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活用胡雪岩 第二十章人脈義為先——情能製勝,義可添翼(2 / 3)

因此,如果你認為對方是個英雄,就該乘時結納,多多交往。或者乘機進以忠告,指示其失敗的原因,勉勵其改過遷善。如果自己有能力,更應給予適合的協助,甚至施予物質上的救濟。而物質上的救濟,不要等他開口,要隨時采取主動。有時對方很急著要,又不肯對你明言,或故意表示無此急需,你如得知些情形,更應盡力幫忙,並且不能有絲毫得意的樣子,一麵使他感覺受之有愧,一麵又使他有知己之感。寸金之遇,一飯之恩,可以使他終生銘記。日後如有所需,他必奮身圖報。即使你無所需,他若是蛟龍必終非池中物,一朝翻身,也絕不會忘了你這個知己。

一個人可以有多種投資,為事業,可以投資辦企業;為投機則可以買股票;對人情,則應多結交朋友。

人脈即財脈——情義是關鍵

一個沒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的人,即使再有知識,再有技能,那也得不到應有的施展空間。

人是群居動物,人的成功隻能來自於他所處的人群及所在的社會,隻有在這個社會中遊刃有餘,才可為事業的成功開拓寬廣的道路,沒有一定的交際能力,免不了處處碰壁。這就體現了一個規律:人脈就是財脈。

在胡雪岩生活的時代,經商必然要麵對一種特殊的勢力,那就是江湖幫派力量。在晚清亂世中,江湖幫派力量因社會管理的混亂和社會矛盾的激化與複雜而生,逐漸成為社會上一種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在那時行商,一定要與江湖勢力打交道。

而胡雪岩麵臨的幫派勢力,既包括漕幫那樣的舊勢力,也包括像小刀會這樣的新勢力。胡雪岩從來沒有以改造天下為己任,所以他對漕幫,是以取得信任、共同獲利的態度處之。對小刀會,則像對待太平軍一樣,是通過官府、幫助官府來鎮壓他們,以保證自己的商業利益不受損害。他在漕幫中層層滲透,廣交朋友,取得他們的信任和支持。有了漕幫的認可,胡雪岩也就在亂世有了“另一條”道路,這也是胡雪岩保證其商業能順暢發展的一個重要舉措。

胡雪岩是如何結交上江湖力量的呢?胡雪岩在江湖上辦事,很注重情、義二字,他做生意的原則就是有情有義。在生意往來中,他經常從對方的難處窘境著想,對方見胡雪岩如此義氣,也把他當作朋友,視為知己,有了口碑自然也就樂意和他在生意中往來。正因為他廣結江湖朋友,所以在生意場中屢屢成功。

在前麵我們也提到自從王有齡上任“海運局”坐辦後,需要解決棘手的漕米問題。雖然當時胡雪岩提出了買商米代替漕米的計策,但買商米的銀款卻不知著落,於是由胡雪岩出麵,到他原來的錢莊去爭取墊撥。

行至鬆江,胡雪岩聽到一位朋友說,鬆江漕幫已有十幾萬石米想脫價求現,於是他棄舟登岸,進一步打聽這一幫的情形,了解到鬆江漕幫中現管事的姓魏,人稱“魏老五”。胡雪岩知道這宗生意不容易做,但一旦做成,浙江漕米交運的任務隨即就可以完成,可減免許多麻煩,所以他決定親自上門謁見魏老爺子。

胡雪岩在他的兩位朋友劉老板和王老板的帶領下,來到了魏家。當時隻有魏老爺子的母親在家,她請三人在客廳等候。隻見到魏老爺子的母親,劉老板頗覺失望,然而胡雪岩細心觀察,發現這位老婦人慈祥中透出一股英氣,頗有女中豪傑的味道,便猜定她對魏家的決策有著深厚的影響力,心下暗想,要想說動姓魏的,就全都著落在說服這位“老巾幗”身上了。

胡雪岩以後輩之禮謁見魏老太太,魏老太大微微點頭用謙遜中帶著傲慢的語氣請三人喝茶,一雙銳利的眼光也直射胡雪岩。當二人品了一口茶之後,魏老太太開門見山地問道:“不知三位遠道而來,有何見教?”胡雪岩很謙卑地說道:“我知道魏當家的名氣在上海這一帶是響當當的,無人不曉,這次路過,有幸拜訪,並請魏大哥和晚輩小飲幾杯,以結交結交友情。”

寒暄過後,在魏老太太的要求下,胡雪岩也不便再拐彎抹角了,便把這次的來意向魏老太太直說了。聽完胡雪岩的話後,魏老太太緩緩地閉上眼睛,胡雪岩感覺到整個空氣似乎凝固了。良久,魏老太太又緩緩地睜開眼睛,緊緊地凝視著胡雪岩說道:“胡老板,你知不知道,這樣做是砸我們漕幫弟兄的飯碗啊?在裕豐買米的事,雖然我少於出門,但也略知一二,胡老板有錢買米,若裕豐不肯賣,道理可講不通,這點江湖道義我還是要出來維持的。倘若隻是墊一墊,於胡老板無益可得,對於做生意的,那可就不明所以然了。”

聽了魏老太太的話,胡雪岩心裏並沒有灰心,相反卻更加胸有成竹地大聲說道:“老前輩,我打開天窗說亮話。如今戰事急迫,這浙米京運被朝廷盯得緊,如若誤期,朝廷追究下來不但我等難脫罪責,我想漕幫也難辭其咎吧!為漕幫眾弟兄想想,若誤在河運,追究下來,全幫弟兄休戚相關,很有可能被扣上通匪的嫌疑,魏老前輩可對得起全幫弟兄?”

江湖中,“義”字當頭。胡雪岩以幫裏義氣相激,正好擊中魏老太太的要害之處,使得魏老太太不得不仔細思量。

胡雪岩再三強調其中道理,魏老太太聽完之後,終於心裏暗肯,於是吩咐手下人將兒子魏老五叫來。

魏老五一回來便向魏老太太請安,魏老太太馬上給他引見了胡雪岩和劉、王二位老板,看著老人家對胡雪岩三人的尊敬勁,魏老五也很客氣地稱呼胡雪岩為“胡先生”。魏老太太說:“胡先生雖是道外之人,卻難得一片俠義心腸。老五,胡先生這個朋友一定要交,以後就稱他‘爺叔’吧。”老五很聽話地改口叫道“爺叔”。“爺叔”是漕幫中人對幫外至交的敬稱,漕幫向來言出必行,雖然胡雪岩極力謙辭,但魏老五喊出第一聲“爺叔”,其餘的人也就跟著齊呼“爺叔”了。

當晚,魏家殺雞宰鵝,華燈高掌。魏老太太、魏老五、胡雪岩和劉、王二位老板頻頻舉杯,以祝友誼。就這樣,憑著胡雪岩的三寸不爛之舌,很快就與漕幫的龍頭老大魏老五由初識而結成莫逆之交,以魏老五的威信,胡雪岩買米的事已不成問題。

在與魏老五的關門弟子尤五,也就是現行的漕幫老大商談買米一事中,胡雪岩了解到尤五隻是迫於師父魏老五的麵子口頭上答應了,心裏麵卻是十二分的不願意。見此情景,胡雪岩並沒有乘人之危,買了米就走。他打開天窗說亮話,告訴尤五,有什麼難處隻管說,不然我胡雪岩就不買這批米了。尤五見胡雪岩如此直爽,也沒什麼顧慮了,就把自己心中的隱衷對胡雪岩一吐為快。原來自從官糧海運以後,漕幫的處境十分艱難,目前正是缺銀少錢的時候,他們需要的是現錢,而胡雪岩的“買”隻是一時的周轉之計,待官糧收齊後,還會把今天“買”的米退還漕幫,也就是說今後回到漕幫手裏的還是米而不是現錢,這使尤五很為難,但魏老五已經答應下來了,他也不敢有所怨言。

胡雪岩了解到這種情況後,馬上與出資買米的錢莊總管張福康商量,看錢莊能不能待漕幫以後把官府退還的米賣掉後再收回現在支出的銀兩,而不是一俟退米之後,就急於收回銀兩。張福康知道胡雪岩是值得信賴的人,二話沒說就答應了。

尤五的難處解決了,他自然非常高興,也極為欣賞胡雪岩的為人。於是,買米的事很快就談妥了。

胡雪岩這次買到的不僅僅是米,還買到了與尤五的“情”。自此以後,尤五對胡雪岩“唯命是聽”,隻要是胡雪岩的貨,漕幫絕對是優先運輸,所以胡雪岩的貨向來是暢通無阻來往迅速。不僅如此,尤五還把他在漕幫中了解到的商業信息,及時向胡雪岩彙報。胡雪岩有此商業“密探”,自然增加了對商場情況的了解,在商業活動中搶占了不少有利時機。

胡雪岩作為一個商人,對待江湖勢力有著正確的態度,在他眼裏,江湖勢力並非都蠻不講理,隨意“黑吃黑”,他們也有江湖道義可講,所以他對江湖勢力以“真誠”的態度相待。而且,胡雪岩看到江湖勢力與商業成敗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係,處理得不好,隻會給自己增添許多麻煩,處理好了,則可能使自己在商業場中順風順水,大展鴻圖。

可見,一個沒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的人,即使再有知識,再有技能,那也得不到施展的空間。所以,你要想成功,就一定要營造一個適於成功的人際關係,包括家庭關係和工作關係。

一個人思考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建立品質優良的人脈網為你提供情報,成了決定工作成敗的關鍵。或許你會說“我已經有很多朋友了”,這兒所指的“朋友”並非年幼時的朋友、同學或同事,彼此間的交情也不是建立在單純的快樂和利害關係上。嚴格一點說,應該是人生旅途中可以一起奮鬥的朋友或工作夥伴。

環繞我們四周的多半是共同尋樂和有利害關係的朋友,和他們交往雖然愉快,關係卻不一定長久。結交朋友的過程,不外因為某種緣分與別人邂逅,對對方產生好感,然後始有交流,於是進入“熟識”階段。對朋友覺得有趣或相處愉快,通常都在這個階段。

熟識之後,開始有一種共患難的意識,彼此間產生友誼,認為朋友會對我們有幫助,通常是在這個階段。這個階段的友誼聯係性強,彼此間也容易產生超過利害關係的親密感,說得更具體一點,交往的本質其實也就是“互相啟發”和互相學習。彼此從不斷摸索中逐漸改變逐漸成長,建立起穩固而深厚友情。

交人貴交心,交心得死士

“交人貴在交心”,要得到真正的傑出之士,隻憑借錢是不能成事的,關鍵在於以“情”、“義”二字打動人。

人是感情的動物,是道義高於生命的動物,否則,人就真的與別的動物沒有區別了。利益可以打動人,感情和道義更可以打動人。

胡雪岩對待人才有他十分獨特的地方,他不僅僅是物質鼓勵,更多的是感情投資。他深知“得人心”的重要,對下屬總是設身處地地關心照顧,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禍福同當。看看那些心甘情願地為胡雪岩效勞的人,必然是對胡雪岩有著深厚感情的。

比如他全心幫助鬱四處理家務,他細心籌劃玉成古應春和七姑奶奶的婚事,他撮合阿珠姑娘與“小和尚”的姻緣,他為漕幫解決困難……所有這些,都是在做感情投資。而這些感情投資收回的“利潤”,便是他有了這一大批眼光手腕都相當不錯的人全心全意的幫助。

胡雪岩深深懂得,要得到真正的傑出之士,隻憑借錢是不能成事的,關鍵在於“情”、“義”二字,要用情來打動他們。他用這種手法,不僅說服嵇鶴齡出來幫王有齡招撫叛眾,平息叛亂,更為自己以王有齡為核心的官場靠山中,增添了一員心腹大將。

嵇鶴齡和胡雪岩能夠成為朋友,甚至以一個讀書人的身份,而且還是一個有幾分實實在在的清高的讀書人的身份,與胡雪岩這樣一個隻知道“錢眼裏翻跟頭”的商人結為拜把兄弟,就是因為胡雪岩倚重他且實心實意幫助他而顯示出來的感人的誠意。

嵇鶴齡書讀得相當不錯,走“大比”之途卻隻得了個“候補”知縣的職銜,很有些懷才不遇,加之性格耿介,與浙江官場那些握有生殺大權的官兒們又格格不入,因此一直也就遙遙無期地候補著。王有齡得到湖州知府實缺的同時,也得了督撫黃宗漢交辦的另一件難辦的差事:平息新城縣饑民造反。王有齡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了以撫代剿的策略,因而需要一個能夠擔當此任的人前往新城。排來排去,這個人非嵇鶴齡莫屬。

但嵇鶴齡不去。嵇鶴齡不予合作,一方麵是因為妻子新喪,麵對妻子留下的無人照看的一雙兒女,心情本就十分抑鬱,另一方麵也是更重要的,他一直候補,全無進項,已經落魄到妻子的喪事都是靠典當衣物家具籌錢料理的,心中一肚子怨氣無處發泄。好事與他無緣,而如此難辦的差事卻想到了他,他就抱定了個宗旨:即使自己有能力也有把握將這件事情擺平,也絕不去。

為了幫助王有齡,胡雪岩自己出麵去說服嵇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