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好“牛”也需借外力(1 / 3)

正文 第七章、好“牛”也需借外力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要想在競爭激烈的“牛圈”裏混出個模樣來,光憑自己的力氣單打獨鬥是不行的。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天。聰明的“老黃牛”是應該懂得如何借得外力為自己所用的。

傍棵大樹好乘涼

一個人的事業成就85%來自人脈關係,15%來自專業知識。

——世界人脈大師卡耐基

一生的遮陰樹

李波和周玉是一對很好的朋友,他們都喜歡登山。去年暑假裏相約一起徒步旅遊。那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就是這樣發生的:當李波和周玉終於攀上了山頂,站在山頂四處眺望。隻見遠處城市中白色的樓群在陽光下變成了一幅畫;抬頭仰望,藍天白雲;微風輕輕吹來,帶來了詩情畫意。對於終日忙碌的他倆,這真是一次難得的旅遊和享受。兩個人手舞足蹈,高興得像小孩子。悲劇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周玉不小心一腳踩空,高大的身軀打了個趔趄,隨即向萬丈深淵滑去,周圍是陡峭的山石,沒有手抓的地方。短短的一瞬,李波就明白發生了什麼事情。他下意識地一口咬住了周玉的上衣,但同時他也被慣性快速地帶向岩邊。倉促之間,李波抱住了一棵樹。周玉懸在了空中,李波死命地抱住大樹,他們就像是一幅畫,在空曠的山崖邊真的是“天人合一”。

幸好過往的遊人比較多,他們被救上來了。而這時的李波,牙齒和嘴唇早被鮮血染得鮮紅。事後,有人問李波怎麼會隻用牙齒就能咬住一個人而且能挺那麼長時間?李波回答:“當時,我頭腦裏隻有一個念頭:我一鬆口,周玉肯定會死。”

這種朋友就是能夠顯示自己本色的人,他沒有虛假的麵具,能夠與你真心交往,與你同甘共苦。這種人肯定不是淺薄之徒,他們有著豐富的精神世界,能幫助你不斷地進取,成為你終生的驕傲。

大概四百年多年前,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如果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無獨有偶,英國詩人柯立芝說:“友誼是一棵遮陰樹。”法國作家羅曼·羅蘭還說過:“得一知己,把你整個的生命托付給他,他也把整個的生命托付給你。你們終於都可以休息了:你睡著的時候,他替你守衛,他睡著的時候,你替他守衛。能保護你所疼愛的人,像小孩子一般信賴你的人,這不是很快樂嗎?而更快樂的是傾心相許,剖腹相示,整個兒交給朋友支配。等你老了、累了,多年的人生重負使你感到厭倦的時候,你能夠在朋友身上再生,恢複你的青春與朝氣,用他的眼睛去體會萬象更新的世界,用他的感官去抓住瞬息即逝的美景,用他的眼睛去領略人生的壯美……便是受苦也是和他一塊受苦!隻要能生死相共,便是痛苦也成了快樂!”

人脈是棵遮陰樹!朋友對於人生,真像夏日漫長旅途中的一棵大樹,能為你遮風擋雨,為你繼續前行積蓄力量。朋友就是組成你的人脈的單個的分子,一個個分子集合起來,就構成了你的人脈。在職場,你同樣需要人脈的支持,你的職場人脈旺了,那麼你的職場生涯也就旺起來了。

有些在職場的“老黃牛”平時不善於拓展自己的人脈,往往在自己有需要的時候,才一籌莫展,非常後悔沒有幾個知己。而在職場成功出頭的那些人都深深懂得人脈的價值,都強調“以人脈為人生最大的財富”。對那些成功的人而言,朋友是他們的依靠,是他們勇往直前的動力所在。

今天,職場的人脈關係也許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因為現代人的生活壓力太大了,你可能更需要它的支持。這裏所說的人脈並不是要求一定要像李波、周玉他們那樣的忠誠、患難與共、相互扶持的友誼,隻要在你需要的時候,他們對你能夠大力支持,這就夠了。因為在職場,講的不光是友誼,更多的是競爭。

擁有真誠友誼的人,比百萬富翁或億萬富翁更富有——金錢不能改變這一事實。這也許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卻是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你可以失去金錢,但是卻不可以失去朋友。如果你的朋友一個個失去了,說明你的人格出了問題。

社會學上有這樣的說法:“好的人際關係有助於改造彼此的個性。”這種說法真是頗有見地。擁有一些好的朋友,確實是人生旅途上最大的財富。真正的朋友是那種當你遇到危難的時候,能夠全力相助的人。

職場裏的“老黃牛”,在你的漫長的“牛圈”旅途中難免會有受挫的情形,不是感到有誌難酬,就是長期坐冷板凳,甚至被降職,這時支持你繼續奮鬥的就隻有家庭和朋友,擁有人脈這棵遮陰樹,不管是在炎炎的夏日,還是在遇上狂風暴雨,都有一個棲息之地。隻有你的人脈大樹可以為你遮風擋雨,為了能在“牛圈”裏保持一路順暢,那就好好維護這棵大樹吧。

遮陰樹的妙處

在別人看來過得很舒服的人,他的日子未必就好過。就有這樣一位事業家庭都很成功的朱小姐向心理谘詢專家訴苦:她沒有朋友。其實,在外人看來,她應該是很幸福的,她的丈夫是一位出色的職業經理人,她本人也是某跨國企業的銷售員。那她為什麼還覺得不幸福呢?用她自己的話描述,就是朋友交一個丟一個,和人打交道時,會不經意地壓抑自己,聚會的時候冷場以及尷尬的局麵時常發生,因此怎麼也找不到一個推心置腹的朋友。在她眼裏,沒有朋友、缺乏人際關係的生活,就像是被關在狹小的牢籠中,死水一潭。長期的憂慮影響到了她的自信,也逐漸幹擾著她正常的工作。她一直不太明白自己到底在哪個環節上出了問題,她會時常想自己還是一個優秀的銷售員呢!怎麼會這樣呢?

這位朱小姐她能很好地與客戶溝通以及交談,很容易就拿下訂單。然而一旦她和說話的對象變成了“朋友”,就開始手足無措了。根據心理谘詢專家對她的分析,朱小姐之所以沒有朋友,最重要一點就是她沒有和那些朋友好好地接觸過,她沒有把握好自己的那份人際關係。經過幾次和朋友的談心後她才發現,關鍵問題在於自己對形象、言詞過度關注。她總是懷疑自身措辭不夠完美,反複審視穿著是否得體,敏感地關注對方的反應,甚至為任何失誤感到焦慮。當然,她也會那麼嚴格地要求別人。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屢次失敗讓她的自信心大打折扣。找到了原因,接下來的工作便容易多了。經過幾周的麵談谘詢和實踐,這位朱小姐終於能克服原先苛刻的眼光,轉變了謹慎的態度,以放鬆的心情,愉快地和朋友們談天說地了。

在職業生涯中,人際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在這社會上沒有多少人有著特別背景,自身能力也很一般,整天過著看老板臉色的日子,有時不免做做夢,盼望一朝得到貴人提攜,從此飛黃騰達。其實隻要你留意建立好人際關係,你會發現,生活中從來不缺貴人,他們可能就是你的朋友、同事,甚至是萍水相逢的人。在“前程無憂”所做的一次“職場處處皆貴人”的調查中顯示,良好的人際關係對職業生涯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力。

在調查中有17.35%的人認為人際關係對職業生涯最重要。就像人們所說的30歲以前人靠專業賺錢,而30歲以後靠人際關係來賺錢,可見關係的重要。在關於哪類因素對職業生涯影響最大的調查問卷中,“個人能力”被公認為第一要素;其次是“機遇”,有30.77%的受訪者認為“機遇”起決定性作用;人際關係的因素被排在第三位,有17.35%的受訪者感受到人際關係的重要性。

人們對於人際關係在職場中的作用越來越看重,特別是國企職員對人際關係的關注度要比其他的企業更高,並且社會中的男性要比女性更關注人際關係對職場生涯的影響。

還有,那些不同學曆的人對於自己的“關係”、“機遇”以及“個人能力”的重視程度也各不相同。本科學曆者對於三要素的關注度分別為:28.92%、17.46%、36.89%,博士學曆者對於三要素的關注度分別為:18.42%、13.16%、63.16%,顯然,“個人能力”在博士人群中得到一定的優勢肯定,“機遇”與“人際關係”相對而言被他們給弱化了。

四成人不注重與人結緣。這是來自www.blogchina.com網站的作者Java

Jia的一篇報道。調查顯示,現在有48.36%的人是主動建立起自己的人際關係的,有34.22%的人是通過朋友介紹來發展人際關係的,隻有一小部分人(9.82%)是被動等待別人找上門。在外企工作的人主動結識朋友的意識比較強烈,主動者占了50.8%;在國企工作者,朋友介紹和主動認識的得票率十分接近,它們的百分比分別為40.49%和43.67%。

雖然在職場裏大多數的“老黃牛”認同“人際關係”的重要性,但仍有45.56%的人僅僅局限於工作時間以內,他們覺得隻要把握住8個小時的工作時間就可以了。而那些不把交往界線劃分在職場內的54.44%的人認為,隻有做個有心人,更多機會展示自己的優勢,才更有可能得到貴人的賞識與幫助。

“官運”亨通靠貴“牛”

其實,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有它的內在規律在裏麵的,要想在職場中得到晉升,也是有它的內在規律的,不光是你的實力,還要靠職場的貴人。在職場混,有貴人相助往往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有了貴人相助,不僅能縮短你晉升的時間,還能加重你晉升的砝碼。

有句話說“七分努力,三分機遇”。我們一直相信“敢拚才會贏”,但偏偏有些人是拚了也不見得贏,關鍵原因就在於缺少貴人幫助。“貴人”可能是指某位身居高位之人,也可能是指讓你心儀並準備仿效的對象,他們無論在經驗、專長、知識、技能等方麵都比你勝出一籌。他們或者是業界的領頭羊,或者是領導,也或者是領導的領導。

領導的一句話頂得上下級員工若幹倍的努力。這是職場裏的管理者們對待其領導的態度。現任職於某公司開發部的王經理就曾經對自己“出門遇貴人”的經曆有過以下闡述:

“我先是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接近了領導的領導,讓他了解了我的能力和想法。當然,我是在做了比較紮實的工作的基礎上進行的,否則,給人以‘光說不練’的印象就不妙了。後來,我的頂頭上司對我日加重用,使我積累了大量的基層工作經驗。我的努力漸漸被他理解,也拉近了我們的距離,在他的推薦下,我走上了更高一級的工作崗位,現在我們是同級管理者。”

不論在哪一種行業,貴人相助向來是傳統的成功捷徑。香港某雜誌曾經針對港島的上班族做過一份調查,結果在所有受訪者中,70%的人表示有被貴人提拔的經曆。而且,年齡越大,受提拔的比例越高,尤其是50歲以上的受訪者,幾乎每個人都曾經遇到過貴人。該雜誌同時指出,一般人遇到貴人的黃金階段,大都集中在20~30歲這段時間,主要原因是,這段時間是一個人一生中的事業關鍵期。這份報告證明,有貴人相助,的確對事業有助益。受訪者中,凡是做到中高級以上的主管,有90%都受過栽培;至於做到總經理的,有80%遇到過貴人;自行創業當上司的,竟然100%全部都被人提拔過。

雖然說貴人相助對於晉升有很重要的作用,但要想被貴人“相中”,首要條件還是在於:自己究竟有多大實力。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如果你一無所長,卻僥幸得到一個不錯的位置,那麼後麵會有一堆人在等著想看你的笑話。畢竟,千裏馬的表現好壞與否,代表伯樂的識才能力。

伯樂與千裏馬的良好的關係,最好是建立在雙方各取所需、各得其利的基礎上。這絕不是鼓勵唯利是圖,而是強調雙方以誠相待的態度,既然今日你有恩於我,他日我必投桃報李。

如果,你正打算尋找一名“貴人”,以下是必須謹記的:

首先,要選一個你真正景仰的人,而不是你嫉妒的對象或嫉妒你的人。注意:絕不要因為別人有權勢而想搭順風車!

其次,摸清貴人為什麼要提拔你。有些人專門喜歡找弟子為他做牛做馬,用來彰顯自己的身份。萬一出了事,這些徒弟就可能成為替罪羔羊。

第三,吃水不忘挖井人。有些人在受人提攜,功成名就之後,往往就想遮掩過去的足跡,口口聲聲說“一切都是靠我自己”,絕口不提別人對他的幫助。如果你不想被別人指著鼻子大罵“忘恩負義”,那就千萬別做這種傻事!

一般情況下,職場裏,是可以找到貴“牛”的。

結交退休老“牛”

其實,不能繼續耕地的老黃牛不一定就一點用處也沒有,在職場中也是同樣的道理。對於從公司退休的老前輩、老上司要懂得尊重。許多情況下,公司對於退休的老人往往都是相當器重的,對他們的意見也都十分地重視。不過那些因貪汙或受懲戒而遭退職的人,最好少接近為妙。

所謂尊重退休的前輩,就是設法與他們接近並博得他們的歡心,肯為你講好話。要達到這個目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對他們多做親善訪問。

退休者最難過的是,退休後那種門可羅雀的寂寥景象,這時若有人肯像從前那麼尊捧他,特來拜訪,他必會為之感動不已。想博得他更深切的好感,就必須在拜訪時多下點工夫。

不妨攜帶他喜歡的東西做禮物,以虛心的態度向他請教,對於他的經驗之談,要表現出樂意傾聽並奉為聖旨的態度,使他有重返過去美好時光的感覺。

結交退休的老前輩、老上司,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他們雖然離開了一線,但是並不等於就是完全離開了權力中心,有時候他們的影響力甚至會超過個別在位者。當然,因為被嚴厲處分而不得不退休的這類老牛就不用去親近了。

對於已經去世的公司元老的未亡人等,也要不吝走訪。因為,她跟現職的主管夫人間或許就有密切的交流。

懂得經營職場關係的人,就是凡事都肯比別人多做一點,而這多做的一點,往往就是成功的關鍵。

尋找大樹也要做大樹

當老鷹盤旋在天空時,我們看到草地上覓食的老母雞總是急忙招攏來小雞,將它們藏匿在自己溫暖的翅膀下。俗話說:“大樹底下好乘涼。”如果你能在職場之上找到這樣一棵大樹,那注定是你的福分。與此同理,倘若你能像老母雞護小雞一樣,給你的屬下提供一個安全的地方,那麼你的屬下將會由於你的施恩而報效公司,那樣老板也會對你刮目相看。

給你的部下以安全感,若要使部下從事“困難而有成就的工作”,則首先必須讓部下免於對失敗或成功的各種擔心。如果平時能建立起信賴關係,那當然再好不過。但你最好還是能對部下說:“成功的話,就給予這些獎賞;失敗的話,由我來負責任。”以使其安心。一旦部下開始著手工作,則必須加以鼓勵和幫助,這樣必能獲得好結果。

進廟還要會燒香

王知學是一個中學教師,人長得精神,書教得好,和校長的私交也很好。但他心高氣傲,對校長跟前的其他人看不起,見了麵不冷不熱,愛理不理。後來,學校的教務主任調走了,校長要從教師中提拔一個人來擔任此職,他心中想到的第一個人便是王知學。但這風聲剛一放出去,校長周圍的人就這個也反對,那個也反對,理由一大堆,且都說得頭頭是道,不能不叫人心中打鼓。校長最後耳根子軟了,終於打消了讓王知學當教務主任的想法。能力不如王知學,但人際關係很好的韋鵬,卻在校長周圍人的多方薦舉下被提升為教務主任。

所以,下屬要取得領導的信賴,得到領導的提升,不僅要做好工作,給領導留下好的印象,搞好和領導本人的關係,而且還要注意那些能對領導的觀點產生重大影響的人,舍得在他們身上進行感情投資,要懂得“慧眼識貴人,見廟會燒香”。

領導身邊的人影響力很大,但這種影響有正也有負。如果這些人對你看好,在領導麵前多進美言,那對你的仕途會起到重大的推進作用。相反,如果你得罪了領導身邊的人,他們就會伺機對你進行報複,輕則對你的發展起阻礙作用,重則會給你帶來大禍,不可不慎。

“牛圈”之內巧織網

現代社會,競爭雖無處不在,但同事之間十之八九是為了一個共同目標。更何況現在講的是雙贏、多贏,因此,要在職場內外廣泛織網,使自己的人際關係處於最佳狀態。打個簡單的比方,部門的效益上不去,誰也別妄想有升遷機會。所以,很多時候同舟共濟比同室操戈更有意義。把自己融進去,而不是擇出來,這是新世紀“團隊協作”的要義。

很多人都承認在自己的行業內構建人際關係網非常重要,因為這樣可以為自己打開門路,創造機會。而與此同時,人們卻常常忽略另外一個其實更為重要也更為基本的建設——在企業內部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這將更有助於確保“後院”安寧。

當人們在辦公室裏忙碌奔波時,思想與活動大都被嚴格地禁錮在本職工作的範圍之內。而當大家走出寫字樓,到了一個全新的環境,就會發現原來需要放鬆的並不隻是我一個。很多事情會進入我們的耳畔,即使與我們原本並無利害關係,隻要有機會,我們還是應該保持興趣地仔細聆聽。與同事閑聊可以幫你跳出平常的一畝三分地,讓你對公司有個更為全麵的了解。如果你想接近某個同事,了解這個集體,最好的辦法也許就是參加公司組織的各種活動,比如會餐、郊遊、野營等。在那裏,人們會脫下緊繃繃的外殼,在相對放鬆的狀態下講述自己的苦樂。你會聽到真實的抱怨、真誠的讚譽,也包括客觀的評價,你還會發現誰和誰走得近,誰和誰走得遠。這種時候,你千萬不要自貶為偷窺他人秘密的好事之徒,隻要你擺正心態,具備明辨是非的基本能力,你就會發現誰可以成為你的朋友,誰將僅止於普通的同事關係。

如果你觀察敏銳,善於分析,你會發現公司的每一項計劃或變動都不會悄然而至。同事間的閑聊很可能在無形之中為你提供一種“早期預警功能”,你能從中發現新的計劃,新的項目,甚至包括高層領導人最近的情緒。

很多人以為隻要自己埋頭苦幹,一切就會水到渠成。事實上,你的功績很可能被埋沒,隻有主動尋找伯樂的千裏馬才能給自己創造出成就偉業的機會。一些人討厭與同事閑聊,討厭將本該休息的時間用於與人交往,他們認為這種做法太過功利,太工於心計。其實,隻要你對人不懷惡意,這本是對自己極為負責的一種態度。當然,與同事交往也能夠擴大你的聲譽,提高你的知名度。“重在參與”絕對不是失敗者的一種托詞,而是加入一個群體的策略。隨著社會經驗的增長,你會發現,有很多事情參與跟不參與絕對不一樣。不管你願不願意,喜不喜歡,參與其中總能獲得某些信息。如果你善於交往,升遷的機會、加薪的機會就不會因為你的沉默而無聲跳過。即使失敗了,至少你也知道輸給了誰以及自己為什麼會輸。

每個人都脫離不了社會人的屬性,每個企業都是一個群體,與人交往隻是輔佐事業成功的一種手段,它的基本前提還是要求個人的業務能力出色,能夠有創見地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當你做到這些的時候,如果你又能找到一棵可以依傍的大樹供你乘涼,那你也就不再是過去的“老黃牛”,而是一頭精明幹練的“老黃牛”了。

借隻小船送人情

自己買船下海隻能說明你有“財”,能借別人的船出行你才是真有“才”。

巧借他力成大事

在天下呈現分裂之勢的三國年代,因為曹操軍隊的士兵大都是北方人不習水戰,無法與東吳抗衡,於是曹操重用了熟悉水戰的荊州降將蔡瑁、張允,使曹軍的水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當周瑜乘船察看時,發現曹軍設置水寨,竟然“深得水軍之妙”。於是,周瑜暗暗下決心,“吾必計先除此二人,然後可以破曹”。

真是無巧不成書,正在周瑜絞盡腦汁謀定策略之時,曹操手下的謀士、周瑜的故友蔣幹來訪,周瑜一眼就看出蔣幹的來意,一是說降,二是刺探軍情。於是,他就想出了一條利用“朋友”的妙計。

周瑜當晚大擺筵席,盛情款待蔣幹。席間,周瑜大笑暢飲。夜間,周瑜佯作大醉之狀,挽住蔣幹的手說:“久不與子翼(蔣幹的字)同榻,今宵抵足而眠。”當軍中打過二更,蔣幹起身,見殘燈尚明,周瑜卻鼾聲如雷。在桌上堆著的一疊來往書信的公文中,蔣幹發現了上寫“蔡瑁、張允謹封”的信,蔣幹大吃一驚,急忙取出偷看。其中寫道:“某等降曹,非圖仁祿,迫於勢耳。今已賺北軍困於寨中,但得其便,即將操賊之首,獻於麾下,早晚人到,便有關報。”蔣幹尋思,原來蔡瑁、張允竟然暗結東吳,於是將書信藏在衣內,到床上假裝睡覺。

大約在四更時分,有人入帳低聲呼喚周瑜,周瑜故作“忽覺之狀”。那人說:“江北有人到此。”周瑜喝道:“低聲!”又轉過頭來衝著蔣幹喊了兩聲,蔣幹佯裝熟睡沒有做聲。於是,周瑜偷偷走出營帳,蔣幹趕緊爬起來偷聽,隻聽得外麵有人說:“張、蔡二都督道:‘急切間不得下手……’”後麵的話聲音更低,什麼也聽不清楚。不一會,周瑜回到帳內又睡了起來。

不明就裏的蔣幹在五更時分趁著周瑜熟睡的時候,悄悄地離開了東吳,會到江北迅速地向曹操彙報了二人的不軌之事,並交上那封偽造的書信。曹操勃然大怒,立即下令斬了蔡瑁和張允,當兩顆血淋淋的人頭獻上之時,曹操方才恍然大悟說:“吾中計矣!”

周瑜利用蔣幹這個老朋友,巧妙地借曹操之手,一舉除掉了兩個最大的隱患。這樣,才有了流傳至今的赤壁大戰火燒曹營的壯舉。

世界上有三借:借人、借勢和借錢,這都是成事之道。但借人、借勢是聰明人常用的一種成事之道,它可以利用對方的優勢來彌補自己的不足,至少可以彌補自己的才智、人力之不足。《三十六計》中的“借刀殺人”,告訴人們:“借”字為利用他人成事之訣。

“利用”一詞似乎帶有貶義,但與朋友合作,互相幫助的確是成就事業的一種方式。

南方某地有個很成功的商人,朋友無數,三教九流都有。他也逢人就誇,說他朋友之多,天下第一,並且因人而異,加以利用。後來有人問他,朋友這麼多,你都同等對待嗎?

他沉思了一下說:“當然不可以同等對待,要分等級的,要因人而用!”

他說雖然自己交朋友都是誠心的,但別人來和他做朋友卻不一定都是誠心的。在他的朋友中,人格高尚的固然很多,但想從他身上獲取一點利益,心存二意的朋友也不少。“對存有壞意、不夠誠懇的朋友,我總不能也對他推心置腹吧?”這位商人說,“那樣隻會害了我自己。”

所以,在不得罪“朋友”的情況下,他把朋友分了“等級”,計有“刎頸之交級”、“推心置腹級”、“可商大事級”、“酒肉吃喝級”、“嘻嘻哈哈級”、“保持距離級”等等,與對方交往的深度和自己打開心扉的程度往往由這些等級來決定。因為不同的人物在不同的領域裏都會發揮不一般的能力,你如果把這個問題搞清楚了,就可以借助於他們不同的能力和特點,來為自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