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文化的傳承 26.死而不朽:為人處世的最高標準(1 / 2)

第四輯:文化的傳承 26.死而不朽:為人處世的最高標準

公元前549年,魯國的大夫穆叔奉命到晉國去訪問。晉國的卿範宣子接待了他,並且與他交談起來。範宣子問穆叔道:“古人有話說:‘死而不朽。’你知道它說的是什麼嗎?”穆叔不清楚範宣子提出這個問題的用意,沒有馬上口答。範宣子以為穆叔答不上,得意他說:“我的祖先,虞舜前是陶唐氏,夏朗後是禦龍氏,在商朗是象韋氏,在周朝則是唐社氏。周王室衰敗以後,由晉國主持中原的盟會,執政的是範氏。所謂‘死而不朽’,恐怕說的就是這個吧!”

穆叔聽他這樣說,覺得很不入耳,便說:“據我所聽到的,這叫做世祿,也就是世世代代享受祿位,而不是‘不朽’。魯國有一位已經去世的大夫,叫藏文種。死了以後,他的話世世代代沒有被人們廢棄。所謂‘不朽’,說的是這個吧。”他接他又說:“我聽說,最高的是樹立德行,其次是樹立功業,再其次是樹立言論。”如果能做到這樣,雖然死了也久久不會被人們廢棄。這叫做三不朽。若隻是保存和接受姓氏,用來守住宗廟,世世代代不斷絕祭祀,那是每個國家都有的,不能說是不朽。出處《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左傳》提出了為人處世的最高標準,即“立德、立功、立言”,並稱“此之謂不朽”。最高的是“立德”,即以卓越出眾的道德規範,為後人立下不朽的榜樣;其次是“立功”,即以頑強艱苦的努力,為國家立下不朽的功績;再次是“立言”,即為時代留下精彩精當的不朽言論。

成就道德典範,建立蓋世功業,闡發精深言論,都必將長遠地影響於後世,也即其所蘊含的精神意義是永不消失的,這也就是說三立者的精神遠遠超越於死亡而臻於不朽。他們雖死猶生,其名永遠立於世人之心,才是不朽。

後來唐代的一位學者對這“三立”又作了精辟的闡述:“立德,謂創製垂法,博施濟眾;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於時;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於是,“三立”有了定論。

在中國曆史上“三立”就成為作為人生的價值取向和許多人的人生目標和理想,即使是現在,人們還常常提起,不時賦予一些新意。

在封建製度的社會框架中,人並沒有真正的獨立性,人們所有的思想行為都淹沒在封建社會的附屬關係上,所以無論是立德立功還是立言都在為當時的封建統治服務。

因此,在我們常說的“成才”應當包括:“立人、立事、立言。”這三個方麵,想成才者不可隻立其一而廢其餘。

“立人”乃一切之本,做學問要先學會做人。惟有品質優良、道德高尚者方可成一大器。

“立人”包括立德和立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