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驚奇於日本人的管理手段。原來日本人在上任兩天後,通過了解企業情況的基本製度,深入到每一個車間同幾乎所有的工人見麵,傾聽工人意見,讓不滿的工人在他麵前發牢騷。他笑容可掬地說:“請多多關照。”一周後,他取消了前任經理製定的嚴格懲罰措施,同時采用了工人們提出的一些福利要求。在任期的前兩個月,他還允許每個工人自由到他辦公室傾吐意見,在製定決策時,傾聽其它管理人員的意見,從而在整個企業內部營造出一種寬鬆祥和的管理氣氛。這位日本經理之所以成功,就在於他針對前任采取的種種硬性管理措施,應用以人為本的感情投資策略,采取了“以柔克剛、以德糾刑”的對策,因而調整了管理氣氛,並被廣大員工所認同和接受,才產生了神奇的治理效果。
伊索寓言中有一個“北風與太陽”的故事:
北風與太陽各自為自己的本領高強爭論了起來。結果,約定能夠讓行人脫掉衣服的,就算勝利。首先北風上場,為了讓行人脫衣服,於是使勁地刮強風,可是行人卻加緊將衣服裹住。輪到太陽,首先以柔和的光線照射,行人於是脫外套。接著,太陽再照射,行人受不了啦,趕快脫掉衣服跳進河裏麵去了。
中國上古時期,大洪水不斷侵襲中國,災難期間長達22年之久。堯帝命令鯀從事治水工程。鯀費了9年的歲月,致力解決洪水問題,可是他采取築堤的方法,這些堤防破裂後,乃告失敗,水勢則比先前更為洶湧。堯認為鯀治水無功,將他處以死刑。
隨著堯帝禪讓退位,舜帝時代來臨。舜帝征召鯀的兒子禹,再次從事治水,從此禹離家在外長達13年,將洪水治服了。隨後,禹從舜帝那裏得到讓位,成為天子,是為夏王朝的始祖。禹就位後,隨即巡視全國,現在紹興市郊有他的墓園,也有供奉他的禹廟,而禹巡視途中經過的陝西、山西、河南各省,屬黃河中流的流域,留下了許多與禹帝有關的地名與遺跡。
鯀的方法是築“堙”與“障”,也就是在堤防方麵加以強化,對溢出的河水,加以防止,越堵水勢越大。禹的方法則是“疏”與“導”,即不是防止水勢,而是替水路築道,以引導水勢,將水引入大海。
以柔克剛是人類的一種大智能,其實人生的很多矛盾如果用針尖對麥芒的方式是無法解決或是付出很大成本才能解決的,而換一種方式,采用柔弱勝剛強之法常常會收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