也成為人們經常引用的名言。

“糊塗”之所以“難得”,是因為不糊塗的人,非得糊塗不可。板橋中進士後,曾任山東範縣、濰縣知縣。他為人磊落正直,不容邪惡,廉潔奉公,關心民眾,這就與當時榨取民脂,汙濁腐敗的官場之風格格不入。板橋就有太多的痛苦,太多的憂愁,太多的憤懣。

不糊塗卻要裝糊塗,“這就很難。尤其是什麼時候該清醒,什麼時候該糊塗,這個分寸就不易把握。”所以板橋慨歎:“難得糊塗!”

“難得糊塗”,實際上包含著一種韜光養晦的世故,或者叫作應世技術。當人處在某種險惡的形勢下,而又對這種形勢無可奈何時,“糊塗”的智慧,可以起到一種應付時局,擺脫困厄的作用。這種“糊塗”的智慧,包含著無奈、壓抑和痛苦,也寄寓了許多哀痛與沉重。

“糊塗”之所以難得,還在於它是一種超越。這裏的“糊塗”已不再是詞語意義上的糊塗了。它是超越了無奈、痛苦、世俗、功利之後,所達到的一種虛靜、淡泊的心靈狀態。它的意思相當於陶淵明《歸田園居》詩中“拙”的含義。陶詩曰:“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入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念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

這裏的“拙”,是不適“俗韻”的樸拙和真純,是道家“返璞歸真”的思想體現。“糊塗”就是“拙”。從這個意義上說,“難得糊塗”就是一種“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超越境界。

世俗社會是一個紛紛擾擾,喧鬧嘈雜,充滿爭鬥、權詐、是非、誘惑的世界。許多人在名韁利繩的束縛下,失去了靈魂和自由。如能從世俗的功名利祿、是非得失的塵網裏提升出來,人生就獲得了一定的自由和解放。

板橋的“難得糊塗”正給人們提供了一種哲理睿智的啟迪。其實,“難得糊塗”是哲人麵對芸芸眾生的執迷而發的機言智語。它猶如禪宗的偈語,是需要用心體悟的。板橋想讓人們從中悟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要一味去爭,不能功名利祿總是放不下。“糊塗”一點,能讓人得到一種安寧,一種輕鬆,一種坦蕩,一種悠然,一種自在。

如果一個人太深於世故,太精於鑽營,太會耍弄手腕、算計周密,那麼此人的心靈一定是最閉塞、最僵化、最糊塗的。因為過多的計較謀劃已使他的心靈沒有一點空虛之處,他已成為一個“實心”的異化人。這就好比一個畫家,心中若填滿了名利世故,未留下一片虛靈之地,那麼要在作品中開辟境界,抒寫性靈,恐怕就是不可能的事了。一個人如果太“聰明”,也會“聰明反被聰明誤”。

現代社會是個五光十色、日新月異的社會。太多的信息要接受,太多的新知要學習,太多的俗務要應酬,太多的事情要完成。如果終日奔跑爭先,就會將世人拖垮累死。來點“難得糊塗”的超越,可以幫助人們釋放心理和社會壓力,保持一種心理平衡,坐看雲起花落,超然通達地麵對人生。特別是在今天這種高速度、快節奏、競爭激烈的社會,如果不能有一點“難得糊塗”的超越,就再也感受不到生活中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