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做一頭會解扣子的老黃牛
牽牛要牽牛鼻子,做事要抓重點。沒有重點,不分主次地做事,隻能把事情搞得亂七八糟。老黃牛拉破車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信息化的時代要求更新更快地解決問題,職場上的“老黃牛”不能再隻顧低頭拉車。因此,不但要能拉車,還得會拉車、巧拉車,做一頭會解扣子的老黃牛。
看清地界再拉犁
出門做活要看清田壟地界,為主人以外的人義務勞動可能是毫無意義的。
做事無計劃的後果
程迪是單位的業務經理,他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做。一天早上和往常一樣,程迪走進辦公室,看到桌子上的一摞報表,感到很頭疼。但是迫於工作需要,他隻好靜靜地坐下來,認真地審閱。當看了一部分後,秘書走了進來,對他說:“程經理,有一位客戶想見您。”
因為工作壓力大,加之又看到有那麼多的文件要處理,他沒好氣地說:“讓他先在客廳等一會兒,我馬上就過去。”
大約一杯茶的時間過後,程迪走進了會客室,看見客戶正焦躁地在會客大廳裏徘徊,他馬上滿臉堆笑地說:“真抱歉,我今天的事情太多了,實在抽不出時間。”
客戶聽了他的這句話,非常氣憤地說:“既然你實在沒有時間,那麼我們改天再談吧。”說完客戶轉身就走了,程迪茫然地看著那個客戶的背影消失在門口。
第二天,單位就辭掉了程迪,因為程迪的行為使單位失去了一千萬元的生意。
“時間至關重要,凡是本單位裏的員工一律要遵守時間,任何人不能因故遲到或早退;要按時完成任務;要做好時間安排,哪怕是最小的細節也必須在日程安排表中列出來並付諸實施。”這是當時程迪在單位裏的管理信條,可是在關鍵時刻他竟然沒有想到,沒有做到,這件事讓程迪懊惱不已。
程迪不是很忙,而是沒有設計好時間,沒有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消極麵對工作。最重要的結果是,不但被他的“頭牛”給辭退了,而且也給自己帶來了很多的痛苦和煩惱。程迪沒有時間觀念的行為惹惱了客戶,假如他能夠在工作時給自己製定一個計劃,按照工作內容的重要性,有序地進行,這樣就會提高效率,也不會失去那筆一千萬美金的生意。
人們似乎總是認為時間沒有什麼,平淡無奇,因此便無節製地浪費時間。更準確地說就是混時間,到頭來生活平平,一事無成。你在一項工作開始前就應該為自己設計一個方案,留出一定的時間餘地。如果故事中的程迪做到了這一點,又何至於此?
當你睜開惺忪的眼睛,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一下自己的手表,你要用時間去衡量自己的一切。比如,刷牙用3分鍾,洗臉5分鍾,吃早點15分鍾,趕往單位的路上需要30分鍾。雖然這隻是一天中的一小部分,但這一個個小部分卻能構成一個人辦事的條理分明、效率顯著。其實好多成功人士都是這樣利用自己的時間的,他們更善於安排設計自己的時間,從而有序、有效地工作。
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裏,身在職場的你,應該如何做才能在眾“牛”當中成為與眾不同的高效率的“老黃牛”呢?
小孟在公司裏可以說是個大忙人,從早忙到晚,但是很多事情卻沒有完成。他這麼拚命,結果卻常常是白忙一場,沒有什麼成果,感覺自己一直被工作追著跑。小孟到底在忙些什麼呢?經過專家指點,他才明白,他的忙亂不是因為工作太多,而是因為沒有重點、目標不清楚,所以才讓工作變得愈來愈複雜,時間愈來愈不夠用。
一天隻有1440分鍾,你能完成多少工作?在信息龐雜、速度加快的職場環境,我們必須在愈來愈少的時間內,完成愈來愈多的事情。在如今愈趨複雜與緊湊的工作步調中,“保持簡單”是最好的應對原則。簡單來自於清楚的目標與方向,你知道自己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哪些事。這些事情應該都是職場“老黃牛”們很清楚的。
現代有很多“老黃牛”的工作之所以變得複雜而沒有效率,就是因為沒有確定工作的焦點。因為不清楚目標,總是浪費時間重複做同樣的事情或是不必要的事情;遺漏了關鍵的信息,卻浪費太多時間在不重要的信息上;抓不到重點,反複溝通同樣的一件事情。
當然,少做一些不是要你把事情推給別人或是逃避責任,而是當你集中精力、很清楚自己該做哪些事情時,自然就能花更少的力氣,做出更多的工作。怎麼抓住工作的重點,抓到實處,這需要你在平時的工作過程中做好細致的目標與計劃。
明確目標,製定計劃
做好事情的第一步是設定目標,製訂計劃。目標能最大限度地聚集你的資源(包括時間)。因此,隻有目標明確,才能最大限度地節約時間。愛默生說:“用於事業上的時間,絕不是損失。”人生的道路,存在著時間與價值的對應關係。有目標,一分一秒就是成功的記錄;沒有目標,一分一秒都是生命的流逝。
每天你都應把目標記錄一下,並且把行動與目標相對照。相信筆記,不相信記憶。養成“凡事預則立”的習慣。玫琳凱說:“每晚寫下次日必須辦理的六件要務。挑出了當務之急,便能照表行事,不至於浪費時間在無謂的事情上。”
不要訂“進度表”,要列“工作表”;事務要明確具體,比較大或長期的工作要拆散開來,分成幾個小事項。確定每天的目標,養成把每天要做的工作排列出來的習慣。把明天要做的最重要的比如六件事,按其重要性大小編成號碼。明天上午頭一件事是考慮第一項,先做起來,直至完畢,再做第二項。如此下去,如果沒有全部做完,不要於心不安,因為照此辦法完不了,那麼用其他辦法也是做不了的。
老黃牛在耕地前要弄清楚主人需要你去耕哪塊地。否則的話,還沒有弄清楚地界就去耕地,就算是你做得再好,那也是瞎子點燈——白費蠟。所以,職場裏的“老黃牛”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先搞清楚具體的工作目標是什麼。這樣的話,就可以避免無謂的勞動與減少錯誤的機會。
迅速確定工作方向
曾華在單位裏已經算得上是老員工了。剛參加工作時,曾華很想做一些有助於部門成功的事,於是就問領導:“今年的目標是什麼?”可是領導的回答讓曾華始料不及:“哦,我還沒來得及擬定呢,不過我可以給你提供一份去年的目標。”曾華說,在工作的前期,都得自己找工作目標。目標不太明確,問領導沒什麼用,因為他常常也不知道。
很多人容易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工作當中也是如此。他們將自己的工作複雜化了,根本原因就在於自己。經觀察,大多數“老黃牛”都等著其他“牛”替他們解釋工作目標。主動積極的“老黃牛”會主動發問、自行領悟到目標,從而回避這個造成工作複雜的因素。因此,要學會主動出擊,別傻子一樣等待領導或者其他人給你解釋。
曾華對這一工作技巧掌握得比較透徹,實踐得也比較有分寸,他說:“作為新人,有一天我覺得受夠了,開始對一些自己已有意見的問題提問:‘這部分策略計劃跟你要我做的事有關,對吧?這是我唯一可以得到的資源,對吧?’我開始發出我覺得需要澄清的疑問,要求領導同意。結果他稍微改了一些地方,隻有一點跟我的意見不同。這樣至少我知道他要什麼,知道重點在哪裏。”這樣,曾華覺得他可以掌握一些東西了,剛來單位時不被主管看重的感覺也就慢慢弱化了。
求人不如求己,不要指望自己的“主人”告訴自己工作目標,因為職場裏有些“頭牛”對部門的工作目標壓根兒就不知道。
分清輕重緩急
商業及電腦巨子羅斯·佩羅說:“凡是優秀的、值得稱道的東西,每時每刻都處在刀刃上,要不斷努力才能保持刀刃的鋒利。”羅斯認識到,人們確定了事情的重要性之後,不等於事情會自動辦得好,你或許要花大力氣才能把這些重要的事情做好。要確定最重要的事,你肯定要費很大的勁。重要的事要先做。
實際上,懂得職場生存規律的“牛”都是明白輕重緩急的道理的。他們在處理一件事情之前,總是先分清主次,進而安排自己的時間。
首先,你要從目標、需要、回報和滿足感四方麵對將要做的事情作一個估價。然後是去除你不必要做的事,把要做但不一定要你做的事委托別人去做。記下你為達到目標必須做的事,包括完成任務需要多長時間,誰可以幫助你完成等。
分清事情的主次關係。在確定每一天該做什麼之前,你必須對自己應該如何利用時間有更全麵的看法。如果是你非做不可的,你需要做什麼?總會有些任務是你非做不可的。重要的是你必須分清某個任務是否一定要做,或是否一定要由你去做。這兩種情況是不同的。非做不可,但並非一定要你親自做的事情,你可以委派別人去做,自己隻負責監督其完成。什麼是你最擅長做的?你應該把時間和精力集中在自己最擅長的事情上,這樣做事有利於你盡快地完成任務。這樣使用時間是最具有戰略眼光的。事實是,世上沒有哪件事做起來時間會很充裕,哪怕是真正重要的事情。但是失敗者卻從來搞不明白做事要分清輕重緩急。
某單位的小王就是這樣,他認為,事務型的工作不用太動腦子,隻要按照熟悉的流程或程序做下去就可以,而且不怕被幹擾和中斷,如收發E-mail、寫信、填寫工作報表、備忘錄等,這些例行公事、性質相近的事情可以集中在同一個時間段來處理,即使在精神狀態不佳的情況下也能完成。而對於那些需要平心靜氣思考的工作,則要謹慎對待,在做之前要進行充分的思考,不停地想,苦思之後方有靈感閃現,這時要安排精力旺盛、思路敏捷,而且不易被幹擾的時間段集中去做。小王的這種做法不僅使自己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而且使自己擁有了更多的業餘時間去享受工作之外的精彩生活。
這樣的生活,不正是新時代的職場“老黃牛”所要追求的嗎?把事情做好,分清主次,先要把“地塊”分類。你每天所要處理的工作,如果仔細想來無非有兩種:事務型和思考型。如果將你所要做的工作做如此劃分,區別對待,也許你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排除幹擾,簡化問題
排除外界幹擾
任何事情都是有它的內在規律在裏麵的,做事情也是需要講技巧的。
拒絕就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溝通技巧。隻有你最清楚自己的工作情況,你必須對自己負責,管理自己的時間與工作,不應讓其他人的額外要求,使自己陷入忙亂的局麵。
在決定你該不該答應對方的要求時,應該先問問自己:“我想要做什麼,或是不想要做什麼,什麼對我才是最好的?”你必須考慮,如果答應了對方的要求是否會影響既有的工作進度,而且因為你的拖延而影響到其他人。如果你答應了,是否真的可以達到對方要求的目標?
前思後想,在你做出決定之後,這話該怎麼說呢?如果是比較熟識的本單位內的同事、朋友,或是完全不相識的人,最好是直截了當地說:“抱歉,幫不上忙”,或是“現在真的很忙,抽不出時間。”不要多費唇舌,也不需要解釋一大堆的理由,隻要簡單的一兩句話就可以。而且必須在當下直接回絕,不要拖延一兩天才說出你的決定。不要考慮太多,寶貴的時間應該花費在更需要解決的問題上。
當你正專注於手頭的工作任務時,突然上司讓你去做一些不太重要的事情,或者同事找你幫忙處理一些文件,如果放下手頭的工作任務,那麼思緒就會被打亂,有可能要重新再來,工作效率顯然就會很低。這時的你要學會巧妙地說“No”,否則整天糾纏於幫其他人處理事情當中,非但自己的工作任務完成不了,還有可能出力不討好。但是對於來自上司的幹擾,是較難妥善處理好的。一些領導有這樣的習慣:如果有客戶來,一定要讓部下也在座,你們一起接待,不管這樣做是否有必要。這種領導忘記了部下還有他自己的重要工作。為了排除來自領導的幹擾,節省自己寶貴的時間,你需要注意以下五點:
第一,定期與領導接觸,要盡量地使自己對領導提出的報告或接觸製度化。這樣一來,領導也就不會經常幹擾你,占用你的時間。
第二,經過和領導協商製定出你自己的預定日程計劃。這就是所謂的心理戰,領導如果想叫你完成主要業務,就不會幹擾你,打擾你的預定日程。
第三,使自己的日程表與領導的日程表同步,按照工作種類分類能大量減少對你的幹擾。要經常暗示領導,最好事先與你打個招呼,以便計劃你的時間,減少時間衝突。
第四,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你的領導之所以習慣性地找你辦各種瑣碎的事情,即使這種事不歸你管,是因為你不具有獨立性。要改變這種局麵,就要擺脫不是自己工作範圍內的事務,讓他去找其他人幫忙。
第五,找一個其他人不常去的僻靜場所,如檔案室、會議廳,即使領導想吩咐你做什麼工作,也難以找到你,或許就會委派別人去幹。這樣做之前,最好告訴同事,我去幹某項重要工作,但不要告訴他你的棲身之處,不然領導仍可把你找到。
巧妙說“不”
李先生是做效果圖的,為人比較隨和,別人有事情都找他,打印文件、加個標頭、做個表格……甚至電話響了也要他接,結果自己的一份效果圖被一拖再拖,領導一催再催,被罵了好多次,迫不得已加班完成,他現在已經成了公司的“加班專業戶”。
其實,他完全可以說“No”。在工作中維持“老好人”的形象、令所有人滿意是不可能的。在自己的工作和其他人的求助相互衝突的時候,最好采取這樣的策略比較合適:先掃自家門前雪,再管他人瓦上霜。當然,在說“No”的技巧上,可以采取婉轉、迂回的方式,避免直接拒絕。
說“不”的確是需要勇氣與實力的,但是同樣的話不一樣的表達方式,所收到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直接對領導說“不”,領導一定會覺得你是個很沒用的人。至少,不要一開口就對領導說“不”。當然,也有他派下來的活完成不了的情況,要真的到了那個時候,你也不能一口氣答應自己完成不了的事情,畢竟要為自己留點退路嘛。遇到那樣的情況,你應該先靜下心來好好分析一下整件事情,先了解整個工作的程序,然後再衡量自己能做多少、不能做多少。把這些情況準確地告訴自己的領導:哪些指標是你可以完成的,哪些是你不能完成的;為了順利完成任務,你可以巧妙地提出希望他怎樣來配合自己,或者請他安排其他的同事來和自己合作,並且你要向領導表達這樣的意思:您安排的工作我一直是在盡力完成。這樣的話,領導就會考慮,給你安排的工作是不是太多了,是不是超出範圍了。不用你說,他自己就開始撤退了。
如果是麵對來給送錢的“上帝”或是不太熟識的其他部門同事,就應該采取間接委婉的方法。你要考慮的問題是:要如何回應才能維持更好的關係,建立未來合作的基礎。首先,你要說明無法答應的原因,並表示你的歉意。然後,要幫助對方找到另一個更好的解決方法,例如有沒有可能找到其他人幫忙。這樣讓對方覺得你不是在推卸責任,而是真的想幫助他解決問題。這個順水人情一定要做,但是在以後的工作過程中,切忌無原則地幫忙,把自己給搭進去那就不值了。
把問題簡單化
作為單位裏的“老黃牛”,除了不要插手其他“牛”的地界範圍內的工作任務外,為了節省時間和精力,提高工作效率,還應在屬於自己的工作過程中做精簡。也就是說,隻做那些非做不可的工作,而可做可不做的工作則應盡量排除,少做無效勞動。例如:彙報任務時,不必花費很多時間去背誦,以顯示自己的記憶力;要減少頭腦的儲存負擔,提高頭腦的處理功能;有些彙報提前發給大家,這樣就沒有必要再在會上給大家讀了,會上隻對彙報內容進行討論;打電話能辦的事就不要寫信,便條可以解決的就不要寫長信;應該由下級提出的便讓下級準備,不替下級思考問題;辦事前做好準備,搞好溝通,減少不必要的扯皮和誤工等等。對那些非做不可的工作項目,也要綜合起來考慮,哪些先辦,哪些後辦;哪些要重點抓,哪些隻要過問一下就可以了;哪些事要專門去辦,哪些事可以合起來辦;哪些事用整塊時間辦,哪些事可以用零碎時間辦;哪些事必須按規定程序辦,哪些事可以用簡便易行的辦法辦等等。美國享有盛譽的管理專家伯納姆在他的名著《提高生產率》中提出,領導在處理任何工作時,首先要問自己,這件事能不能取消?能不能與別的工作合並?能不能用更簡便的東西代替?這樣一來,工作頭緒就大大減少了,時間就節省了,效率就提高了,這樣工作,主動權也就掌控在自己的手裏了,也就不至於總讓其他人牽著鼻子走了。
不做無用功
編劇家西蒙決定是否將一個偉大的構想轉化為劇本之前會問自己:“假如我要寫這個劇本,每一頁都盡量保持故事的原則性,而且,能讓劇情和其中角色都發揮得淋漓盡致,那這個劇本該有多好呢?”如果答案是:“還不錯,會是一個好劇本,但卻不值得花費一兩年時間。”西蒙當然不會去下筆。
但遺憾的是,大多數人往往走到生命的盡頭時才開始問類似的問題。也許是因為年輕時並不了解,計劃一旦開始,要花費時間才能夠完成。時間專家葛裏斯曼在一所大學擔任係主任時,一個全國性機構邀請他在他們的年度會議上發表演講,他憑主觀認為是有關政治方麵的題目,於是花費了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最終結果卻令他非常失望和不滿,出席會議的總共隻有四個人。
在現代的職場裏同樣如此,大多數“頭牛”隻會從本部門的角度來說明目標。你需要了解這個新目標的所有相關事宜——你的工作任務、職責、重點、精力和時間安排,需要做何改變。舉例來說:如果你是電話客服中心的員工,當上司大聲提出創新目標時,你可能想:這將改變我處理客戶來電的時間。如果單位的目標跟你的工作有關,你就得弄清楚它將如何影響你的工作方式,以及單位是否希望你改變工作的重心。除非已經對要改變的內容有所了解,否則決不去接受它。你應該問:要改變的內容對你而言有何意義?你應該負責哪一類的工作事項?這不是在拒絕工作,而是要求將工作的內容說清楚講明白。這跟你在那傻等著領導給你分派工作清單是根本不相同的,你是在通過自己的腦袋進行思考。
這麼問的目的在於試探接下來的步驟。若你隻是問:“有十四項工作需要做,我該先做哪一項?”或者:“你可以幫我分析這個目標,告訴我這禮拜該做什麼嗎?”其實,你可以自行想辦法。當然如果有別人正確指引你該把力氣用在哪裏,你就會少走彎路,不浪費時間和精力。所以,務必要搞清楚自己接下來應該做些什麼事。這個問題有助於你了解組織的成功跟你有何關聯:“好,我們要將客戶滿意度提升10%,能幫我了解該怎麼做嗎?我怎麼知道我正朝著目標前進?可不可以指點我一下?我會聽到客戶不同的聲音嗎?我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搞砸了?我當然想避免那種事發生,可以告訴我該注意哪些事情嗎?”在你接受工作任務之前,你必須先弄清楚怎樣才能更省力省時地完成工作任務,取得成功,而不隻是以公司的衡量標準來看待成功。
生活中,不值得去做的事情真是太多了。同樣的道理,你在職場裏“混戰”,不值得做的事情也不用去做,無利無益的事情做它又有什麼用。那麼,怎麼才能識別它是否值得去做呢?
第一步,當自己的領導已經設定好新的工作目標,或告知你本單位裏的新目標後,應該提出疑問:“新目標將會如何改變我目前的工作方法?”
第二步,如果對答案仍有疑問,那就再問五次為什麼。接下來再問:“第一步我該怎麼做?從哪裏著手最好?”
第三步,當你明白自己的下一步工作內容後,緊接著你就要問:“我怎樣才算達成目標?”或者:“我應該注意哪些事項,以確定自己有進展,而且命中目標?”
職場拒絕“爛尾樓”
身在職場的人們,對他們來說辛苦受累,困難重重這都算不上什麼,最讓人難以接受的就是被職場人士稱之為爛尾工作的職場陷阱。你我或許都曾經遇到過這樣的事,都做過這樣的無用功。這種吃力不討好的工作陷阱中,最令人頭疼的,莫過於爛尾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