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第七 景公稱桓公之封管仲益晏子邑辭不受第二十四(1 / 1)

外篇第七 景公稱桓公之封管仲益晏子邑辭不受第二十四

[原文]

景公謂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予管仲狐與榖,其縣十七,著之於帛①,申之以策②,通③之諸侯,以為其子孫賞邑。寡人不足以辱而先君④,今為夫子賞邑,通之子孫。”

晏子辭曰:“昔聖王論功而賞賢,賢者得之,不肖者失之。禦⑤德修禮,無有荒怠。今事君而免於罪者,其子孫奚宜與⑥焉?若為齊國大夫者必有賞邑,則齊君何以共⑦其社稷與諸侯幣帛?嬰請辭。”遂不受。

[注釋]

①著:書寫。帛:絲織品的總稱。②策:竹簡編成的冊。③通:通報。④辱:辜負,違背。而:作語助,同“以”。先君:指桓公。⑤禦:治理,整頓。⑥與:參與,引申為接受、承受。⑦共:同“供”。

[譯文]

景公對晏子說:“過去,我的先君桓公,把狐地和榖地的十七個縣都賞賜給管仲,旨意寫在帛上,並用竹簡策記錄下來,通報給各諸侯,並把這些地方作為他的子孫的賞邑。我不能夠封賞您的先人,如今賞給您邑地,以便傳給子孫後代。”

晏子辭謝說:“過去,聖明的君主通過評判功勞來賞賜賢德的人,賢德的人得到賞賜,不賢德的人就沒有賞賜,所以人人都崇尚道德,修養禮儀,不敢有絲毫的荒廢懈怠。如今我侍奉君王僅僅做到沒有過錯,子孫怎麼能接受賞賜呢?一旦做了齊國大夫一定要給予賞邑,那麼齊國君主拿什麼來祭祀社稷?拿什麼作為巴結諸侯所需要的錢財和布帛呢?我請求辭謝封賞。”最終沒有接受。景公###使梁丘據致千金之裘晏子固辭不受第二十五

[原文]

景公賜晏子狐之白裘①,元豹之茈②,其貲③幹金,使梁丘據致之。晏子辭而不受,三反。公曰:“寡人有此二,將欲服之。今夫子不受,寡人不敢服。與其閉藏之,豈如弊之身④乎?”晏子曰:“君就賜,使嬰修百官之政。君服之上,而使嬰服之於下,不可以為教⑤。”固辭而不受。

[注釋]

①狐之白裘:似當作“狐白之裘”,用狐腋下的白皮毛製成的皮衣。②元豹之茈:衣襟裝飾著黑色的豹子皮。③貲:錢財。④弊之身:穿在身上穿破它。⑤不可以為教:不可以拿來教誨人。晏子的意思是,如果君臣都穿這種皮衣,別人一定會效法,那麼奢侈的風氣就會蔓延開來。所以說“不可以為教”。

[譯文]

景公賞賜給晏子一件用狐狸腋下的白毛皮製成的皮衣,衣襟卻是用黑色豹子皮製成的,價值千金,並打發梁丘據前去給晏子。晏子拒絕了,梁丘據送去三次都被退了回來。景公說:“這樣的皮衣我有兩件,我打算穿它。如今先生您拒絕了,我也不敢穿了。與其把它收起來不穿,還不如穿在身上把它穿壞了呢。”晏子說:“君主即使賜給我,我也不敢穿它,您讓我治理百官的政事,君主您身居尊位卻穿著狐白的皮衣,而我地位卑賤也穿著同您一樣的皮衣,這樣做就不能教化官吏和百姓依禮行事了。”晏子堅決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