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間 篇 一、原典精讀(2 / 3)

[原文]

凡軍之所欲擊①,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殺,必先知其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②之姓名,令吾間必索知之。

[注釋]

①軍之所欲擊:即“所欲擊之軍”,此句為賓語前置句式。下文“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殺”句式同此。②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守將,主將。左右,守將的親信。謁者,指負責傳達通報的官員。門者,負責守門的官吏。舍人,門客,指謀士幕僚。

[原文]

必索敵人之間來間我者①,因而利之②,導而舍之③,故反間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④,故鄉間、內間可得而使也⑤。因是而知之,故死間為誑事,可使告敵。因是而知之,故生間可使如期⑥。五間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於反間,故反間不可不厚也⑦。

[注釋]

①必索敵人之間來間我者:索,搜索。句意謂必須查出前來我方進行間諜活動之敵諜。②因而利之:趁機收買、利用敵間。因,由,這裏有趁機、順勢之意。③導而舍之:設法誘導他,並交給一定的任務,然後放他回去(為己所用)。④因是而知之:指從反間那裏獲悉敵人內情。⑤鄉間、內間可得而使也:意謂通過利用反間,鄉間和內間才能有效地加以使用。⑥可使如期:可使如期返報。⑦故反間不可不厚也:厚,厚待,有重視之意。五間之中,以反間為關鍵,因此必須給予反間以十分優厚的待遇。

[原文]

昔殷①之興也,伊摯在夏②;周③之興起,呂牙④在殷。故惟明君賢將,能以上智⑤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⑥也。

[注釋]

①殷:公元前十七世紀,商湯滅夏,建都亳(今河南商丘縣北),史稱商朝。後來,商王盤庚遷都到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因此商朝又稱為“殷”。②伊摯在夏:伊摯,即伊尹。原為夏桀之臣,後歸附商湯,商湯任用他為相,在滅夏過程中,伊尹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夏,夏朝,大禹之子夏啟所建立的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製王朝,共傳十七世,至夏桀時為商湯所滅。③周:周朝,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滅商後所建立的王朝,建都於稿京(今陝西西安)。④呂牙:即薑尚,薑子牙,俗稱薑太公。曾為殷紂王之臣。周武王伐紂時,任用呂牙為“師”,打敗了紂王。⑤上智:具有很高智謀的人。⑥三軍之所恃而動:軍隊要依靠間諜所提供的情報而行動。

[譯文]

孫子說,凡興兵十萬,征戰千裏,百姓的耗費,公室的開支,每天都要花費千金,前方後方動亂不安,民夫疲憊地在路上奔波,不能從事正常耕作生產的,多達七十萬家。這樣相持數年,就是為了決勝於一旦。如果吝惜爵祿和金錢,不肯重用間諜,以致因為不能掌握敵情而導致失敗,那就是不仁慈到極點了,這種人不配作軍隊的統帥,稱不得是國家的輔佐,也不是勝利的主宰者。所以,英明的君主和賢良的將帥,他們之所以一出兵就能戰勝敵人,功業超越普通人,就在於能夠預先掌握敵情。要事先了解敵情,不可用求神問鬼的方式來獲取;不可拿相似的事情作類比推測來得到;不可用日月星辰運行的位置去作驗證。一定要取之於人,從那些熟悉敵情的人口中去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