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老黃牛不能隻做老黃牛(1 / 3)

正文 第一章、老黃牛不能隻做老黃牛

在國人眼裏,老黃牛一直是以任勞任怨、默默無聞的形象存在的。它們為主人所驅使而從不反抗,即使做出了成績也從不向主人邀功請賞。它們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人類,把大好的“青春”都獻給了土地。青壯年時期在田裏拉犁耕地,年老不中用了又把自己的肉拿出來讓大家吃。這還不算完,它們的毛皮被製成鞋,骨頭被做成壯骨粉,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是,老黃牛給人類做出這麼大的貢獻,主人們對老黃牛的態度怎麼樣呢?作為職場上的“老黃牛”,你又該想些什麼呢?

昔日老黃牛——我是一塊磚,哪裏需要哪裏搬

在政壇、商界、職場,在茫茫人海和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裏,還有很多人像老黃牛一樣默默地耕耘著、奉獻著。

昔日老黃牛的形象

中國有十二生肖,其中排在第二位的就是牛了。從這點上看,牛的地位似乎很高,但事實上卻並非如此。比如人所共知的大熊貓,雖然不在十二生肖之列,對人類的貢獻也無法與老黃牛相比,但它所享受的“國寶”級待遇卻是老黃牛難以望其項背的。

老黃牛是人類農耕社會不可或缺的摯友,一向以默默耕耘、埋頭苦幹的形象贏得國人的推崇與褒譽。作為性情溫馴又特別能吃苦耐勞的生產工具,它們麵朝黃土背朝天,埋頭耕耘,鞠躬盡瘁。有時候甚至不等主人拿起鞭子,自己就自發地去耕地了。

勞動光榮,奉獻崇高,“老黃牛精神”逐漸成為了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寶貴財富。主人們對它們的鼓勵是:革命不分卑賤,各有分工不同。它們自己對自己的認識是:我是一塊磚,哪裏需要哪裏搬。就連偉大的魯迅先生都以老黃牛自喻:“俯首甘為孺子牛。”芸芸眾生中,有誰讓他老人家這樣誇獎過?

若是隻活在精神的世界裏,能得到這樣的褒獎也就罷了。可惜的是,如果你是一頭職場上的老黃牛,或者準備以老黃牛的精神作為自己的職業信仰,那你就大錯特錯了。我們不妨先來看看“老黃牛”另外一麵的形象。

不知變通

有兩個和尚從自己的寺廟到另一座寺廟,走了一段路之後遇到了一條河。由於一夜暴雨,河上的橋被衝走了,但河水已退,他們可以涉水而過。這時,有一位婦人正好走到河邊。她說有急事必須過河,但又怕被河水衝走。第一個和尚見此情景,立刻背起婦人過了河。第二個和尚跟著也順利渡過了河。兩個和尚都默不出聲地走了好幾裏路,第二個和尚突然對第一個和尚說:“我們和尚是絕對不能近女色的,剛才你為何犯戒背那婦人過河呢?”第一個和尚淡淡地回答:“我在好幾裏路之前就把她放下了,可是我看你到現在還背著她呢!”

第二個和尚不知變通,放不下背在心裏的婦人,並不會影響他什麼。但是,如果在職場上也不知變通,那你可真要吃不了兜著走了。

梁啟超雲:變則通,通則久。知變與應變的能力是一個人的基本素質,同時也是現代社會中辦事能力高低的一個很重要的考核標準。

甘為老好人

“老黃牛”們都是很樸實的,它們總是逆來順受、任勞任怨,安分守己、埋頭苦幹。他們對人對事謹小慎微,從不會隨便得罪人,即使別人冒犯了自己,也不會記恨在心,更不會以牙還牙。對於別人的一點點恩惠都會牢記心中,總在找機會報答。他們從來都不善於表現自己,也從不會為自己的利益而做秀。自己的優點與能力常常不為人所知,給人的印象也很平常,所以很難引起上司的重視。至為關鍵的一點是,他們不懂得運用一定的技巧和手腕,在處理各種關係上常常陷於被動,所以很難樹立起自己的威信,當然也就不容易使自己成為一個廣受歡迎的人。

“老黃牛”們總是想當然地認為,隻要遵守原則,就會自然而然地得到想要的東西。去爭奪、去鬥爭,是對原則性的違背,因而是不道德的,也是不可取的。他們以安分守己為美德,以爭權奪利為醜惡,以不爭為高尚,以爭鬥為可恥。但是在現代社會中,不敢爭取、不去爭取就不會有機會送上門來,更不會有免費的午餐供你享用。

職場裏的“老黃牛”們不會加入任何的利益團體,在他們身上真正體現了“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精神。最苦最累沒人肯幹的工作必定是讓他去幹,而最有油水可撈的工作,他連邊都挨不上。身在“牛圈”裏的“老黃牛”們在整個群體中沒有什麼地位,當然在分配勞動果實的過程中就沒有要求利益均沾的權利,而隻能被動地等待別人的分配和安排了。眼前的現實利益畢竟是有限的,而貪心者對利益的追求又是永無止境的。所以,他們常處於一種任人宰割的地位。別人吃肉他喝湯,有時甚至連湯都沒有。雖然平時受苦受累,但到了該享受的時候,好像老天爺都把他們遺忘了一般。

“老黃牛”還是理所當然的“受氣包”。他們還有一個不好的性格特征——特別害怕受到傷害,害怕承擔責任。總是不敢突破常規,不敢表露情緒,做什麼事都瞻前顧後、畏首畏尾。在遇到矛盾和衝突時,總是一味地忍讓、退縮,主張以“和”為貴,強調以“忍”為上,結果往往不能守住自己的底線,不戰而降。他們不善於為自己的職位晉升謀劃和爭取利益,即使是有自己的看法也很難產生影響力。而事實上,有多大的實力就有多大的發言權,這是人類一切外交行為中最基本的一條定律,當然在沒有硝煙的職場競爭中也不例外。

在充滿競爭的現代社會裏,如果你不想被社會所淘汰,就必須跟上潮流的發展,與時代同步。如果不改變自己不知變通、甘為老好人的“老黃牛”形象,下一個被拉下馬的,說不準就是你。

老黃牛的處世哲學

任人宰割

“老牛自知夕陽晚,不待揚鞭自奮蹄。”不用多說,你也肯定明白這是在說老黃牛呢。從古到今,牛在人們的印象中都是很好的。大家都普遍地認為牛是高尚的動物,它踏踏實實、默默奉獻,曆來為我們所肯定並加以推崇。人們也已很自然地把牛當成了一種精神楷模,這好像是牛的光榮。

但實際上,這種精神一直是帶有奴性、軟弱和麻木的成分在內的。仔細想一下,奴性一詞好像是專門為牛所準備的。

老黃牛身強體壯,卻是最軟弱最聽話的動物。它首先被人類所馴服,全身都是奴顏媚骨,乖乖地對主人們俯首稱臣。主人叫它去耕地,它絕不敢去拉車;給它吃糠,它也絕不會討菜。老黃牛對主人的要求從來都沒有任何意見,它從不反抗,總是無聲無息地承受著不平和虐待。它骨頭堅硬卻沒有骨氣,頭顱巨大卻沒有主見,以委曲換得平安。苦累一生受盡,到最後也隻能接受被主人殺頭的命運。即便如此,它仍能默默地承受,甚至都不叫喚一聲。即便流下了幾滴眼淚,也免不了要化為人們桌上的美味。或許老黃牛是想用“聽話”的辦法來博得人類的同情,希望人類對它們網開一麵,放它們一條生路。然而,這一切都是無用的,這好比與虎謀皮,永遠也不會成功。所以,可憐的老黃牛們也就隻能一直忍受著,過著“人為刀俎,我為‘牛肉’”的日子。

羞於爭利

“老黃牛”總是本本分分、規規矩矩,他們在工作中任勞任怨,在生活上潔身自好,在各個方麵都達到了社會規範的基本要求。他們在領導眼裏是聽話的下屬,在群眾眼裏是公認的好人。然而,他們卻總是吃虧。也就是說,遵守規則卻沒有得到獎勵,而那些違背規則者卻獲利甚豐。這種現象看似不正常,但卻很普遍地發生在我們身邊。久而久之,反倒成了一種正常現象。

為什麼“老黃牛”總是吃虧?

其實,這與其羞於爭取自己分內利益的心態有直接的關係。“老黃牛”們總是把道德和規則看得太重,認為自己去爭取利益是不符合道德標準的。在他們的信仰中,“爭”,是不道德的。因為道德的行為是講究無私奉獻,隻講付出,不求索取。但事實上,爭取自己分內的利益是一個與道德無關的問題,按勞分配、等價交換才是天經地義的公理。

不敢競爭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在一生當中,許多美好的東西都是通過競爭獲取的。名也罷,利也罷,地位也罷,都離不開一個“爭”字。即便是兩情相悅的愛情,如果不懂得競爭,也隻能是“一廂情願苦癡迷”。

戰場上的爭雄,職場上的晉升,官場上的高就,商場上的逐利,情場上的取悅……無論想在哪一個行業領域裏出人頭地,都必須是從競爭開始並以競爭結束的,競爭之後方知成敗與榮衰。

不管是誰,要想活得順利,活得滋潤,活得舒適,活得幸福,就必須積極參與到周圍“爭名逐利”的競爭中去。不要因為自己膽怯而不敢與人競爭,其實,誰都不是天生的強者。任何人的競爭意識都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後天的奮鬥中逐漸形成的。要明白,你之所以覺得自己弱小,不敢參與競爭,是因為你自己是在跪著看別人。

不過,在“老黃牛”的字典裏,現在好像還沒有競爭二字。他的處世原則是與世無爭,他也就當然地認為自己沒有競爭的能力,他在心底裏已經把自己歸入了弱者的一類。

老實認命

在一條小河邊,有一位神仙抱怨財神嫌貧愛富,光給富人送財而不給窮人送,致使天下的財富分配不均。財神卻說:“這不怪我,這都是命,有的人生來就是窮命,我給他他也不要。”那位神仙當然不信,說“你把元寶送給窮人,我不信他不要”。他們兩位正說著,正好兩個窮人走了過來。於是,財神在小橋中間放了兩個元寶。那兩個人剛走到橋頭,一個窮人說:“甭看這橋窄,我閉著眼就能走過去。”另一個窮人說:“你能我也能。”於是兩個人打賭,都閉著眼過橋,誰睜眼算誰輸。結果兩個人都沒有睜眼,走到橋中間時,元寶絆住了走在前麵那個人的腳,他踢了一下說:“誰把石頭放在了橋中間?”財神把元寶移到後麵那個人腳前,那人說:“哎呀,我也碰到了一塊石頭。”當然,他們都沒有拾到元寶。那位神仙終於相信了財神的話。

如此老實的人怎麼會發財呢!換了不老實的人,一定是睜著眼睛過橋了。即使是一個平常人,腳下踩到石頭,也會下意識地睜開眼看一下。其實睜眼又怎麼樣?不過是輸了一場無關緊要的打賭而已。兩個老實人卻硬是閉著眼睛,磕磕絆絆走過了窄橋。雖然精神可嘉,兩個人誰都沒有輸,卻都丟掉了發財的機會。更何況,在現實的生活中,這種神仙白送元寶的事情不可能發生,利益都是在市場上競爭才可能得到的,這樣的老實人如何爭得過?

在長期的生活中,老黃牛認識到:“牛不能跟命爭。”自然,忍就成了老黃牛的安身立命之本。所以,無論主人如何嗬叱它、打罵它、作踐它,它都忍辱負重,默不作聲。你不給它東西吃,它就睡大覺,好像多吃一頓少吃一頓沒什麼。幹活不論累到什麼程度,你叫它繼續幹,它絕對不講價錢,一搭上套就拚命幹個不停,直到累死。

唐朝白居易在《官牛》中寫道:“馬蹄踏沙雖淨潔,牛領牽車欲流血。”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牛的境遇。毋庸置疑,牛是動物界最能忍的動物,然而這種忍耐卻使牛終身受苦,難得善終,永無出頭之日。主人們也看中了牛的忍耐力,於是便肆無忌憚地役使牛、欺負牛,牛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

職場上的“老黃牛”們老實認命,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害怕承擔後果。畢竟,任何突破常規的行為都要冒一定的風險,任何鬥爭都可能會有代價和犧牲。“老黃牛”們被想象中的後果所震懾,從此變成了弱者。而一旦在一件事情上變得軟弱,就可能會出現“多米諾骨牌”效應,在接下來的一連串事情上繼續軟弱下去。

拖拉麻木

相對於牛的忍耐力,它們的拖拉麻木也是令人望塵莫及的。

人們在嘲笑別人做事效率低的時候常說:“現在都什麼年代了,你還是老牛拉破車。”由此可見,拖拉是牛的天然本性。牛不論做什麼事都是一種節奏,慢慢騰騰,不緊不急。當然,老黃牛哪裏懂得效率的涵義,吃東西慢條斯理,走路磨磨蹭蹭,幹活不慌不忙。即便是麵對死亡,老黃牛也表現出從容不迫的樣子,很少失態。它的這種“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鎮靜心態確實是常人所不能及的。

牛被打時常常是毫無反應,當然,牛並不是感覺不到疼,而是由於祖祖輩輩經常挨打,已經使神經變得遲鈍、麻木。它並不認為主人是在虐待它、欺負它,而認為牛本來就是挨打的動物,人打牛那是很正常的事。對於挨打,牛早已習以為常,有時甚至會認為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就見外。打是主人看到了自己,在關照自己,是愛護自己的表現。全然不知自己的拖拉早已引起了主人的不滿,挨打已經是將要被淘汰的前兆了。

老黃牛的遭遇

“牛”是最守規矩的動物,它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付出總有回報”。但是,它卻不知道自己的形象、自己的處世哲學已經使自己走到了職業的盡頭。所以,職場中的“老黃牛”們盡管兢兢業業,但仍避免不了被趕出“牛圈”的命運。

總是被當出氣筒

“老黃牛”最明顯的一個特征就是“怕”字當頭,不敢為“天下先”。他們怕失敗,怕承擔責任,怕別人責怪,怕主人生氣;他們不敢打破常規,因為他們沒有這方麵的思考能力。他們做什麼事都瞻前顧後、畏首畏尾,有良好的計劃不能實施,有正當的權益不敢維護,使自己始終處於一種躲避退讓、被動挨打的境地。這種狀況更助長了一些不良用心者得寸進尺、肆無忌憚的囂張氣焰,而他們自己則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不但利益上得不到好處,連精神上也飽受壓迫,在職場裏處於水深火熱的境地。當然,“老黃牛”也就往往會成為權力鬥爭的犧牲品,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出氣筒”了。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這樣。把一堆皮球放在一起,球質不能太硬,太硬了就會傷人傷己;但也不能太軟,否則就會被擠扁,有時甚至連自己的容身之地也會沒有。職場中的“老黃牛”們就屬於那種質地柔弱的皮球,他們的人際關係準則基本上就是退縮隱忍。“和”為貴,“忍”為上,這是他們一貫奉行的主張。可是,可憐的“老黃牛”們,他們往往很難守住自己的底線,最後隻好不戰而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