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文化的傳承 16.滿招損,謙受益:人一自大,他的天地就小了
語出《尚書·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此乃天道。”《新五代·伶官傳》:“《書》曰:‘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謙虛的好處說起來也許太抽象,但自滿的弊端卻俯拾即是。
孔子帶著學生到魯桓公的祠廟裏參觀的時候,看到了一個可用來裝水的器皿,形體傾斜地放在祠廟裏。在那時候把這種傾斜的器皿叫欹器。
孔子便向守廟的人問道:“請告訴我,這是什麼器皿呢?”守廟的人告訴他:“這是欹器,是放在座位右邊,用來警戒自己,如‘座右銘’一般用來伴坐的器皿。”孔子說:“我聽說這種用來裝水的伴坐的器皿,在沒有裝水或裝水少時就會歪倒;水裝得適中,不多不少的時候就會是端正的。裏麵的水裝得過多或裝滿了,它也會翻倒。”
說著,孔子回過頭來對他的學生們說:“你們往裏麵倒水試試看吧!”學生們聽後舀來了水,一個個慢慢地向這個可用來裝水的器皿裏灌水。果然,當水裝得適中的時候,這個器皿就端端正正地在那裏。不一會,水灌滿了,它就翻倒了,裏麵的水流了出來。再過了一會兒,器皿裏的水流盡了,就傾斜了,又像原來一樣歪斜在那裏。
這時候,孔子便長長地歎了一口氣說道:“唉!世界上哪裏會有太滿而不傾覆翻倒的事物啊!”
孔子借用敧器裝滿水就傾覆翻倒的現象來向學生們說明驕傲自滿,往往向它對立麵——空虛轉化。從而告訴人們,不要驕傲自滿,凡是驕傲自滿的人,沒有不失敗的。
日中就得西斜,月圓就要虧缺,物盛必衰,這是天地的道理。人體會到了天地的道理,高就會自卑,盈就會自謙,等就會自抑。所以孔子又說:“君子做人不向大,有功不自傲。”
王陽明說:“現在人們最大的缺點,就是一個‘傲’字,千萬種罪惡,都是從傲裏滋生出來的。傲就自高自足,不肯屈人之下。所以身為學子驕傲,就不能孝敬長上;身為弟弟驕傲,就不能尊敬兄長;身為臣子驕傲,就不能做個忠臣。”
明朝有個淺薄的書生,剛剛學會寫幾句歪詩,就不知天高地厚,居然誇口自己要比當時的大學者解縉的學問還要深。他給解縉出了個對聯:“牛跑驢跑跑不過馬,雞飛鴨飛飛不過雁。”
解縉並沒有與之多言,隻是回了一副對聯給他:“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書生見罷,羞得滿臉通紅,無趣而回。書生的尷尬,尷尬在他沒有自知之明。
俗話說,知人知麵不知心。人了解人不易,連古人也說:“知人之難,堯舜所病。”是啊,知人難,知己更難。人自以為最了解自己,其實,許多事實說明,人往往最不了解自己。馬謖信心十足地自薦去守街亭,結果不僅街亭失守,而且自己還掉了腦袋,可見自知很難。
孔子有個叫漆雕開的學生要去做官。臨行前,漆雕開對孔子說:“我對做官還沒有信心。”孔子聽後非常高興。孔子高興的是什麼呢?是漆雕開能夠認識自我,有自知之明。
“力學之父”牛頓在小有成就時,有友人讚譽他是力學泰鬥。牛頓卻說:“我不知道別人怎樣看我,我自己以為我不過是一個在海邊玩耍的孩子,常常為發現一塊比平常更美麗的貝殼而沾沾自喜,對麵前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卻全然無知。”
正是他意識到還有浩瀚如海洋的真理尚未了解,他在確立了三大定律後,又發現了萬有引力,甚至還在光學及其它的研究上都取得了曆史性的突破。牛頓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取決於他對自己清楚的認識。正是由於他有自知之明,才沒有停止自己尋求真理的腳步。
據說在阿爾卑斯山的入口處,就寫著“認識你自己”這樣一句警語,讓人們永遠記住這句話。因為隻有認識了你自己,你才能變得睿智,你才能勝不驕、敗不餒,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踏踏實實過自己的人生。
“氣就怕盛,心就怕滿,才就怕露。”盛氣就會淩人,心滿就不求上進,露才就流於膚淺。這三條都是人們修身的大敵。所以,隻要是聖賢哲士,都極力做到虛懷若穀,謙恭自守。
人一自大,他的天地就小了。所以,自大的人在世人眼裏從來都是愚不可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