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好“牛”也需借外力(2 / 3)

借花獻佛顯高招

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大兒子李建成,他的功勞不如李世民,武藝謀略、才識氣度也不如世民,卻被立為太子,後來李淵有改立世民為太子的想法。李建成當然不會幹等著他的皇上老爹把自己給廢了。他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便曲意巴結李淵的妃嬪,語言討好,送禮賄賂,無所不用其極,甚至還有人說,他與李淵的寵妃張婕妤、尹德妃私通。媚事左右達到這個地步,也可謂登峰造極了。

而李世民卻持身嚴正,從不與這些妃嬪相往來。他在反隋戰鬥中,克服了名城洛陽以後,一些妃嬪向他索取各種珍寶,並為自己的親屬謀求官職,這正是一個向這些寵婦討好的好對機,對確立自己為太子是很為重要的一步,他卻拒絕了,說:“珍寶已經登記造冊上報,官職應當授予賢才有功之人。”

這樣一來,李建成便贏得了張、尹二妃的好感,她們對李淵吹枕頭風,說:“皇太子仁愛孝順,陛下百年之後,將我們托附給他,必能得到保全。”而對李世民則攻擊誹謗說:“現在陛下健在,世民便對我們憎恨厭惡;陛下百年之後,我們必不能被他所容,隻怕要死無葬身之地了!”

於是,李淵對李建成更是親近,對李世民則越發疏遠,如果不是李世民為了自救,奮然而起,發動了玄武門之變,中國的曆史怕又是別一種寫法了。

李建成兄弟倆對他老爹身邊的人的態度不同,直接導致的結果就不一樣。所以,凡事都要經營好人際關係,適當地借助於外力來做事可能就會讓你成功。

有道是百善孝為先。借助於別人的孝心成事這也應該算是棋高一招吧。

清光緒某年,鎮江知府大人欲為其母做八十大壽,消息傳到周炳記木號,周老板鎖眉頓開,高興萬分。知府大人的老娘過生日他高興個什麼勁兒呢?這是因為當時鎮江木號的木材,大都堆在江裏。為此,清政府每年要索納幾千兩銀子的稅貼。木號的老板們為了放寬稅貼,隻好向知府大人送禮獻媚。可這位知府自稱清正廉明,所贈禮品均拒之門外。周老板同其他老板一樣,無可奈何,但仍時時在尋找拍馬的機會。他曾聽說知府大人是位孝子,對太夫人的話百依百順,現在孝子為母做壽,正是天賜良機。於是,周老板派人打聽太夫人最喜歡什麼。多方探聽,終於得知她最喜歡花,可眼下初入寒冬,哪來的鮮花呢?周老板靈機一動,想出了個辦法。

太夫人做壽這天,周老板帶著太太一行早早來到知府大人的後衙。周太太一下轎,丫環們就用綠色的綢緞從大門口一直鋪到後廳,周太太在綾緞上款款而行,每一步就留下一朵梅花印。朵朵梅花一直“開”到太夫人的麵前,說:“祝太夫人壽比南山,福如東海!”太夫人聽了笑眯眯的,忙請他們入席。

在知府大人的老娘的喜筵上,總共上了24道菜,周太太也換了24套衣服,每套衣服都繡著一種花,什麼牡丹、桂花、荷花、杏花……,看得太夫人眼花繚亂,眉開眼笑。直到席終,周太太才說請知府大人高抬貴手,放寬木行稅貼。太夫人正在興頭上,忙叫兒子過來,吩咐放寬周炳記木號的稅貼。老母開了金口,孝子隻得點頭答應。從此,周太太成了知府家中的常客,每次來都借“花”獻“佛”。那孝順的知府大人也因母命難違,把周老板的事全給辦了。

在武則天那個風波險惡的朝堂之上,大臣們很少有安全感,多少宗室貴戚、王公大臣、刺史將官都被無端誅殺。以致朝廷每任命一名新的官員,宮婢們都私下議論:“送死鬼又來了!”果然,不出十天半個月,這名新官便遭捕殺。

而楊再思卻能一路順風,由一個小小的縣尉,幾年時間,爬至鳳閣侍郎、同平章事(相當於宰相)這樣的高位,並被封為鄭國公。關於他做官的訣竅,史書上說是“為人巧佞邪媚,能得人主微旨,主意所不欲,必因而毀之;主意所欲,必因而譽之”。

當時就有人問過他:“你的地位、權勢都那麼高了,為什麼還是這樣低三下四的呢?”

楊再思也是很直接地回答了:“世路艱難,正直的人要遭受禍殃,如果我不這樣,怎麼能保全我自己呢?”

他除了善窺君主的心思以外,媚事上司身邊的人也是他極拿手的功夫。當時在武則天麵前最為受寵的是她的兩個男寵:張易之、張昌宗。楊再思便竭力巴結這兩個人及他們的親近。有一次,他參與他們的宴會,張易之的哥哥張同休打趣他道:“楊大人長得像個高麗人。”他聽了這話,仿佛是得到某種誇讚一樣,十分高興,當即剪了好多紙條貼在頭巾上,披著件紫袍,搖頭晃腦,手舞足蹈,跳起了高麗人的舞蹈,引得滿座之人無不嘻笑。

張昌宗長得唇紅齒白,一副女性模樣,楊再思巴結道:“人家都說六郎(指張昌宗)麵似蓮花,再思以為,蓮花似六郎,非六郎似蓮花也。”那意思是說:蓮花還沒有張昌宗的臉蛋漂亮哩!巴結人居然挖空心思到了這個地步,媚態也可謂十足了。

作為職場之上奔波的“老黃牛”,也需要尋找這種機會。這些人卑賤的做法不宜學,但你卻應當從他們身上學到點東西。方法有時候就如同工具,本沒有什麼好壞之分,用在好人身上,就成了好方法,用在壞人身上,就成了壞方法。你所要做的,就是讓方法為你所用。

老黃牛也要善借“腦”

讀過《聖經》的人都知道,摩西算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導者之一。他懂得一個道理:一個人隻要得到其他人的幫助,就可以做成更多的事情。

當摩西帶領以色列子民前往上帝許諾給他們的領地時,他的嶽父傑塞羅發現摩西的工作實在過度,如果他一直這樣下去的話,人們很快就會吃苦頭了。於是傑塞羅想法幫助摩西解決了問題。他告訴摩西將這群人分成幾組,每組1000人,然後再將每組分成10個小組,每組100人,再將100人分成2組,每組各50人。最後,再將50人分成5組,每組各10人。然後,傑塞羅又教導摩西,要他讓每一組選出一位首領,而且這位首領必須負責解決本組成員所遇到的任何問題。摩西接受了建議,並吩咐那些負責1000人的首領,分別找到能勝任的夥伴。就這樣,複雜的問題變得簡單了,繁重的任務變得輕鬆了,這也許是最早的管理學原理。

你應該明白成大事的基本法則不是嫉妒別人的長處,而是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並能夠加以利用,協調別人為自己做事,與合作人之間建立良好的信譽。如果你覺得有必要培養某種自己欠缺的才能,不妨主動去找具備這種特長的人,請他參與相關團體。三國中的劉備,文才不如諸葛亮,武功不如關羽、張飛、趙雲,但他有一種別人不及的優點,那就是一種巨大的協調能力,他能夠吸引這些優秀的人才為他所用。能集合眾人才智的公司,才有茁壯成長、邁向成功之路的可能。

一個人有無智慧,往往體現在做事的方法上。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借用別人的智慧助己成功,是必不可少的成事之道。能夠發現自己和別人的才能,並能為我所用的人,就等於找到了成功的力量。聰明的人善於從別人身上吸取智慧的營養補充自己。從別人那裏借用智慧,比從別人那裏獲得金錢更為劃算。

用心去傾聽每個人對你的計劃的看法是一種美德,它是一種虛懷若穀的表現。他們的意見你不見得都讚同,但有些看法和心得一定是你不曾想過、考慮過的。廣納意見,將有助於你邁向成功之路。

萬一你碰上向你澆冷水的人,就算你不打算與他們再有牽扯,還是不妨想想他們不讚同你的原因是否很有道理?他們是否看見你看不見的盲點?他們的理由和觀點是否與你相同?他們是不是以偏見審視你的計劃?問他們深入一點的問題,請他們解釋反對你的原因,請他們給你一點建議,並中肯地接受。

另外,還有一種人,他們無論對誰的計劃都會大肆批評,認為天下所有人的智商都不及他們。其實他們根本不了解你想做什麼,隻是一味認為你的計劃一文不值,注定失敗,連試都不用試。這種人為了誇大自己的能力,不惜把別人打入地獄。如果你不幸碰上這種人的話,那你就別再浪費時間向他們解釋了,對這種榆木疙瘩,你最好是不要去碰他,馬上去尋找能夠助你成功的人才是上策。

借題發揮是高人

在交際場合,很多時候在一開始的時候都是沒有什麼話可說的,這就需要你主動地去發現、去尋找話題。借題發揮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也就是在與人交談中,借助對方提供的話題,巧妙地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使對方的話題融入你的談話內容。

借題發揮的關鍵是一個“借”字。因為所借之題是對方提供的,能否為己所用,反映出我們運用這一對策的思維能力,找出有關的或者共同點的議論和問題。

公元前356年,齊威王繼承王位,他整天不理朝政,一應大事都委托給卿大夫去辦。這樣齊國國勢日衰,諸侯不斷侵擾齊國。一天,威王召鄒忌彈琴。鄒忌以手撫琴卻不動手彈。威王質問他,他就大談樂理而不奏曲。威王說:“行了行了,你的樂理我已記到心裏。但隻知彈琴之理還不行,還要聽琴音才成。請先生試彈一支曲子。”鄒忌回答說:“我以彈琴為生,當然要悉心研習奏法;大王以治理國家為正事,怎麼能不好好研究治國之計呢?這就和我不彈琴,隻擺個空架子是一樣的。我隻擺架子而不動手彈,就沒辦法使您心情舒暢;您有國家而不治理它,就沒辦法使老百姓心情舒暢。這個道理還請大王想一想。”齊威王聽後,如夢初醒,就和鄒忌談起治理國家的大事來。對於如何治國,如何取威定霸等問題,鄒忌都對答如流,妙計迭出。威王聽了很高興,便拜鄒忌為相。

不久,齊國又興旺起來了。

這是事關國家興亡的大事。有些小事情,也不妨借題發揮,表現出你的聰明才智。

台灣著名藝人淩峰,外貌並不美,是有名的“光頭歌星”。可是,他善於借“醜”發揮,使他的“醜”得到了升值,以至人們認為正是這個“醜”的腦袋才會迸出如此“美”的睿語,從而對他非常喜歡和敬佩。有一次在內蒙古舉行晚會時,有人忽然從台下傳話問淩峰為什麼長得這麼醜。如此直言,把人們避諱的字眼在大庭廣眾麵前向當事人提出,顯然是很不禮貌的。但是,麵對這樣的突然襲擊,淩峰沒有生氣也沒有發火,他從容地笑著說:“我說我長得很中國,中國五千年的滄桑和苦難都寫在我的臉上,人們應該從我的語言、長相體會出我擁有許多社會經驗和生活坎坷!”淩峰對他人有意或無意拋來的帶刺之語,毫無懼色地順手接來,然後借題發揮,機智地將“小我”化成“大我”,從容貌之“醜”引發出充滿自信的、詼諧而又意味深長的語言,終於博得了滿場的喝彩。就連一些開始隻把他當滑稽演員對待的人,也不得不為他的寬大胸懷和睿智非凡的用語而表示佩服。

借題發揮,不僅能使自己下台階,走出尷尬的處境,而且能把話題轉移到你所規勸的某事上來,是一條說服人的好計策。

順水推舟送人情

《紅樓夢》中的王熙鳳是大家都熟悉的人物,她對尤二姐一狠再狠,最後導致二姐吞金自殺的地步。但她送起人情來,卻另有一番高明之處。

林黛玉剛入賈府,並未看到王熙鳳,她的登場是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接下來,她一會哭一會笑,以贏得老祖宗的歡心,她知道討林黛玉的歡心,亦是可以讓賈母高興的,於是開始送起了人情。

她攜了林黛玉的手,問了一連串問題:“妹妹幾歲了?可也上過學?現吃什麼藥?在這裏不要想家,想要什麼吃的、什麼玩的,隻管告訴我;丫頭老婆們不好了,也隻管告訴我。”一麵又問婆子們:“林姑娘的行李東西可搬進來了?帶了幾個人來?你們趕早打掃兩間下房,讓他們去歇歇。”王熙鳳送了林黛玉一連串的關心,甚至對她的隨從們亦有交待,但這還不夠,她又借助王夫人送了一次人情。《紅樓夢》裏這樣描述:“熙鳳親為捧茶捧果。又見二舅母問他:‘月錢放過了不曾?’熙鳳道:‘月錢已放完了。才剛帶著人到後樓上找緞子,找了這半日,也並沒有見昨日太太說的那樣的,想是太太記錯了?’王夫人道:‘有沒有,什麼要緊。’因又說道:‘該隨手拿出兩個來給你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著叫人再去拿罷,可別忘了。’熙鳳道:‘這倒是我先料著了,知道妹妹不過這兩日到的,我已預備下了,等太太回去過了目好送來。’王夫人一笑,點頭不語。”這個人情,本來應該是王夫人這個舅媽送的,奈何“鳳辣子”技高一籌,她早準備好了,結果就成了王熙鳳的專利。這樣一來,林黛玉、賈母可都得買她的乖。

兩個朋友,一個求另外一個辦點事,另外一個說:“沒問題。”隔幾天,他給你一個半零不落的結果。你口頭上雖不能說什麼,但心裏肯定說,“這哥兒們,做就做完,做一半還不如不做,幫倒忙。”

做人情隻做一半,叫幫倒忙,越幫越忙。非但如此,還會影響被信任度,說話不算數的朋友誰都不願沾著。人情做一半,叫出力不討好。所以,人情要做足,好人要做到底,這樣會使朋友之間的關係更加融洽,友情也更加深厚。人情要做足,做足了才有“殺傷力”,做足人情,要舉重若輕,而不能拈輕怕重。舉重若輕,並非叫你像武俠小說裏的一樣,為了朋友,可以傾家蕩產,可以慷慨赴死,一派輕鬆的樣子,那是為了“俠義”,而這裏的舉重若輕是為了人情。朋友之間常常有這樣的應答:“哎呀,可太謝謝你了。”“咱哥們,誰跟誰啊,沒事。”這其實就是舉重若輕,朋友找你辦的事,若他能辦了,也不會來找你了。所以,你辦成了,你就要學乖點,不能“倚老賣老”,一副人家欠了你錢的樣子。輕鬆點,不放在心上,會讓朋友更加器重和感激你。

舉重若輕,你還要自己送“貨”上門,把人情送給正需要你的朋友。沒準,你會讓他萬分感動,涕淚滂沱,並成為你此生最鐵杆的朋友。

東漢時,有一位名叫荀巨伯的人,一天收到一封急信,得知一位朋友得了重病。朋友遠在千裏之外,他趕了幾天的路程,到了朋友所住的城市,發現已被胡人包圍。他潛入城內,見到朋友,朋友讓他離開,他不答應,一定要留在那兒陪他,後來,胡人攻了進來,挨家挨戶地查,見到苟巨伯和他重病的友人,當胡人得知原委,竟覺得羞愧,認為自己不懂道義,侵犯了一個崇尚道義的國家,就退走了。

你想一想,他的朋友以後不把他當做患難之交,願為他兩肋插刀才怪。

一個朋友去找你,讓你給他的一個“關係戶”找份工作,你答應了,利用職權或人情之便,給對方找到了工作,並且你平時還要給對方以小小的關心、照顧。朋友麵前,你是不應說什麼的,你要淡然處之。你用不著擔心他會不知道,自有人告訴他。

此外,答應了人家要做的事,千萬不能做得勉勉強強、不情不願。事成了,朋友高興,但勉強的態度又會讓他在感情上受傷害。比如說你買了一本好書,朋友來借,你先說:“借書啊,我剛買的,我還沒看完呢,給你看罷。”其實前麵的廢話又何必呢?最後的結果是借給人家了,你不說也是借,說了還是借,與其說些廢話還不如痛痛快快借給他,書總是你的嘛,還回來你可以盡看一輩子。

舉重若輕,你就要想友之所想,急友之所急。在他最困難、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你的出現對他來說,就仿佛暗夜裏的一盞明燈,讓他難以忘卻。

舉重若輕,還有一個意思,就是你欠了朋友的人情,還的時候,要還足,甚至還多。你的人情大於他的,他就得記著新的人情。朋友之間的帳,永遠也算不清。從某種意義上講,在中國,這種算不清的帳,無疑成了與朋友之間聯係的一種紐帶。就仿佛朋友拜訪你帶了份禮品,那麼你就要待價而沽,改天回訪時要帶一份分量比朋友的重的禮品。這樣來來往往,朋友之間的聯係才會越來越密切。

當然了,人脈大樹需要用人情去灌溉。缺少人情,人脈樹再大,終究會幹枯;人情足,人脈樹也會枝繁葉茂。因而,在搭建人脈關係的時候,順水人情一定要送足。所謂人情要送足,包含兩個含義,一是人情要做完;二是人情要做得充分。人情要做足,不僅要舉重若輕,真情相付。還要會做順水人情,並且也要做足。

順水人情,說白了,就是自己壓根沒出什麼力,隻是利用第三者,你的作用就是說句話或費費手。這種人情不做白不做,借花獻佛,明明功勞不是你的,但也有你的一份,這都是你的。順水人情也要做足,意思是不可做得太順手,以免朋友小看了你,或者來得容易去得快,讓他不當回事。

比方說,有朋友找你借樣東西,但這東西你沒有,鄰居家倒是有一個。明知你自己與鄰人相處很好,應該不是困難事,但你也要告訴朋友:“我替你問問吧。”等你將東西親自送到門上,可別用舉重若輕那一招,你可以說:“那鄰居不是太好說話,讓我費了半天功夫。”

並非是有意騙朋友,或是有心詆毀鄰居,隻是一種無傷大雅的小技巧,鄰居那邊的人情是要還的,但若在朋友這方不被當回事,那麼也太吃虧了。

不過,順水人情隻能用在對方不知底細的情況下,否則,一旦穿幫,你會兩麵不討好,還不如大大方方地把人情送出去。所以,順水人情要麼做得乖巧點,要麼做得大方點,千萬別弄到最後兩麵不是人。就好像一個朋友給你兩塊糖,而你們兩人恰好又遇到第三個朋友,你將糖給了第三個朋友。這時,你便要加一句並不多餘的話:“糖是他給的。”這樣,你就會討得兩份人情,一份說你有良心,另一份說你給了他甜頭。

朋友之間的情誼,是用人情來維係的。所以在做人情方麵,一定要看得開,決定去做的人情,一定要做足。做足人情並非自己“自作多情”、“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而是“放長線釣大魚”。在職場上生存,學不會這一招,你就還是一頭普通的“老黃牛”。

窩邊有草也得吃

職場上的生存同樣是非常殘酷的,礙於麵子,你或許會覺得窩邊的草吃不得。但是,你應當明白,這個世界上還有一個不變的生存法則,那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為了生存,放下虛假的麵具,做一頭敢吃窩邊草的“老黃牛”吧。

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戰國的時候,秦國最強。它常常仗著自己的優勢去侵略別的弱國。弱國之間,也常常互有摩擦。有一次,趙國聲稱要攻打燕國。當時,著名的遊說之士蘇秦,有個弟弟叫蘇代,也很善於遊說。蘇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趙國去勸阻趙王出兵。

到了邯鄲,蘇代見到了趙惠文王。趙惠文王知道蘇代是為燕國當說客來了,但明知故問:“喂,蘇代,你從燕國到我們趙國做什麼來了?”

“尊敬的大王,我給你講故事來了。”講故事?他要講什麼故事呢?趙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

接下來,蘇代開始講他的故事。

蘇代說他這次到趙國來,經過易水的時候,看見一隻蚌,正張開雙殼,在河邊曬太陽。忽然飛來一隻水鳥,伸出長嘴去啄蚌的肉。蚌立刻用力合攏它的殼把水鳥的嘴夾住了。這時候,水鳥對蚌說:“不要緊,隻要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被曬死的。等你死了我再吃你的肉。”

蚌不服氣,它回敬水鳥說:“不要緊,隻要你的嘴今天拔不出來,明天拔不出來,你也會活不成的。咱誰吃誰的肉,還說不定呢!”它倆爭吵不休,誰也不肯相讓。正在它倆爭吵的時候,有一個打漁的人走了過來。打漁人毫不費力地伸手把它倆一起捉走了。

蘇代講完了上邊的故事,然後嚴肅地對趙惠文王說:“尊敬的大王,聽說貴國要發兵攻打燕國。如果真的發兵,那麼,兩國相爭的結果,恐怕要讓秦國做漁人了。”趙惠文王覺得蘇代的話有道理,便放棄了攻打燕國的打算。

鷸蚌相爭,漁人得利,這是一個深刻的教訓,千百年來已為大家所熟知。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同誌之間、朋友之間,應當團結互助,而不應勾心鬥角,要看清和對付共同的敵人。否則,就必然會造成可乘之機,讓敵人鑽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災難。

“鷸蚌相爭,漁人得利”中的漁翁是一種比較典型的坐收功勞的方法,古今中外善於權謀藝術的領導者,無不精通此道。身為職場的“老黃牛”,你也應該對這種套路深諳於心,以便機會來了不至於把它放過去。

要用足身邊的人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你並不是完全獨立的,你的價值隻有顧及他人生命和利益的存在才能夠更好地實現。個體不能離開他賴以生存的群體,不能離開由這麼多群體所構成的社會;個人的生命價值是由他人、社會給予評判的。隻有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個人的人生價值才能得以體現出來。所以自私的人往往是沒有好人緣的。要在職場行走,就要用好身邊這些無形的資源,才不枉做一回新時代的“老黃牛”。

巧打親情牌

徐誌摩還在7歲的時候,就已非常聰明,並且對語言及文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但直到15歲了,他還覺得自己在這方麵的學習長進不大,因此迫切需要一位精於此道的老師來指點。可他小小年紀,身上哪來錢財去搞社交?

當聽說有一位老師很有文學造詣時,他很想投入其門下學習,但苦於沒有人從中引薦。巧的是,徐誌摩的表舅與這位老師是同窗好友。於是,他就前往表舅家請求表舅為其引見。但徐誌摩的這位表舅是一貫不希望自己的外甥去學什麼文學的,他很想讓徐誌摩去學醫,他認為這風月詩詞之類,隻能是閑時消遣之物罷了。在與表舅的一次交談中,徐誌摩充分表達了自己的迫切願望,他那堅定而略帶哀婉的語氣,以及對長輩的謙恭之情,深深地打動了表舅,使表舅覺得這個外甥很有誌向,最終答應了他。

如果你想大展鴻圖而隻欠資金這個東風,你完全可以利用你的親情關係。但是要記住並不是無限製地亂利用,如果不顧一切去利用,那麼不僅會傷害親情,還有可能給你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即親情不複存在。

同窗之誼不可丟

三國時蜀國的創建者劉備很注重同窗之誼。劉備還在讀私塾時,由於講義氣、聰明,因此成了同學中的頭。在幾年中,他經常幫助其他同學,與他們的關係處得非常好。後來長大了,大家都有自己的道路要走,劉備與這些要好的同學也就各奔東西了。

但雖然大家分開了,劉備也還經常與同學保持聯係。其中有一位叫石全的人,是劉備讀書時最合得來的朋友。石全讀完書回家後,靠打柴賣字畫為生,繼續供奉自己的老母親,以盡孝道。劉備不嫌其清貧,經常邀請石全到他家做客,共同探討當時的天下形勢。這樣的聚會每次都很融洽,劉備與石全的關係也不斷地加強,情若手足。

後來,劉備為了實現自己心中宏偉的目標,帶領一支隊伍參加了東漢末年的大混戰。初時,劉備軍事實力很小,不得不依附其他人。在一次交戰中,劉備所帶的軍隊被全部殲滅,隻他一人逃脫,被石全隱藏了起來,逃過了一劫。

大千世界,茫茫人海。能成為同學,實是緣分不淺。雖相處時間不長,但這中間的關係值得珍惜,值得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