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孫子兵法 第一計瞞天過海
原文注譯
[原文]
備周則意怠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②。太陽、太陰③。
[注釋]
①備周則意怠:備,防備。周,周密、周到。意,意誌、思想。怠,懈怠、鬆懈。全句意為:防備十分周密,容易使自己有恃無恐,意誌鬆懈。②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陰,這裏指的是秘密謀略。陽,這裏指公開的行動。對,對立、相反的方麵。全句意為:秘密的謀略就隱藏在公開的行動之中,而不與公開行動相對立。③太陽、太陰:太,這裏是指的極端、特別、非常之意。全句意為:在最公開的行動後麵往往隱藏著最秘密的陰謀。
[譯文]
防備周密,往往容易導致思想麻痹,意誌鬆懈;常見的事情就不會產生疑惑(以致喪失警惕)。秘謀就隱藏在公開的行動之中,並不是與公開行動相對立的。最公開的行動當中往往隱藏著最秘密的陰謀。
按語注譯
[按語]
陰謀作為,不能於背時秘處行之①。夜半行竊,僻巷殺人,愚欲之行②,非謀士③之所為。昔孔融被圍④,太史慈⑤將突圍求救,乃帶鞭彎弓,將兩騎自從,各作一的⑥持之。開門出,圍內外觀者並駭。慈竟引馬至城下塹內,植⑦所持的射之,射畢,還。明日複然,圍下之人或起或臥。如是者再,乃無複起者。慈遂嚴行蓐食,鞭馬直突其圍,比⑧敵覺,則馳去數裏矣。
[注釋]
①不能於背時秘處行之:背時,趁著沒人在的時候。秘處,隱秘之處。全句意為:(機密的謀略)不能在背著人的時候或者是隱蔽之處進行。②愚俗之行:愚,愚蠢。俗,庸俗、鄙俗。全句意為:這是愚蠢、鄙俗的人的行為。③謀士:智謀之士。④孔融被圍:孔融,東漢末年曾任北海相。孔融被圍,是指孔融任北海相時,被黃巾軍首領管亥率軍包圍之事。⑤太史慈:東漢末年人,智勇兼備,曾奉母命前往救援被黃巾軍圍困的孔融。⑥的:箭靶。⑦植:樹立。⑧比:等到。
[譯文]
施行秘密的謀略,不必選擇背著人、隱蔽的地方進行。趁黑夜行竊,鑽進僻靜的巷子裏殺人,(這些)都是愚蠢、鄙俗的人的行為,真正的智謀之士是不屑於這樣幹的。昔日孔融被圍,太史慈要設法突圍救援,便騎著馬,執著鞭,帶上弓箭,領著兩名騎士做隨從,並讓騎士各自拿著一個箭靶,打開城門走了出去。(這時)城內的守軍和城外的圍兵見了都大吃一驚!卻隻見太史慈等人牽著馬走進了城下的塹壕裏,立上箭靶,在那裏練習射箭,練完了箭,便又回城了。第二天又照樣如此,那些圍城的敵兵便有的躺著,有的站著觀看,神色不顯得那麼驚奇了。如此這般地一連練習了好幾天,那些圍城的敵兵便(漸漸習以為常)一個個躺在地上,連看都懶得起來看了。這時,太史慈(認為時機已到),便整好裝,吃飽飯,揚鞭策馬,徑直突圍而去。等到敵兵醒悟過來時,他已經馳出數裏之遠了。
傳世典故
瞞天過海:瞞:隱瞞,隱藏實情,不讓別人知道。天:天子,即皇帝。瞞天過海原意是指用各種巧妙的偽裝,遮擋住皇帝的視聽,瞞騙他上船,使其在不知不覺中跟隨大隊人馬安全順利地渡過大海。引申為用偽裝的手段作掩護,暗中活動。
典故出自《永樂大典·薛仁貴征遼事略》。北路太宗禦駕親征,統兵三十萬,欲取高麗。路過遼帆,見到距長安五千餘裏的遼河水,皇帝即產生了後悔之心。不數日,來到海邊,那波浪滔天的汪洋大海,又使皇帝產生恐懼,後悔當初沒有聽從謀士們的勸告。東望高麗,隔海千裏,皇帝找來前部總管張士貴問計。張士貴無奈,隻好請薛仁貴於帳下。薛仁貴獻計說:現在天子隻是擔憂大海難渡,無法征付高麗,我有一計,可以讓千裏海水,到明天就不見了半點,無論是太宗皇帝,還是士兵,都如同在平地上一樣,平平安安地渡過大海。接著他們見了皇帝稟告說:在附近的海上,居住著一位豪富老人,願為您的三十萬兵馬提供糧草,太宗皇帝非常高興,宣豪富老人覲見,豪富老人讓太宗皇帝前去海邊親驗。當文武百官隨太宗皇帝來至海邊時,隻見眼前上萬間房屋都用彩幕遮圍著。老人將皇帝請進一間四壁掛著彩繡地上鋪著地毯的屋子。皇帝入座,百官進酒,說說笑笑,好不熱鬧。過了一會兒隻覺得四麵的帷幕被風吹得呼呼作響,嘩嘩的濤聲如雷震響,桌子上的杯子盤子翻落在地,身體也坐不穩。這時皇帝心生疑惑,命人揭開圍幕觀看,隻見一望無際的濤濤海水,分不清東西南北,太宗皇帝驚恐問道:“這是什麼地方?”張士貴起身回答說:“這就是我們過海的計謀,借著風勢,已快到東岸了。”就這樣,太宗皇帝在不知不覺中被人渡過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