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商場如戰場,一般的人常常簡單地將這句話理解為對商場競爭的形象概括,而往往忽略商場還有另一麵,即商場上有競爭更必須有聯合。一個簡單的事實是,不管你實力多強大,也不管你的本事多高,你也無法占有整個市場。一個明智的生意人必須懂得,要在商場上站穩腳跟,不僅要有天時、地利,還必須結下人緣。
胡雪岩深深懂得這個道理。不僅懂得,他還特別講究。
為了浙江防務,胡雪岩建議向洋人購買洋槍,而且胡雪岩與洋人已經大體議定每支二十五兩銀子(其中五兩為中間人的“好處”)上下的購進價格,不料浙江炮局的龔振麟父子走了浙江撫台黃宗漢三姨太的路子,斜插了一杠,以三十二兩銀子一支的價格與洋人簽了購買一萬五千支洋槍的合同。
本來是自己的生意卻被別人搶走,而且對方一筆生意做下來至少每支十二兩,共十八萬兩銀子的“虛頭”以中飽私囊。以胡雪岩的為人和性格,自然是不會聽之任之的。胡雪岩與朋友嵇鶴齡、裘豐言嚴密籌劃,上串下聯,由裘豐言出麵向龔家父子展開攻勢,終於迫使他們就範,同意拿出五千支由裘豐言經手,每支三十二兩的價格不變,但他們隻要每支二兩的手續費。如果這樣,就等於他們讓出了五萬兩銀子的好處。
胡雪岩認為不能要這五萬銀子,因為這不是一筆小數,等於是剜了對方的心頭肉,為了錢讓對方記恨自己劃不來。事實上按現在的情況也已經得不到五萬銀子的好處了,因為以裘豐言經手的洋槍每支向上報價是二十五兩,好處減半隻有二萬五千兩,除掉撫台衙門的一萬,實落隻有一萬五。就這一萬五千兩銀子胡雪岩建議派作三股,裘豐言得兩股,剩下五千給龔家父子,而自己和嵇鶴齡分文不要。
胡雪岩如此處理這樁生意也許會有人不理解。本來是自己的生意,被人搶去如今再奪回來,從道理上講,這筆生意的好處胡雪岩無論如何是可以拿的。再說做生意就是為賺錢,到手的錢該拿的錢卻不拿,自然是讓人不好理解。但胡雪岩有自己的道理,那就是錢要拿得舒服。拿了以後會不舒服的錢,即使該拿也寧可不拿。
什麼錢拿了會不舒服?簡單地說,也就是那些拿了會留後患、會帶來不良後果的錢。比如這筆軍火生意中的好處,就是可能拿得不舒服的錢。因為在胡雪岩看來,龔家父子之所以最終剜去自己的心頭肉讓出五萬銀子的好處,實際上是在自己的強烈攻勢之下迫不得已的忍痛犧牲,拿了這筆好處,等於與他結下大怨,對方心懷怨恨,以後尋機報複,這也就等於雖得一錢卻為自己埋下一顆“不定時”炸彈,留下極大的後患,實在不合算。
胡雪岩的這一番考慮確實有道理。事實上在這樁生意的運作過程中,龔家父子本就已經對胡雪岩心存怨恨,正是由於胡雪岩的這一番化解,使龔家父子不僅知道胡雪岩的手段厲害,而且也知道胡雪岩是一個辦事極“漂亮”的人物,由怨恨而至欽服。
所有成大事者都應當牢記,不貪不義之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突破“零和”規則,打造雙贏結果
零和遊戲並不是固定不變的遊戲規則,有時也可以得到雙贏的結果,這就要視你有沒有違背競爭規則了。
博奕論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零和遊戲。所謂“零和遊戲”,就是說遊戲參與各方得失總和為零。零和遊戲是博奕的一種模式,也是一種思維方式。
自古以來,人們便視賺錢為一個“你輸我贏,有贏必有輸”的零和遊戲,但對胡雪岩而言,他選擇一種“雙贏”的策略——追求“你活我也活”——講求彼此的和諧與互助合作。
事實上,胡雪岩生意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得自同行同業的真心合作。胡雪岩的每盤生意都有極好的合作夥伴,而幾乎他的每一個合作夥伴,都對他有一個“懂門檻”、“夠意思”的評價。歸根到底,同行之間不僅要競爭,更多的是要合作,要克服“同行如敵”的狹隘眼光,把目光放長遠,才是一個成大事者應該具備的度量。
在他發跡之後,他也時刻不忘記對同行、特別是對下層商人的提攜。浙江慈溪人嚴信厚(1839~1907年)幼時在寧波恒興錢肆當學徒,後來到上海寶成銀樓任職,同治初年,就是在胡雪岩的推薦下,得以進入李鴻章幕,被發任李軍鎮壓撚軍的駐滬襄辦餉械。
此後,胡雪岩在漸漸將生意做大的過程中,總是不忘記照顧同行的利益這一準則。在太平天國興起的形勢下,各地紛紛招兵擴軍、開辦團練以守土自保,尤其是江浙一帶直接受到太平天國的影響,更是大辦團練、擴充軍隊。有了兵就要有兵器。胡雪岩便開始做起軍火生意。他決定先買洋槍。在買不買炮的問題上,他卻考慮得很遠。最後放棄買火炮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浙江有一個炮局,由龔振麟、龔之棠父子主持。浙江炮局主要就是製造火炮,他們製造的土炮自然趕不上西洋的“落地開花炮”,但畢竟是自己造的炮。
胡雪岩認為,如果他買進西洋炮,由於西洋炮威力大,質量好,必然要頂掉浙江炮局製造的土炮,因而也勢必侵犯炮局的利益,引起炮局的妒忌。炮局龔氏父子本來就得浙江大吏黃撫台的重用,他們為維護自己的利益,利用自己多年建立起來的影響,大肆挑剔買洋槍洋炮的弊端,反對浙江購買洋炮洋槍。如此一來,不僅洋炮買不成,連洋槍恐怕也買不成了。胡雪岩基於對這種世故人情的考慮,決定舍炮而不買,隻買洋槍,這樣就避免了對炮局利益的觸犯,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經營項目,另辟市場,不至於引起同行的反對。
雖是同行,卻能做到和平共處,這是胡雪岩為了生意的成功而尋求的外部環境。他以槍舍炮的做法,看似違背了商人追求利益的原則,但卻得到更大的實惠,在既不會遭到反對,也沒有競爭的經營空間中,更大程度地贏得利潤。
現代社會也是如此,一盤生意,同行之間經營項目的相同,意味著要分享同一市場。對同一市場的分享,也就是利益的分享,因此同行間的競爭也是必然的和不可避免的,而為了各自利益,同行間互相忌妒,以至於由忌妒到傾軋、競爭,成了同行間的常事。在競爭中或者一方取勝,另一方被迫稱臣;或者兩敗俱傷,第三者得利;或者一時難分勝負,雙方維持現狀,醞釀新一輪的競爭。這似乎是我們都能理解的,也似乎是我們大家也都能認可的市場規律。
在商言商是商人在商場的原則,但若隻立足於這一點,就未免目光短淺。做生意離不開競爭,有競爭就有輸贏,但是零和遊戲並不是固定不變的遊戲規則,有時也可以得到雙贏的結果,這就要視你有沒有違背競爭規則了。也就是說,隻能通過質量、價格、促銷等方式進行正大光明的“擂台比武”,一決雄雌,切不可用魚目混珠、造謠中傷、暗箭傷人等不正當手段損傷對手。
現代社會條件下,市場形勢瞬息萬變,市場形勢此時可能對甲企業有利,眨眼間就可能變得對乙企業有利。所以,老板應“風物長宜放眼量”,不應當以一時勝負來論英雄,更不可以一時失利而遷怒競爭對手。同吃一塊蛋糕的贏錢術是胡雪岩睿智的表現,操作性非常強。
真不二價,口碑就是最好的廣告
買賣並不是隻做一次,所以如果違背了常理,就無法持久。口碑是最大的活廣告,可以成就生意也可以毀滅生意。
以前的生意人對“招牌”是非常重視的。招牌,代表了商家的信譽,也可說是吸引顧客對某商家給予信賴並安心合作的標誌。
因此,不管哪一家店鋪,都非常重視“招牌”,不希望對它有些微損害。胡慶餘堂開辦之初,同行競爭激烈,而且自己還沒創下有口皆碑的牌子,故一時之間經營非常困難。在這種壓力下,胡雪岩提出了“真不二價”的說法,以打響自己的招牌。
當時,許廣和、葉種德本是杭州城裏兩家最大最老的藥號,而且也分別有自己的看家本領,隻是胡慶餘堂開辦伊始胡雪岩采取的那些組織送藥、修合公開、養鹿取茸等招式,很快就收到了極好的效果,以至於馬上就顯出了極旺的勢頭,每日裏顧客盈門,且杭州附近州縣的老百姓也慕名而來專到胡慶餘堂買藥,大有雄霸杭州一方的氣勢。胡慶餘堂的生意好了,許、葉兩家的生意自然也就清淡了許多,於是他們也得想辦法爭取顧客了。這兩藥店自恃曆史悠久,實力也不弱,決定與胡慶餘堂打一場價格戰,希望通過壓價銷售“拚”垮胡慶餘堂。葉種德的老板率先降價,胡慶餘堂的人參每兩兩錢銀子,他們隻賣一錢七,胡慶餘堂的淮山藥每兩五厘紋銀,他們隻賣四厘……顧客自然是撿便宜的買,於是葉種德藥號確實又拉回了很大一批顧客。
按一般的做法,胡雪岩應該以牙還牙,與許、葉兩家打一場價格戰的,而且,此時的胡雪岩其實也有能力和他們拚價格。胡慶餘堂藥店真正開辦起來的時候,他已經有錢莊、典當做後盾,資產已達千萬,如果他要與許、葉兩家打價格戰,甚至有可能擠垮他們。但是胡雪岩沒有采取這種普通的做法,在胡慶餘堂的“阿大”向他報告了由於許、葉兩家故意壓價而使胡慶餘堂營業額下降的情況的第二天,他不僅沒有將自己的藥材降價,反而在大堂之上掛出了上書“真不二價”四個燙金大字的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