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文化的傳承 17.大巧若拙:順應自然的規律
“大巧若拙”,老子的美學觀點。意為真正靈巧優美的東西應是不作修飾的。語自《老子·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這裏老子以“無為而無不為”的哲學思想,分析了巧與拙的辯證關係。認為真正的巧不在於違背自然的規律去賣弄自己的聰明,而在於處處順應自然的規律,無論是初涉世事,還是經驗頗豐,無論是做大事,還是一般的人際關係,鋒芒還是少露一些為好。在這種順應中,使自己的目的自然而然地得到實現。
東漢時的孔融是孔子的20世孫,小的時候聰慧過人,後來被漢獻帝征至朝廷為官,十分受器重。孔融對曹操壟斷朝中大權,挾天子以令諸侯十分不滿,經常冷嘲熱諷。曹操打敗了對手袁紹,將袁紹的兒媳甄氏送與自己的兒子曹丕為妻,孔融便寫信給曹操道:“當年武王伐紂,將紂王的妃子妲己賜予了周公。”
曹操問他這件事什麼典藉上有記載,孔融回答說:“以今天的事情去推測,那時大概就是這個樣子。”曹操聽了自然心中不滿。後來曹操又提出來禁酒,說酗酒可以亡國,孔融回答說:“夏、商兩朝是由於婦人而失去的天下,現在卻不禁止婚姻,看來閣下之所以極力主張禁酒,隻是因為打仗需要軍糧,並不是怕什麼亡國吧?”揭露了曹操大帽子嚇唬人的真相。
對孔融的屢屢譏諷,曹操自然十分惱火,早就想除掉他,可是考慮到他的名聲太大,怕自己落得個“害才”的惡名,一直隱忍著,後來直在忍無可忍了,就指使手下一個名叫路粹的人出麵告發孔融,罪名有兩條,一是不忠,看到天下大亂,想要圖謀不軌,聲稱自己是聖人之後,應當取劉氏天下而代之;二是不孝,曾說做父親的,當初不過是為了發泄自己的情欲才弄出來孩子;還說兒子對母親也不必那麼孝順,人托生母體,隻還過像一個物體裝在瓶子裏一樣,生出來以後也就斷絕關係了。有了不忠不孝的罪名,曹操就名正言順地把孔融殺了。
三國時還有一個恃才自傲的人——禰衡。他年少才高,目空一切。二十歲的時候就躋身在名士權貴之中,但是他根本看不起那些所謂的上層人物。漢獻帝初年,孔融上書舉薦禰衡,大將軍曹操欲招見他,禰衡不知天高地厚,出言不遜。曹操心中不快,最後給他封了個擊鼓小吏,以羞辱他。一次曹操大宴賓客時,命禰衡穿鼓吏衣帽擊鼓助興。禰衡竟然當眾裸身擊鼓,以羞辱曹操。曹操很生氣,但他想借刀殺人,就把禰衡送給了荊州牧劉表。
不久,禰衡得罪了劉表,劉表也很聰明,把他打發到江夏太守黃祖那兒去了。禰衡到了那兒,仍然是目中無人,有一次竟然當眾辱罵黃祖。黃祖一氣之下殺了禰衡。禰衡終於因過於自大送了性命,死時才26歲。
老子曾告誡孔子說:“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意思是那些才華橫溢的人,外表看上去與愚魯笨拙的常人沒有什麼區別。
一個人不自我表現,反倒顯得與眾不同;一個不自以為是的人,會超出眾人;一個不自誇的人會贏得成功;一個不自負的人會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