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摸清深淺再抬腳(3 / 3)

事實上,有些辦公室人員的職位雖然不高,權力不怎麼大,跟你也沒什麼直接的工作關係,但是,他們所處的位置卻非常重要,他們的影響無處不在。他們的資曆比你高,辦公室的經曆比你多,要在你身上找點毛病、失誤,實在是易如反掌。

別輕視辦公室裏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它們往往能左右你的工作效率;更不可小看那些平日不起眼的所謂“小人物”,他們的潛能會讓你大吃一驚,甚至影響到你的業績和升遷。財務、人事、文書,甚至看大門的,說不定都是老板的心腹——是你絕對碰不得的“紅燈族”。

新“牛”之三大禁忌

在與眾人相處的問題方麵已經講了很多了,但是以下三點是需要反複強調,牢記在心的原則。犯了這三個錯誤,你離開這個單位的日子恐怕也就不遠了。

遠離是非

在你身邊的同事中,總有一些人愛說長道短、評論是非。作為新人,不可能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更沒有正確分析和判斷的能力,此時,最好做一頭沉默的“牛”。既不參與議論,更不散布傳言,也不要急於與某個圈子的人打成一片,以免一不留神卷入是非漩渦。而且千萬不要在背後議論同事,即使有人開頭,也要盡量避免這種話題。日常生活中遇到同事在你麵前說另一個人的壞話時,千萬要端正自己的態度,不要被他的話左右了你的思想。更不能學習他的做法,這是同事間最大的忌諱,它不僅傷害到其他人,也給自己惹來一身的麻煩。同事之間要以友好、和諧為重,這需要你用心來經營。在所有的時候,都要管好自己這張嘴。把誇誇其談的時間、抱怨的時間、與同事探討家長裏短的時間統統用來冷靜地思考、高效率地做事。

小心身外之物連累你

因為共同工作的原因,同事們相互之間難免有相互借錢、借物或者饋贈禮品等物質上的往來。但是,作為新來的人,切記不要馬虎,每一項都應該記得清楚明白。即使是小的款項,也應記在備忘錄上,以提醒自己及時歸還,免得忘記了引起同事們的誤會。向同事借錢、借物,應該主動給對方打張借條,以增進大家對你的信任。有時,出借者也可以主動要求借入者打借條,這也並不過分,借入者應予以理解。所借錢物不能及時歸還,應每隔一段時間向對方說明一下情況。如果初來乍到就因為身外之物而把你的形象搞得亂七八糟,那真是有些得不償失了。

遠離導火線

你可能會在工作中碰到這樣的問題,“你以為你是誰?”“你們那麼有名的學校就是這樣教你的嗎?”“你從來就沒聽過什麼叫應急計劃嗎?”……這些問題以及那些數不勝數的變數,根本就不是詢問什麼信息,他們隻是為了使你失去平穩的心態。不要帶著感情色彩去回答他們——你隻當他們是在對牛彈琴就可以了。你隻管回到你的主題:你計劃做什麼?以及你希望怎樣做?這樣,不給這些找茬的人向你挑戰的機會,就有可能減少他對這一類威脅性問題的依賴。你也就遠離了導火線,大火自然就燒不到你了。

會幹啥,能幹啥,站對位置再動嘴

找準自己的切入點:興趣、愛好。不要盲從,別的“牛”能吃到的,你未必就能行。但是你能做的事情,其他“牛”也不一定都能代勞,要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

站對位置再動嘴

有一段時間,單位的業績出現了下滑,同事們也少有笑語。領導體恤下情,組織了一次郊遊。有人帶了毽子,大家圍成一個圈左右橫傳,沒兩三下便有人踢偏,所有人一擁而上,結果撞得人仰馬翻,毽子卻如失羽的鳥,“啪”地掉進附近的草叢。接二連三,屢試屢敗。結果誰都不承認是自己的錯。讓大家挨個踢了一回,每個人都能輕輕鬆鬆踢幾十下,甚至上百下的高手級的人也為數不少。這個時候,有人想出了一個主意,派一個人到圓圈中間去,毽子一旦出險,讓他立即衝上前救援。這一招果然有效,連續踢的最高記錄上升到了幾十下。

夕陽下山,大家也都玩得非常盡興,路上大家都七嘴八舌地討論開來:所有的圓,都需要圓心,它是一點與另一點的援臂橋,在人所共有的魯莽、猶豫、偏差間,不單單是銜接,也是隨時緊盯,查缺補漏。這個位置,不可或缺。一人說:核心是必需的。另一人說:但最重要的並不是他的才華和能力,而是……經理慢吞吞地接口:他的位置和責任。眾人相視而笑。

這次郊遊對單位的震動很大,單位上上下下都明白了一個道理:在工作和生活中,每個人都要找準自己的位置,並承擔這個位置的責任。許多人找不準自己的位置,自然也就不明白自己的責任。就像踢毽子一樣,你越努力,結果越糟糕。

從那天出去踢毽子回來後,單位進行了一係列調整,每個都從自身出發,確定了自己的位置,都明確了自己所要承擔的責任,單位的效益直線上升。

在日常的生活、工作當中,你是否知道自己處於什麼位置?

有人會問:“位置為何物?”

位置,簡單地說,就是處於某種環境中時,一個人的角色。比如,你與父母在一起,你的位置就是做一個好兒女;為人夫(妻)、為人父(母),就要做一位好丈夫(妻子)、好父親(好母親);在工作中,你更要找好位置、扮好角色、負好責任,做一個優秀的員工。

找準位置才能夠負起責任!在你的周圍,或許就有好多人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是幹什麼,更不知道責任是什麼。他們從來不去考慮對組織的貢獻是什麼,也不去考慮自己在整個人群工作中應發揮什麼作用,責任在哪裏。找準位置,對自己的工作內容、工作範圍和工作性質有了相當的了解,自然就會明白自己在整個位置上的責任是什麼,同樣會明白自己逃避責任的後果是什麼。位置意味著責任!如果在人群中,每個人都找準自己的位置,承擔起自己的那份責任,責任空缺和工作空白區就會減少。犯了錯誤,是誰的問題,誰該受到處罰,就會很清楚,就不會有扯皮現象的發生。把工作中的具體責任(整個工作責任中對應自己位置的那部分)劃分清楚後,你還有什麼理由做不好呢?

為自己定好位置

1970年,美國哈佛大學對當年畢業的天之驕子們進行了一次關於人生目標的調查: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3%的人有清晰而長遠的目標。

1995年,即25年後,哈佛大學再次對這一批1970年畢業的學生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是這樣的:3%的人,25年間他們朝著一個既定的方向不懈努力,現在幾乎都成為社會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業領袖、社會精英;10%的人,他們的短期目標不斷實現,成為各個行業、各個領域中的專業人士,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60%的人,他們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都沒什麼特別突出的成績,他們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剩下27%的人,他們的生活沒有目標,過得很不如意,並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會、抱怨這個“不肯給他們機會”的世界。

其實,他們之間的差別僅僅在於:25年前,他們中的一些人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標,而另一些人不清楚或不是很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標。在正確界定自己的優勢後,接下來你需要根據自己的優勢設定你的人生目標。設定明確的目標對於每一位職場人士都相當重要。

為了最終達成目標,目標設定可以按遠期、中期、短期來進行,對短期目標還需要分解成一係列具體的、明確的小目標,這樣有利於一步一步地實現每一階段的目標。

沒有人生的目標,猶如一艘航行在汪洋大海上的孤舟,沒有航向,隨時都可能被海浪打翻,被大海吞沒。職場,也是如此,它是人生的一部分,是重要的一部分,人生的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是在職場上度過的,職場上沒有目標,錯位了,那麼你人生的重要的部分也就荒廢了。

初入職場,如果沒有對自己很清晰而準確的定位,往往很容易陷入眼高手低的困惑中。職場定位是一個認識自己同時也是對自己的未來進行規劃的過程,如果自己無法把握,可以請專業的職業顧問一起為自己把脈診斷。人生不可能隻有一次選擇,職場定位也不可能一次定型,重要的是,當你選擇了發展的方向時,就應該努力去實現它,而不是這山望著那山高。

自以為是

宋明是某名牌高校的畢業生,後來又順利地考入了本校的研究生。他如願成了一名助教老師,他幹得很出色,並順利地評上了講師,隻要他繼續幹下去,評上副教授、教授那隻是時間問題。但是宋明覺得自己應該闖出去,於是他又報考了母校的MBA,他想成為一名職業經理人。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很輕鬆地拿到了MBA證書。接下來,從學校辭職,隻身闖蕩人才市場。然而,令他失望的是,輾轉於各大城市尋求機會,幾個月過去了,卻還是隻能懷揣著MBA證書顧影自憐。他不明白:為什麼自己有這麼好的教育背景,這麼高的學曆,卻沒人肯給他機會?

其實,是他沒有將自己的專長用到職場上,他能夠勝任的職位上,他盲目地認為做職業經理人就是適合他的好工作,但他的專長在於幹培訓類的工作。他之所以到處碰壁,走進了一條死胡同,就是因為他在選擇做什麼樣的職業經理人方麵沒有搞清方向。

博而不專

劉誌是某重點財經大學國際金融專業的優秀畢業生,在校期間他還選修了計算機軟件開發專業,並順利地獲得第二學曆證書。他還讀了所有他認為是市場熱門的課程,並且都獲得了相應的證書。大學畢業以後,劉誌胸有成竹地帶著一大摞證書到處應聘,許多公司都通知他參加麵試。然而,應聘一圈下來,居然沒有一家公司聘用他。有一家通訊企業的人力資源經理陶偉和劉誌麵談完以後,有些調侃地對劉誌說:你好像是個考證專業戶,但是對你自己該往哪一方麵發展卻沒有很明確的方向。劉誌學的是國際金融專業,其他專業似乎也都是他的主修,結果讓用人單位對他有一種霧裏看花的感覺,不知道他到底“專”在哪裏。

其實,劉誌應該分清主次,重點突破,給自己做好職場定位,比如專業從事國際金融職業,把自己身上具備的其他素質作為獲得人力資源經理賞識的輔助。要明白全能型的人才是所有企業都渴求的,但全能的前提是“專”。

認清自我

何金畢業於某重點學府旅遊專業,她喜歡旅遊,想到一家旅遊公司帶團到處遊玩。畢業後,何金興致匆匆地到一家著名的旅遊公司應聘,筆試、外語口試都沒問題。但當她接受麵試時卻遇到了問題。她才剛開口回答了一個問題,主考官就顯出不悅,然後很客氣地對她說,如果公司有合適的職位,一定會再跟她聯係。何金心情一下子低落到了極點,但她越想越不甘心,她隻想知道自己為什麼被淘汰。人力資源總監告訴她說:你的普通話太不標準,這怎麼能勝任導遊職業呢?“普通話標不標準很重要嗎?”何金心裏不服。她不死心,又到另外一家旅遊公司麵試,結果,還是一樣。

何金應該如何規劃自己的職業前程,該怎樣給自己定位呢?作為一個職場新人,她首先要做的就是必須對自己的綜合素質有比較清楚的了解,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給自己定位、規劃。存在的缺陷如果能矯正,那最好不過;要是不能矯正,雖然不適合幹台前工作,做幕後工作也可以發揮自己的能力。比如旅遊策劃,這同樣也可以圓自己行走大自然的願望。

人不能往死胡同裏走,認清自己,此路不通就走彼路。看好前麵的路,適合自己,就趕快走;不適合自己,也要趕緊走。不是繼續往下走,而是及時地調整方向,迅速地找準目標,盡快地融入其中。

給自己定位的參考項

盲人騎瞎馬急匆匆趕路的結果你肯定知道吧?他不但不會順利地到達目的地,還很有可能會陷入泥坑或掉下懸崖——因為他看不到目標。無論做任何事情,沒有明確的目標或者說偏離目標都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在職場上,找不到人生坐標的人,如同水上浮萍,整日飄忽不定,終究難以成就大事,而對自己未來有準確定位的人,則會始終如一地朝著目標前進,至少能使自己少走彎路,少做一些無用功。事先對自己即將從事的職場行業和自己的未來目標,有一個恰如其分的定位,是讓想進入職場的你把自己的腳步邁得穩重踏實、業績迅速提高的最簡便的方法。

其實,不管是人生目標還是職場定位,你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對自己進行一番圈點。

圈點的大致內容主要包括下麵五個方麵:

性格特點

你屬於什麼性格的人?有什麼特點?是屬於開拓創新型、冷靜理智型、穩重護衛型,還是完美理想型?當然,還需要注意的是你可能是多重性格的人,也可能因對某人某事的一時情緒化而使觀點發生偏離,但你隻要把握住大方向就可以了。

個人愛好

你的興趣、愛好是什麼?更側重於哪個方麵的發展?古人有句名言,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你是對科技含量高的工作感興趣,還是對機械製造方麵感興趣呢?你是樂於競爭激烈的市場銷售,還是鍾情於管理呢?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把你的目標和興趣、愛好結合起來,你會更有實現目標的欲望和衝動,更能順利地將這些目標變成你想讓它成為的現實。

自身儲備

你的資本儲備是否豐富?這裏所說的資本儲備內容涵蓋很多,比如說你的家庭財產是否雄厚,你的家庭成員是否能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你的學識是否夠用,你的才智是否聰慧,你的人際關係是否確實可靠等等,都要加以考慮。

可操作性

你所確立的目標是不是有它的可操作性?是不是符合實際情況?你應該知道,過高的目標比如你想在一年內發財,資產要超過比爾·蓋茨,或在兩個月內當上集團公司的老總,這顯然是不現實的,那是空中樓閣;而目標過低,容易實現,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在這一點上,要確實掌握好分寸。

是否具有可持續性

大目標雖然可以由若幹個小目標或短期計劃組成,但它們必須要緊緊圍繞大目標來運作,能為你的大目標服務。這就要求你的大目標一定要具有固定性、長遠的可持續性,不至於因小事的幹擾而總是改來改去。

通過上麵五個方麵的綜合評定,你就會對自己有個新的認識:你的優勢在哪裏?劣勢又是什麼地方?這樣的話你就可以在目標的確定上對自己的職業生涯作一個總體規劃了。這樣確立的目標就能在以後的職場中發揮出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以說是對自己了如指掌了。事實上,在這個社會上根本就沒有全才,每個人都不是全能的,所以清楚地了解自己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很重要。

如何給自己定位

通過前麵的幾點,你應該很清楚定位的要點了,那麼,該怎麼給自己定位呢?如何才能給自己定準位呢?

有所不為

當你還在努力學習的時候,廣泛的接觸和參與是非常正確的。其間不僅是尋找機會的過程,同時也是鍛煉過硬的判斷能力的過程。在廣泛接觸和參與中,要明了自己不能夠做什麼。這是一個排除的過程,在成千上萬的事情中,先排除掉自己不能夠做的事情,將可選擇的範圍逐漸清晰化,才更便於準確地尋找機會。

許多人都把成功歸功於機遇好,但實際上是否能遇到好的機遇,其決定權始終在自己手中。這是你自己在第一步定位的過程中的判斷力的具體表現。為什麼“知道不會做什麼”被認為是定位自己的第一步呢?因為先肯定自己不會做的,要比先肯定自己會做的具有更廣泛的保留空間和發展空間。也就是說,在第一個階段所排除掉的,是自己確確實實不能夠做的事,是許多條件的綜合情況下,都無法實現的,而且,在前瞻眼光的判斷下,不隻現在,將來也不可能做到的事。果斷地排除這些事情,才能給自己留下更多的發展空間。

有所為

想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很多人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把許多不適合的事情也列入追求的目標,常常事倍功半。這種情況不是說不能做,而是值不值得去做的問題。還有的人過於保守,以至失去很多機會,放棄了很多稍加努力就可以成功辦到的事。兩種情況,都不算真正知道了自己會什麼。要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會做什麼,是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斟酌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你的判斷是否正確總是要在實踐中去檢驗的,在淘汰和被肯定之間做出最後的抉擇。

自身專注之事

一心一意地做一件事,做好一件事,是成功的基礎和關鍵。小時候,父母總說“貪多嚼不爛”,其實就是在告誡我們要專心於一件事情,把足夠的精力投入進去,才能把事情做好。因此,當你確定了幾條可走的路的時候,下一步該往哪裏走呢?就是第三步所要做的:知道自己會幹什麼。當你知道自己會幹什麼時,說明你在人生的這個階段目標是明確的,也說明你終於可以潛心於這個事情,穩定於此,並且在這方麵所積累的東西開始派上用場了。

穩定是成就事業很重要的因素,因為它反映了一個人的從業心態,從而反映一個人可能投入的精力,反映他做事專著的程度。所以,要想達到穩定的境界,就必須先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會做什麼。

定準位也是具有時效的,上述每一個階段都不可能無限製地延長。由此,時間也可以檢驗對自己的定位是否準確,當你總是徘徊在判斷與選擇之間,沒有定論,就不能踏踏實實將行動付諸現實。這對你的成功是很大的障礙。你或許經常羨慕別人的成就,羨慕別人取得成就後所擁有的一切,也經常議論圍繞成功者林林總總的事件。其實更有意義的還在於你從他們的經曆中揣摩出的那些理性的東西,以及一些可以為我所思、為我所用的寶貴經驗。

切忌越俎代庖

在日常工作中,除了要弄清方向外,還要注意自己工作範圍是不是對了,辛辛苦苦地幹了半天,原來出了“地界”了,冤不冤啊?非但你自己白忙,“主人”也不領你的情,誰讓你那麼“笨”呢?

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這種現象:下屬由於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弄得頂頭上司尤其是那些心胸狹窄的上司很不高興,對此耿耿於懷。於是,上司處處給你“使絆子”,或不動聲色地給你“穿小鞋”,恐怕職場中的人們大都有過這種經曆。既然你的角色是為“主人”工作,那麼就放聰明些,學會擺正自己的角色位置,在自己的職位角度上去有節製地出力和做活,切忌越位。

決策越位

在有的單位中,員工是可以參與公司和本部門的一些決策的,這時就應該注意,誰做什麼樣的決策是有說道的。有些決策,你作為普通“老黃牛”可以參與,而有些決策,你最好不插言為妙。“沉默是金”在這個時候比較管用,你要見機行事。

表態越位

表態,是表明人們對某件事的基本態度,表態同一定的身份密切相關。超越了自己的身份,胡亂表態,不僅是不負責任的表現,而且也是無效的。對帶有實質性質問題的表態,應該是由“頭牛”或“頭牛”授權才可以,而有的人不知深淺,作為下屬,卻沒有做到這一點。“頭牛”沒有表態也沒有授權,他卻搶先表明態度,造成喧賓奪主之勢。這會讓“頭牛”很被動,這時,“頭牛”當然會很不高興。

工作越位

這裏麵有時確有幾分奧妙,有的“老黃牛”不明白這一點,工作搶著幹,實際上有些工作本來由“頭牛”出現更合適,你卻搶先去做,從而造成工作越位,吃力不討好。

答問越位

這同表態的越位有相同之處。有些問題的答複,往往需要有相應的權威。作為一般下屬的普通“老黃牛”,明明沒有這種權威,卻要搶先答複,會給“頭牛”造成工作中的幹擾,也是不明智之舉。

場合越位

有些場合,如對外應酬、參加宴會,也應適當突出“頭牛”。有的“老黃牛”作為下屬,熱情過度,比如同客人認識,便搶先上前打招呼,不管“頭牛”在不在場。這樣顯示自己太多,給“頭牛”的“鏡頭”不夠,往往讓“頭牛”不高興。

在工作中,“越位”對上下級關係有很大影響。下屬的熱情過高,表現過於積極,會導致“頭牛”偏離“軌道”,大權旁落,無法實施“頭牛”的職責。因此,“頭牛”往往會把這視為對自己權力的侵犯。如果你是這種“老黃牛”,又時不時犯這樣的毛病,“頭牛”就會視你為危險角色,對你保持一定的警戒,甚至設法來製裁你。這時,即使你有意同“頭牛”配合,也為時已晚,他已經發了“瘋牛病”,不願與你配合了。

所以,職場的“老黃牛”要千萬記住:切不可越位,不要做吃力不討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