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摸清深淺再抬腳
老黃牛要進入新的草地吃草,第一要務就是要了解這塊地草的長勢、草叢的密度、泥土的厚度,還要注意與牛群中的老牛們處好關係,否則的話,非得被排擠出去不可。職場上也是如此,因為不滿於自己過去的狀態,換上狼眼的“老黃牛”必須慎重考慮要進入的新領域。很多事情都是在過去未曾學到過,也根本無法學到的東西,但是在現實的生活裏,這些事情卻實實在在地發生著……
在進入新草地之後,必須很快對草的長勢、草叢密度有迅速準確的了解,以免使自己陷於被動境地。
草多深,料多肥,自己心裏先要有個底
老黃牛要想在新的草地吃草,首要的事情就是了解這塊草地的情況。否則的話,是極有可能出大問題的。要是一不小心踩進爛泥潭,那等待自己的就隻能是“牛命嗚呼”了!
盡快掌握新“草地”的布局
作為一頭新入職的“老黃牛”,也麵臨著同樣的問題。不了解新單位的企業文化和內部規定,是注定要吃大虧的。“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這句話大家並不陌生。這種現象之所以存在,究其原因,就在於能否快速融入到公司的企業文化。
有些人認為企業文化是企業中的宗教,宗教是充滿力量的,宗教的力量有時甚至是無限的。企業老板就相當於企業中的教皇,他對自己思想的宣講和傳達,就是在傳法、布道。企業文化往往表現為企業老板認可並推行的一係列的價值觀、行為方式與處理事情的原則,還包括各種潛規則。
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文化氛圍:有的崇尚張揚,有的崇尚沉穩;有的要求員工按部就班,有的需要員工更活躍。這種要求不僅表現在具體的工作方式、領導思維上,還表現在員工們推崇的服飾文化、人際交往的藝術上。這些往往就是企業的生存法則,也是你進入公司之後麵對的那塊草地。它將最終決定你以什麼形象出現在公司、用什麼樣的方式進行日常工作、怎樣與領導和同事們打交道。如果你是個有心人,就必須及早適應新環境,這樣才能在未來的生活中遊刃有餘。但凡比較優秀的公司無一不對企業文化有著執著的追求,而對於新員工來說就是要快速適應這種文化需求。
作為一頭新來的“老黃牛”,剛剛進入一個新圈子時,遭遇到的情況基本上有兩種:一種可能是很快熟悉本地的“草地長勢”,然後把自己融入其中,以便在將來的日子裏盡情發揮,使自己的工作“如牛得草”;另外一種可能就是進入一片新“草地”後摸不清“草地長勢”,被別的“老黃牛”排斥。作為新來的“老黃牛”,一定要盡快搞清此地的規矩,因為這對你以後能否在這片“草地”站穩腳跟是個極大的挑戰。最糟糕的結果就是不得不被迫離開此地,另覓新地界了。
老黃牛生活在牛群之中,改變不了現存的這個世道,也不可能讓世道適應自己。唯一可行的就是,你要盡快融入,適應新環境。在了解了企業的狀況後,就要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適應新的企業文化。
如果你發現“牛圈”的“老黃牛”們經常加班加點,你就不能按時來按時走,否則不但你的“頭牛”看不慣你,就是你的同“牛”們也不會對你有什麼好印象。
王先生在一家外企工作,白天大家都不太緊張,但每天卻總要加班到晚上七八點鍾,這就是一種文化。王先生說一旦發現誰在下班時間到了之後馬上離開,往往就意味著這個人不想在這裏做了或者就要做不下去了。
作為新來的“老黃牛”,你必須向“老牛”和“頭牛”們看齊。一般而言,在他們離開之前都不應該離開。再比如有的單位奉行“A管理模式”,嚴禁越級彙報工作,如果你不注意這一點,不但會在你的直接領導處觸黴頭,還可能由此得罪你的“頭牛”,使他對你產生防範心理。但也有例外,據說在惠普,這就是受鼓勵的行為。若是遇到這樣的文化,想盡快站住腳的你就應該充分利用機會,向本單位中有影響力的人推銷自己。
為了不至於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麵,進入新草地的“老黃牛”最好主動去了解和適應新的企業和企業文化,包括企業的發展史、經營理念、決策機製和關鍵的人際關係等等。
認真對待新“牛”培訓
老黃牛進入新的草地吃草,肯定需要在本地牛的指導下才能很快地了解情況。新入職場的“老黃牛”也是如此。新“牛”培訓又稱崗前培訓、職前教育,是一個企業錄用的“老黃牛”從“局外牛”轉變為“圈內牛”的過程。新“牛”培訓不但可以幫助“老黃牛”了解企業的行為規範、福利待遇、可用資源等等,更重要的是將企業文化大義灌輸到你的大腦裏。
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新“牛”培訓的重要性,在新“牛”入職時已不僅僅隻做簡單的引見,而是往往會安排許多內容豐富的培訓等待著新“牛”們,這就為“老黃牛”接觸企業文化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機會。
最好的事例莫過於服務宗旨為“真誠到永遠”的海爾集團。他們在新“牛”報到後通常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讓師兄師姐親自講述自己對海爾的感受,並以此來理解海爾。當然,新“牛”也可以通過麵對麵與集團最高領導溝通的機會,來了解升遷機製、職業發展等問題。這些無疑都可以使新“牛”快速了解海爾的企業文化。事實證明,這種新老畢業生見麵會式的培訓方式是很成功的,這使得新“牛”對海爾有了更深刻,更形象的認識。
另外還有大家所熟知的聯想集團,他們對新“牛”進行的最著名的是“入模子”培訓。所有加入聯想的員工,在試用期時都要接受為期一周的封閉培訓(“入模子”培訓),了解“牛圈”的文化、理念、產品、曆史、發展方向等等。從“模子班”裏出來的“老黃牛”,都能感到整個“牛”好像發生了變化,聯想的一切已經深深植入了腦海。這就好像是“牛圈”把自己的信息放在一個芯片裏,然後再把它植入每頭“老黃牛”的大腦裏,這樣的培訓,他們如何記得不牢?
離開原來熟悉的地方而投入到一個新的文化環境中,肯定會有一些陌生的地方,難免有些事情是不會馬上就能適應的。這就要求新“牛”在工作中要多學、多問、多了解,對於看得見的規矩,找來“牛圈”的製度、流程和職位說明書,加以學習;對於看不見的規矩,也就是企業文化和潛規則,馬上虛心地向老員工請教,因為他們的工作時間長,對“牛圈”的方方麵可謂了解入微,多和他們交流可以讓你少走很多彎路。另外,在工作中遇到拿不準的問題時,千萬不要不聞不問,而應主動大方地請教身邊的同“牛”,培養自己對“牛圈”的歸屬感,這樣有利於你盡快地融入本地“牛圈”,與眾“老牛”們打成一片!
找到自己的位置
剛畢業的小吳去了一家小型貿易單位,單位準備新設外貿部門,希望小吳和幾個外語較好的員工去實施。但是幾個人都是新手,單位裏一時又沒有資深外貿業務員,幾個人呆了兩個月沒有什麼進展,雖然天天去上班,但對所做的事都不是非常明確,小吳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中。
其實,有很多進入新職場的人對自己的工作職責不很明確,角色定位也很模糊。一方麵渴望盡快熟悉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麵卻覺得茫然無措、無從下手。這時候,作為新“牛”,首先要對企業、對自身有個清楚的認識,明白自己能做什麼,還要學什麼,從哪兒去學。有問題要多和“頭牛”聯係,要想辦法跟同“牛”們盡快熟悉。小吳現在急需要做的工作,就是盡快地從多方麵多渠道來獲取貿易相關知識,盡快熟悉業務,把自己定位在做外貿這一崗位上,而不能等著“主人”來催促自己。
一個人的社會角色是隨著生活空間的變換而變換的,若心態調整不過來,行為不能重新校正,你就無法適應新環境,就會左右碰壁,別人也會對你產生諸多誤解和非議,你難免會成為一頭與新環境格格不入的“強牛”。但是,你應當明白,“牛”是能動的,而環境是不以“牛”的意誌為轉移的。“牛”應當主動適應新環境,而沒有理由要求新環境去遷就你。所以進行角色轉換應是一種自覺行為,尤其應在有效二字上下些工夫,實現角色適時適當的成功轉換,將自己及時變成新環境中的新成員。麵對新環境、新朋友,要正確認識自己、評估自己。確定好要以什麼麵孔、怎樣的交際基調進入新的交際領域,如何定好自己的位置,這些都是需要你花費時間精力去做的很重要的事情。
大多數企業都會對上崗前的新員工進行崗位培訓,而且對員工進行崗位輪換,以使他們熟悉企業的整體運作狀況。在這期間,他們有很多機會可以發現並選擇自己的興趣所在,做到對企業安排的各項工作都能盡快上手,這樣易於給自己一個明確的定位。
每頭“牛”在“牛圈”中都有相應的位置,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必然會在“牛圈”中顯得唐突、冒失、蹩腳,也會受到“牛圈”同仁的責怪、怨憤、抵觸、嘲弄、打擊。
多學、多問,謙虛、穩重
大學期間學習國際金融的李華,畢業後在一家外企找到了一份市場調研的工作。對於外企工作節奏快、管理要求嚴格的情況,李華此前早就聽師兄們提到過。所以,在剛參加工作時,盡量改變自己原來讀書時拖拉、懶惰、不拘小節等毛病,盡量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角色轉換以投入工作,同時在工作中注意向身邊的同事學習和請教。經過三個多月的努力,李華對工作已得心應手。“要快速地融入單位的企業文化,最重要的就是在工作中多學、多問、多了解”,這是他談起進入外企的機會時最深的感觸。
絕頂聰明的雷鳴跳槽到國內一家大型企業集團後,更是摩拳擦掌,很想大幹一場,進入單位不到一周的時間就做出一份長達30多頁的企劃案,放到了領導桌前。令雷鳴迷惑不解的是,領導接到企劃案後非但沒有表揚他,反而大皺眉頭。後來雷鳴通過同事了解到:原來單位一貫奉行穩健經營的作風,而雷鳴的企劃案雖然具有開拓性,但是存在著巨大的經營風險,和單位的企業文化不符合。雷鳴等於是沒有摸清廟裏的規矩就開始燒香了。
每家單位都有自己獨特的企業文化,在對單位的企業文化還沒有基本了解的情況下,急於表現自己的所知所能,這樣不但不能讓別人對你刮目相看,還容易弄巧成拙,給“主人”以鋒芒畢露的感覺,容易讓他產生厭惡感,這是不利於融入單位的企業文化的。作為新“牛”都有一個逐步適應的過程。在沒有了解單位的企業文化之前,采取謙虛行事的態度是明智的做法,千萬不要急於求成,以至於給其他“牛”留下不良印象。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身處一個陌生的文化環境中,謙虛行事是必不可少的。孔老夫子都這樣謙虛,你還有什麼理由不謙虛呢?何況你現在還是一頭初來乍到的新“牛”呢?
初入單位,一切都是新的,對單位的特點、運營方式尚不熟悉,工作中肯定會遇到很多困難。你要敦促自己迅速進入角色,別仗著自己是新“牛”,便等著“老牛”們來手把手地教你。遇到不懂的問題時,不妨直說“我不懂”、“我還不大明白”,或向有經驗的同事討教。不懂裝懂或拋開問題不管是最不可取的做法,那樣的話,你就等著再回到老祖宗那“老牛拉破車”的時代去吧。
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裏,企業不可能單打獨鬥。IBM大中國區總裁講,現在是“打群架”的時代。企業文化要體現在員工的行為上,融入到一個單位的企業文化,也就是融入了這個團隊。有團隊必然有文化和他自身的一套規矩,個人英雄主義是行不通的。想要被一個團隊所接納,就得想辦法接受和認同他們的價值觀念,在這個團隊裏找到自己的角色和職責。在單位裏,不論你是“搬運糧草”,還是“耕地拉車”,都需要你去選擇,去和“眾牛”配合共同完成的。
新“牛”融入團隊的一個比較有效而又簡單易行的方法,就是積極參加舉辦的各種活動。哪怕是共進一次工作餐,也可以加深你和同事之間的關係。因為在工作中你和同事接觸畢竟有限,而且大家又都忙於自己的事務,不可能過多地交流,而在一些非正式場合則可以對單位的團隊有更深入地了解。對於新“牛”到了新的“地界”的適應問題,當然還有其他有助解決的途徑,需要認真學習,細細揣摩。總之,不管你以前是“拉車”還是“拉磨”,有著怎樣的光榮曆史,一旦進入一塊新“草地”,都會麵臨新的環境和新的要求,及時調整自己是必不可少的,包括自己的心態和工作技能。快速地認知新“草地”的長勢、脈絡,不斷豐富和調整自己,方能順勢而行。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融入團隊並不是拉幫派、搞小圈子。單位是一個講究團隊士氣和團結精神的地方,和同事相處,要一視同仁,切不可熱衷於在內部分幫分派,遊離於單位的主流文化之外。
誰是狼,誰是兔,最好不要惹是非
初來乍到,一定要盡快融入新的圈子裏,與大家打成一片,但也要避免卷入無謂的是非旋渦。進入新的“草地”了,你就得想辦法盡快地和這片“草地”的鄰居們熟識起來,以便以後能夠共同為“主人”幹活。更為重要的是,他們都是你日後要朝夕相處的同伴了。
從小事做起,快速融入“牛群”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裏,雖然每個人都在為了自己的目標辛苦勞作,但是同事之間的協作還是必不可少的。與同事相處得好與壞,直接影響到你的工作以及事業的進步與發展。如果同事之間關係融洽、和諧,你就會感到心情愉快,有利於工作的順利進行,從而促進事業的發展;反之,同事關係緊張,相互拆台,彼此經常發生磨擦,就會影響到你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影響你的發展。大家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目標而向前衝,更何況現在講究的是雙贏、多贏?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你所在的部門效益上不去,誰也別想有升遷機會。很多時候,同舟共濟比同室操戈更有意義。把自己融進去,而不是跳出來,這是21世紀“團隊合作”的最新詮釋。很多人都承認在自己的行業內構建人際關係網非常重要,因為這樣才可以為自己多開門路,創造機會。與此同時,人們卻常常忽略另外一個更為重要也更為基本的建設:在企業內部營造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這樣對“後院”安寧有很大的幫助。
盡快跟同事們熟起來好處多多,這將會減輕你對陌生工作的無所適從。你可以從打掃衛生、整理報紙文件、接聽電話等小事做起,為其他同事做些輔助性工作。
低調處事
人與人的差異情形萬千,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矛盾和衝突。雖然“初生牛犢不怕虎”,作為剛剛衝入新單位的“老黃牛”也往往鋒芒畢露,但如果你一開始就無所顧忌、目空一切、張牙舞爪,是無法與他人磨合的。其實,“主人”最怕新“牛”們太把自己當回事,大事做不來,小事又不屑於做。這時候,采取沉穩的交際姿態才是得宜的,更有助於實現你與所在環境的磨合。這是一個以靜製動的方法,在你自我保留的節製中,你會對新的交際環境做個全麵、細致、深入的觀察和把握。或許,在你的身邊就有蛟龍猛虎也未可知,且不說那些叱吒風雲的“牛魔王”,就是那些平日裏不顯山不露水的“小嘍羅”們,在關鍵時刻也可能發揮出令你吃驚的能量,甚至能決定你的去留。采取有針對性、有實效的契合和交融方法,表麵上看來是一種消極的方式,實質上是一種策略,是一種更積極有效的技巧。隻有你不太拿自己當回事,對他們沒有多大的衝擊力,使他們感覺不到來自你的潛在的危險,別的人才會對你放心。
少說多做,從小事做起
因為上司或同事往往並不了解你的才能,開始一般不會委以重任,而隻是讓你做些比較瑣碎的雜事、小事。除了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盡善盡美地把它們完成外,你別無選擇,這是取得“頭牛”信任的最有效的途徑。千萬不要自視清高,以為大材小用;或者幾天沒達到自己的目標,就開始懷疑是不是進錯了“牛圈”。誰也不能一口就吃出頭“肥牛”,要想燦爛輝煌,你就得先耐得住寂寞。要從小事做起,比如,複印機沒紙了,悄悄地給加上;飲水機沒水了,主動給送水單位打個電話;準備一塊抹布,發現哪裏髒了就搞搞衛生……做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並非大材小用,往往能給大家留下勤快的印象,又極易於融入同“牛”的圈中,得到大家的幫助提攜。但也不能一有大事小事,無論與自己有沒有關係,都跑個不停不歇,幹個沒完沒了。說實話,並不是每頭“牛”都喜歡你如此,也不是每件事都需要你如此。
適度表現,過猶不及
做事要掌握好一個度,積極表現本無可厚非,因為誰都想給“頭牛”留下好印象,何況你是剛來的新“牛”呢?不過也莫忘了四個字——過猶不及。表現自己沒有錯,但表現得過度了很可能會為你日後的人際關係埋下嚴重隱患。比如說,你每天提前20分鍾到辦公室打水、搞衛生,久而久之,同事們就會產生一種錯覺,認為你這麼做是理所當然,你就又成了過去的“老黃牛”了。如果某天你突然不做了,大家就會覺得你失職,對你指手畫腳、說三道四,你會又退回到昔日無限痛苦的日子裏了。此外,表現太積極,風頭蓋過了“老牛”們,也容易招致他們的嫉妒和不滿。
勇於認錯
對自己的失誤或者同“牛”間出現的誤會,應主動說明或道歉。同在一塊田裏耕作,有時彼此之間發生一些矛盾或誤會是很正常的事。如果出現失誤,應主動向對方道歉,征得對方的諒解。對雙方的誤會應主動向對方說明,不要總害怕承認自己的錯誤。對於剛進入新領域的“老黃牛”來說,這可是個學習的好機會、好辦法。別以為這樣別的“牛”就會看不起自己,其實真正有能力的“牛”都是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的。
也許某位同事不是你喜歡的那種人,但對對方提出的正確看法,你也應該樂於接受。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每當有過分好鬥的同“牛”向你發起攻擊時,你都要舉手投降。你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對方所說的話中包含的信息,而不是說話的人,對待事情應該是對事不對人的。而且你應該力求客觀地對待你聽到的意見,即使這種意見不是用一種特別客觀的方式表達的。有個小秘密一定要記在心裏:承認你錯了就可能讓對方立刻停止與你的戰鬥,這是一種經典方法。
關心別人的困難
在單位裏,同事遇到困難時,通常首先都會選擇親朋好友的幫助。但是你作為他的同事,應該主動問訊。不要害怕主動表達你的關愛,隻要你是真心誠意的。比如去收發室取報紙時,順便就把樓上辦公室裏同事們的信和報刊都帶回來;比如哪位同事工作忙,中午加班,你就主動幫他買午餐;再比如哪位同事病了,晚上打個電話過去問候一下,誠懇地問他是不是需要幫忙,明天能不能上班等。對於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應該及時地伸出援助之手,這樣會大大增加雙方的感情,使彼此的關係更加融洽。即便同事不需要你的幫忙,你的心意他也會領受的。這樣,你隨時細心地體察同事的需求,時時抱著善意和幫助他人的心態,同事圈子一定會很快地認同和接受你的。同時,其他同事也會注意到你的舉動,無形之中就為自己樹立了善良、大方、富有同情心的好形象。這樣自己在“圈裏”的“牛氣”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
讓對方知道你也很需要他
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在內心裏,每個人都迫切地想得到其他人的認可,讓人家感覺到沒有他是不行的。當然,你是否真的需要,那是另外一回事。你隻不過是利用這樣的一種接納,提高對方的自尊。對方一高興,就可以避免矛盾,也可以減少或消除將來可能產生的敵對、怨恨心理。你可以提到自己工作中的兩三個方麵,需要他提供意見或指導。每頭“牛”都喜歡自己被其他“牛”需要,自己的意見被其他“牛”采納,這樣他會覺得自己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公私分明
千萬不要把公事以外的個人情緒帶進工作中,這一方麵保證了單位工作的正常進行;另一方麵是因為其他“牛”和你一樣每天都在忙碌著、煩惱著,也想尋求輕鬆和快樂,沒有時間和興趣聽你傾訴。所以,從為其他“牛”著想的角度出發,你還是應該少把自己的不良情緒流露出來。很多單位不喜歡員工之間相互打聽薪酬,因為同事之間的薪酬往往有不小的差別,所以發薪酬時,“主人”有意單線聯係,不公開數額,並叮囑不讓別人知道。同工不同酬是“主人”常用的手段,用好了,是獎優罰劣的一大法寶。但它也是把雙刃劍,用不好,就容易促發“老黃牛”之間的矛盾,而且最終會掉轉刀口朝上,矛頭直指他自己,這當然是“主人”最不願看到的。所以,“主人”們對包打聽一類的“老黃牛”總是格外防備。你切記不可犯這種低級錯誤,以免被“主人”開除,永不錄用。
保持距離
人際距離是人際關係密切程度的通常表現形式。雙方關係親密,相互間距離較近;雙方關係生疏,相互間距離較遠。與新同事新朋友初次交往,彼此不熟識、不了解,關係剛剛形成,距離自然是較大的。你若生硬地去與其親近,則有違交際規律,對方不僅不會做出友好表示,還會產生反感情緒。這種適得其反的效果,會把你置於被動地位。保持適當的距離,能給對方冷靜觀察你、認識你的機會。大家會在逐步熟悉和了解中,逐步引起思想的共鳴,達到情感的交融。關係慢慢親密了,彼此的距離就會悄然縮短。保持距離的原則是:限定在對方可以認可的範圍之內,並且能夠有效地促使雙方相互吸引,不致於太親密,也不致於太疏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