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文化的傳承 15.外圓內方:人生修養的一個標尺
外圓內方這個成語出自南朝·宋·範曄《後漢書·郅惲傳》:“案延資性貪邪,外方內圓,朋黨構奸,罔上害人。”圓:圓通;方:方正。比喻人表麵隨和,內心嚴正。
著名教育家黃炎培十分讚賞“外圓內方”這個成語。他在給兒子寫的座右銘中就有這樣的話:“和若春風,肅若秋霜,取象於錢,外圓內方”。黃老先生的話,實際上是對“外圓內方”的一個很好的解釋。在他看來,“圓”就是要“和若春風”,對朋友、同事、左鄰右舍,要敬重、誠實、平易近人,和氣共事;“方”就是要“肅若秋霜”,做事要認真,堅持原則。“取象於錢”,則是以古代銅錢為形象比喻,啟發人們要把“外圓”與“內方”有機統一。真可謂喻簡意賅,發人深省。
對照黃老先生講的這個要求,大多數人都有一些差距。有的內方外也方,待人做事,不講方法,冷若冰霜,把同誌關係搞得處處緊張;有的外圓內也圓,八麵玲瓏,四處討好,毫無原則;還有的內不方,外不圓,胸中既無真理,也無原則,到處惹事生非。這些人,對人對己都無好處,對於構建和諧人際關係更是有害無益。具備“外圓內方”的人,一定是一個“和群”的人,而“和群”是人的重要本質,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前提。在當今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倡導做人處事要“外圓內方”,顯得尤為重要。
說到“外圓內方”,道理一講就明。然而要堅持時時、事事做到外圓內方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唐朝名相李泌七歲幼時就有神童之稱,他七歲那年,玄宗召其進宮。當李泌入宮晉見時,玄宗正興致勃勃地與魏國公張說下棋。玄宗想試試他的才能,便示意張說考考他。張說以棋為題問道:“方,好比是棋局,圓,好比是棋子,動,猶如使棋活了,靜,就是棋死了。你能用方、圓、動、靜四字來比喻弈棋的道理嗎?”年幼的李泌立即脫口吟道:“方如行義,圓如用智,動如呈才,靜如遂意。”李泌的“方如行義,圓如用智”,道出了“外圓內方”的“修行”辦法,或許是對“外圓內方”人格意蘊的最好注釋。
首先,要在“內方”上下功夫。“方”是人格獨立、靈魂正直,是立世之本。真正達到“方”的有理,“方”的有誌,離開“義”字不行,要胸懷大義,愛憎分明。在原則問題上,不左右逢迎,隨波逐流;麵對錯誤行為、不良傾向,旗幟鮮明,敢於挺身而出,做一個正直的人。
當然,也不能忽視“外圓”。“圓”不是老於世故、老謀深算,而是一種高超的處世藝術。“圓”要張弛有度,把握分寸;“圓”倡導一種豁達、一種大度、一種寬厚、一種善解人意、一種與人為善。由此看來,為人處事要做到“和諧圓滿”境界更不易。要發揮智慧的力量,在交往中學會把握自己的情感,駕馭自己的意誌,以開闊的心胸處事。這就要有與人為善的態度,寬人嚴己的風範,謙虛不躁的作風。遇到和同誌發生分歧,不能得理不饒人,氣勢洶洶,言辭刻薄;而要講究方法,把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這樣才能春風化雨。
把“外圓內方”作為人生修養的一個標尺,構建和諧人際關係的一個準則,還要搞好“方”與“圓”的有機結合。隻圓不方,是一個八麵玲瓏、滾來滾去的“0”,那就是圓滑了;隻方不圓,是一個四處棱角、靜止不動的“口”,麵對的就是一盤死棋。要處理好兩者的關係,關鍵是做到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要有“彎下腰當一座橋,挺起身做一架梯”的精神,以誠待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熱心助人,厚德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