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活用胡雪岩 第十六章名利借中來——練就空手道,借勢舉宏業(2 / 3)

這裏所謂的空手道顯然並非指單純的格鬥術本領,用通俗的說法就是:白手創業、零資本創業、以小博大。有句形象的說法叫做“空手套白狼”。雖然聽起來不太文雅,但能掙到錢,也不失為一種本事。

胡雪岩打算辦自己的錢莊,至少需要五萬兩銀子。

但是,當時的胡雪岩真正是身無分文。當初他做信和錢莊專管外出收賬的“跑街”時,擅自做主,用自己收回來的一筆五百兩銀子的“死賬”資助王有齡進京捐官,把自己的飯碗都給砸了。同行同業雖然知道他聰明勤快,的確是一把錢莊好手,但擅自挪用錢莊的銀子款子,在規矩極嚴的錢莊業是最為忌諱的,如此惡名一出,也就等於被開除此一行當,因而各家錢莊也都不敢雇用他,最後落得隻能靠給人打零工糊口的地步。到他要自己開錢莊的時候,雖然王有齡已回浙江任海運局坐辦(注:清製,凡非常設的機構中負責日常事務的稱為坐辦,略次於總、會辦),但除了讓胡雪岩有了一點極其微弱的官場勢力之外,銀錢方麵不僅沒有辦法幫他多少,事實上此時胡雪岩還要設法為王有齡籌措海運局漕米(漕米的漕,本義即以舟運穀,特指將在江南稻米之鄉征收的稻米由運河運往京城,以供應宮廷用度及京官的俸祿。因為這些稻米都由運河北運,故而稱為漕米,漕米解運亦稱漕運。)解運等公事運作所需的經費。

胡雪岩仍然要把自己的錢莊開起來。在他看來,眼前隻要弄幾千兩銀子,先把場麵撐起來,錢莊的本錢就不成問題。

胡雪岩之所以信心十足,是因為他此時已有了自己的“成算”,這“成算”也就是所謂“空手套白狼”——拿了別人的銀子來做自己的生意。此時的胡雪岩想到了兩條妙計。

一計是借用信和錢莊墊支給浙江海運局支付漕米的二十萬兩銀子。王有齡一上任,就遇到了解運漕米的麻煩,要順利完成這一樁公事,需要二十萬兩銀子。胡雪岩與王有齡商議,建議讓信和先墊支這二十萬,由自己去和信和相商。

清初沿襲明代舊例,南糧北運仍以京杭大運河河運為主,稱為“漕運”。全漕之時,沿大運河北上的運糧船九十餘幫,總數達四千六百餘艘。到乾隆年間,運河淤積日益嚴重,加之漕弊也日趨嚴重,需要北運京城的糧食,每年都無法按期保質地完成,於是朝廷開始著手改漕運為海運。江浙漕糧改為海運,也就是將蘇、鬆、太地區征收的漕糧交由海運局運往上海,然後由海道運往天津。由此,海運局也就接替了原來由各省糧道料理的漕運事宜。浙江每年要向京城供漕糧和專門用於二品以上官員俸祿和宮廷使用的白粳、白糯近百萬石,全由海運局承運。浙江海運局主管浙江漕米轉運,因此是糧賬公款使用的大戶。向海運局貸款,這在信和自然也是求之不得的。如今王有齡回到杭州,為胡雪岩重建了名聲,信和“大夥”張胖子正巴結著胡雪岩;信和也正希望與海運局接上關係,能為海運局代理公款往來,自然必有大賺。另一方麵,更重要的,海運局是官方機構,能夠代理海運局公款彙劃,必然會被上海的同行刮目相看。聲譽信用就是票號錢莊的資本,某一筆生意能不能賺錢倒在其次了。有這兩條,向信和商議借款,自然是一談就成。於是胡雪岩就用這借來的二十萬兩銀子開起了自己的錢莊。

胡雪岩“空手套白狼”的第二計,則是一個更加長遠的方法,那就是借助王有齡在浙江官場逐漸強大的勢力,爭取為其代理公庫。胡雪岩料定王有齡不會長期待在浙江海運局坐辦的位置上,一定會外放州縣。各級政府機構之間自然有錢稅征收、災害賑濟等各種名目的公款往來,比如各州縣每年征收的錢糧,都必須在一定期限內解往省城即藩庫。公款往來自然要有代理,隻要胡雪岩先一步將錢莊辦起來,到時候他就可以順理成章地代理王有齡所任州縣的公庫。按照慣例,道庫、縣庫公款往來不必計付利息,而款入錢莊,隻要不誤解送期限,自然也就可由錢莊自由支配。州縣公款往來絕不會是小數,大筆的款項,彙劃到賬的時限之內周轉那麼一次兩次,就可以賺來大筆的利潤。這等於白借公家的銀子開自己的錢莊。

就這樣,胡雪岩先借王有齡的關係,從海運局公款中挪借了五千銀子,在與王有齡商量開錢莊事宜的第二天,就著手招攬人才,租買鋪麵,把自己的阜康錢莊轟轟烈烈地開起來了。

傳統觀念認為,做生意要穩中求勝,如果辦得到,就一定不欠外人的錢。但是,胡雪岩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不要認為借債都是壞事。高明的商人總是能在沒錢的情況下用別人的錢為自己做生意造富。但是,成功的經營者們也常這樣說:“借債就是一把雙刃劍,若小心運用會使你致富,若不小心,會適得其反。”因此,也要謹慎考慮借貸事宜,切不可把“投資性借貸”變成了“消費性借貸”。

先扶植靠山,再經營自己

做事不能沒有自己的靠山,沒有靠山根基就不深,而根基不深,是做不成大事業的。

在攀向事業高峰的過程中,能得到靠山的扶持,不僅能縮短成功的時間,還能加大自己勝算的籌碼。這其中的道理不難理解,一個人要想取得某種成就,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而這些貌似客觀的條件卻往往掌握在別人手中。得到別人的支持和幫助,勢必會減少前行的阻力,有時甚至會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沒有靠山難成氣候,話雖如此,但要想經營好自己的靠山,還要有心人費點心思,紅頂商人胡雪岩就深諳這其中的利害關係。

胡雪岩(公元1823—1885年),原名胡光墉,小名順官,字學岩,祖籍安徽績溪。自幼家境貧寒,沒等長大成人,父親胡鹿泉便撒手人寰。為了養家糊口,胡雪岩被迫到杭州城的信和錢莊當學徒。

胡雪岩進錢莊學生意,是從掃地抹桌、打水倒尿等雜役幹起的,由於他聰明機敏,能說會道,很受東家的賞識和信任,三年師滿之後,就成了這家錢莊的夥計。

這個時候的胡雪岩,如果安於現狀,滿足於此,或許幾年、十多年後便會小有家產,然後娶妻生子,也可安度一生。然而,素來胸有大誌的胡雪岩並不安於現狀,他從小就懷有建立非凡之功的抱負,隻是苦於身份卑賤,沒有本錢,建功無門。因此,他總是瞅準時機準備幹一番大事業。

胡雪岩深知,“朝裏有人好做官”,尤其在晚清“官本位”的社會,做事不能沒有自己的靠山,沒有靠山根基就不深,而根基不深,是做不成大事業的。

好靠山必須官大權重,但僅僅憑他一個錢莊小夥計的身份,要想與資深的官吏拉上關係是非常困難的。但胡雪岩的過人之處就在於,一般人都是眼睛向上,隻盯著那些正紅得發紫的官員,而他則眼光向下,找那些雖處低位但卻深具潛力的小官兒,這些小官兒有前途但沒錢,如果能在適當的時機幫他們一把,他們自然把胡雪岩看成是伯樂,一輩子都記著他。有朝一日,等這些小官兒發達了,就會“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胡雪岩自然也會跟著有好日子過。黃天不負有心人,胡雪岩終於發現了可以實現夢想的階梯——王有齡。

王有齡,字雪軒,出身於官宦世家,福州人,其父為浙江候補道(注:清製,捐納文職最高級為道員,捐納得官後,赴吏部報到,等候吏部依法選用,稱為候選。吏部再分發某部或某省,聽候委用,稱為候補。道員實缺有限,捐納道員一般無缺可補,僅能得到差委,故稱其為候補道。),在杭州一住數年,沒有升遷調任過,王有齡就隨父寄居杭州。

由於境況不好,而且舉目無親,王有齡整天無所事事,空懷一腔重整家道的宏願,卻每天在一家名叫“梅花碑”的茶店裏打發時間。

三十幾歲的人,落魄潦倒,無精打采,叫人看了反感,可架子還不小,經常是目中無人,那就更沒有人願意答理他。隻有胡雪岩例外,略通麻衣相法(注:以人的麵貌、五官、骨骼、氣色、體態、手紋等推測吉凶禍福、貴賤夭壽的相麵之術。)的胡雪岩,發現王有齡有財富大貴之相,特別是通過與王有齡的攀談,胡雪岩了解到王有齡的身世,雖然落魄不羈,卻出身官宦世家,便認定此人將來定會發達。胡雪岩敏銳地意識到,此人乃自己躋身上流社會的絕好階梯,他絕不會輕易放棄眼前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這天下午,正趕上杭州城一年一度的清明大集,原本生意冷淡的茶樓擠滿了人,胡雪岩去的時候,茶客滿座,店小二隻好將他和王有齡“拚桌”。兩人直喝到太陽西下,肚內早就餓得咕咕直叫。於是胡雪岩對王有齡說:“走,我請你去擺一碗。”“擺一碗”是杭州的土語,意思是小飲幾杯。

王有齡雖婉言謝絕,卻招架不住胡雪岩的再三相邀,兼之饑腸轆轆,很長時間沒見著葷腥兒了,也就答應出去“擺一碗”。

酒足飯飽後,王有齡開始大吐苦水:“不瞞你說,先父在世之日,曾替我捐過一個‘鹽大使’之職。”

胡雪岩最是機敏,一看他的神情,就知道此話絕非虛言,趕緊笑道:“哎喲,原來是王老爺,失敬,失敬。”

但細問之下才得知,原來當年王有齡捐官隻是捐了一個虛銜,如果想要補缺,必須到吏部報到,稱為“投供”,然後抽簽分發到某一省候補。

王有齡又說:“如果家境再寬裕一些,我也想‘改捐’一個知縣。鹽大使正八品,知縣正七品,雖然改捐花不了多少錢,那出路可就大不一樣了。”

“為什麼呢?”胡雪岩不解地問道。

“鹽大使隻管鹽場,雖說差事不錯,不過卻沒什麼意思。知縣雖小,終歸是一縣的父母官,能殺人也能活人,可以好好做一番事業。再說,知縣到底是正印官,不比鹽大使,說起來總是佐雜,又是捐班的佐雜,到處做‘磕頭蟲’,與我的性格也不相宜。”

“對,對!”胡雪岩邊聽邊點頭,“那麼,這樣一來,需要多少‘本錢’才夠呢?”

“總得五百兩銀子吧。”

五百兩銀子在當時不是個小數,胡雪岩一年的工錢才不過二十兩銀子。但此時胡雪岩的內心卻開了鍋。眼下,他手上剛好收了一筆款子,而且這筆錢是吃了“倒賬”的,對錢莊而言,已經認賠出賬,胡雪岩能夠收到,完全是筆意外之財,所以他若是將這筆款子轉借給王有齡,即便王有齡不能歸還,對錢莊也沒有損失。胡雪岩很想在王有齡虎落平原之時,助其一臂之力。這樣,一旦他能夠發跡,即可成為自己的靠山。但是,錢莊這一行最忌諱的便是私挪款項,更何況胡雪岩此時僅僅是錢莊裏的一個夥計。一旦胡雪岩擅作主張將這筆款項轉借給王有齡,不但會壞了自己的名聲,而且很有可能砸了自己的飯碗。對於錢莊這行來說,由於壞了名聲而被老板炒魷魚的夥計是很難再在這一行立足的。因此,如果胡雪岩將這筆款項轉借給王有齡,就等於是拿自己一輩子的命運作賭注。對於常人,這實在是一個難以下定的決心,然而胡雪岩畢竟不同於常人,為了經營自己的官場靠山,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知其不可賭而賭之”,毅然決定借款給王有齡,資助他進京“投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