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第七 有獻書譖晏子退耕而國不治複召晏子第二十二
[原文]
晏子相景公,其論人也,見賢而進之,不同君所欲;見不善則廢之,不辟君所愛。行己而無私,直言而無諱。有納書①者曰:“廢置不周②於君前,謂之專;出言不諱於君前,謂之易。專易之行存,則君臣之道廢矣。吾不知晏子之為忠臣也。”公以為然。晏子入朝,公色不說。故晏子歸,備載③,使人辭曰:“嬰故老悖無能④,毋敢服壯者事。”
辭而不為臣,退而窮處,東耕海濱,堂下生藜藿,門外生荊棘。七年,燕、魯分爭,百姓惛亂,而家無積。公自治國,權輕諸侯,身弱高、國。公恐,複召晏子,晏子至,公一歸七年之祿,而家無藏⑤。
晏子立,諸侯忌其威,高、國服其政,燕、魯貢職,小國時朝。晏子沒而後衰。
[注釋]
①納書:獻上書信。②不周:不和諧。③備載:套上車馬。備,通“犕”,把鞍轡等套在馬身上。④故:通“固”,本來。悖:惑,胡塗。⑤家無藏:家裏沒有積藏的財物。意思是全都分給了貧困的人。
[譯文]
晏子做了景公的相國,他用人的準則,隻要發現賢才就提拔他,不苟同君王的看法;發現不好的官吏就免職,不避忌是君王寵愛的人。行為處事大公無私,說話也直言不諱。有個上諫的人說:“免職任用不和君王協調一致,就叫作專權;說話在君王麵前也不忌諱,叫作傲慢。專權傲慢的行為存在,那麼君臣之間的道義就沒了。我真不知道晏子怎麼能成為忠臣。”景公覺得他言之有理。晏子入朝,景公言辭和臉色都帶著不滿。因此,晏子回到家,將東西裝上車,派人告辭說:“我年老無能,不能再從事年輕人做的事了。”
於是晏子告辭,不再做景公的臣子,退隱到偏僻的地放居住,親自在東邊的海濱耕地,堂下長了藜藿,門外生滿了荊棘。七年後,燕國與魯國發生戰事,百姓動蕩不安,家中一貧如洗。景公親自管理國家,不再受到諸侯的尊重,王室的勢力甚至弱於高氏、國氏。景公很害怕,於是又召回晏子。晏子返回,景公把七年的俸祿一並歸還了晏子,晏子全部分給貧窮的人,沒有藏在自家。
晏子複位,諸侯懼怕他的威嚴,高氏、國氏順從他的行事,燕國、魯國來朝貢,小國也按時來朝見。晏子死後齊國就衰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