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活用胡雪岩 第十六章名利借中來——練就空手道,借勢舉宏業(1 / 3)

下篇活用胡雪岩 第十六章名利借中來——練就空手道,借勢舉宏業

胡雪岩善“借”。因為他清楚一個人的智識才華再豐富,也無法彌補能力的有限。巨大的成功都是借力的結果,唯有會借者、善借者才能贏。借的手法不一而足,可以借人、借勢、借名氣……隻要開動腦筋,用心挖掘,即使“空手”也能套住“白狼”。

鎖定官商之途,揮金結識權貴

有道是“七分努力,三分機運”,但愛拚未必會贏,機運也要看你怎樣把握。

攀龍附鳳之心人皆有之,誰不希望有一個聲名顯赫的朋友。但是小人物和貴人之間畢竟有著地位的差距,能否攀上高枝成鳳凰還需要動一番腦筋,下一番功夫。

官場是講究人脈、關係現象最盛的領域,各路人馬結黨結派並不少見。誰是受誰提拔的,誰和誰相互幫忙,誰跟誰彼此利益輸送……若論起每個人的背景來頭,幾乎都有不同“能量”的靠山撐腰。少了這層保護罩,任你本事再大,也很難在複雜的政治圈裏出人頭地。

胡雪岩之於官場是旁觀者清,認定走官商之路是他的最佳選擇。晚清時期的商業尚處於初級階段,再加上晚清官場的腐敗,商人如果不尋找官場靠山的話,根本不可能有大的作為。於是他挖空心思,結交王有齡之後,又結識了左宗棠、文煜、寶鋆等權貴。在為自己尋找到可靠的靠山的同時,輾轉騰挪,大發其財,成為晚清赫赫有名的“紅頂商人”。

其中,投靠左宗棠借助左的勢力照亮“錢”程是胡雪岩的又一大手筆。

當初,胡雪岩依靠王有齡的勢力生意越做越大,一片坦途。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軍圍攻杭州,王有齡守土有責,被圍兩月彈盡糧絕。胡雪岩受托衝出城外買糧,然而卻無法運進城內。王有齡眼見回天乏術,上吊自殺。

胡雪岩聞此惡訊,當即眩暈過去。醒來後,嚎啕大哭。他的哭中,既有友情,也有私利。胡王兩人相交二十餘年,無論是王有齡在官場上,還是胡雪岩在商場上,幾乎所有的大事都是兩人共同謀劃,互相幫襯。如今一人死於非命,一人苟活人世,豈能不悲傷?再說胡雪岩之生意,處在這種亂世,沒有一個可以靠得住的官場靠山,憑什麼成事呢?如今王有齡已去,大樹倒矣,又豈能不悲傷。

王有齡的死,使胡雪岩的生意慘遭重創,浙江商界有些人欺他無人撐腰,在貨源、銷售、生產上開始排擠他,這給他本來就傷痕累累的心靈又增添新的傷痕。難道胡雪岩從此就完了嗎?許多人心裏都有這樣的疑慮。如果胡雪岩是一般的凡夫俗子,或許從此會沉湎於悲傷之中而不能自拔,或許在沉重打擊下永遠站不起來。然而,胡雪岩畢竟非一般人可比,他能有今日之成就,就在於他雖是至情至性之人,卻能忍常人之所不能忍,他經曆千難萬苦建立起來的龐大基業,怎能讓它輕易地倒下去呢?

就在這年秋天,閩浙總督左宗棠帶兵從安徽出發,一路穩紮穩打,太平軍潰不成軍。很快,左宗棠便收複了杭州。正在上海觀望的胡雪岩聽到這個消息,萬分高興,連夜從上海趕往杭州。

為了尋找新的官場靠山,最初胡雪岩將目光投向了杭州藩司蔣益澧,覺得蔣益澧為人倒還憨厚,如果結交得深了,便是第二個王有齡,將來定會言聽計從,親如手足,那就比伺候因脾氣大出了名的左宗棠,痛快得多了。可通過交談胡雪岩發現,蔣益澧謹慎有餘,遠見不足,不是一個可以成大事的人。再說胡雪岩從蔣益澧手下何師爺嘴裏了解到:左宗棠對蔣益澧,不可能像何桂清對王有齡那樣,提攜唯恐不力。一省的巡撫畢竟是個非同小可的職位,除非蔣益澧本身夠格,而左宗棠又肯格外力保,看來浙江巡撫的大印,不會落在蔣益澧手裏。既然如此,唯有死心塌地,專走左宗棠這條路子了。那麼該如何降服左宗棠呢?

胡雪岩能夠取得左宗棠的信任,其實隻做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獻米獻錢。

胡雪岩拜見了左宗棠,離開後,心裏就在籌劃著如何幫助他解決糧食問題,以解眼下之急。他迅速到上海籌集了一萬石大米運回杭州。

幾天之後,正在為糧食問題犯愁的左宗棠,突然接報,說江中有數艘英國糧船。左宗棠聽後大為動心,無奈洋人勢大,又不敢強征,想拿錢去買,軍餉尚未籌足,哪有買糧錢?

突然有人報,說胡雪岩求見。左宗棠一聽,很是迷惑,剛走了沒幾天會有什麼事呢?連聲道:“請他進來。”

胡雪岩走進來,見過禮後,對左宗棠說道:“大人,雪岩近日籌集糧米一萬石,請大人笑納。”

“一萬石!”左宗棠吃了一驚,這個數目可是不小,胡雪岩哪來的如此神通?不過,這些都是小事,關鍵是這一萬石糧食在什麼地方。

胡雪岩告訴說,江中的英國船隊,運的正是這批糧食。

左宗棠一聲歡呼,馬上命令軍隊上船取糧。這一萬石大米真是雪中送炭,不僅救了杭州,而且對左宗棠肅清境內的太平軍也助了一臂之力。

第二件事,就是主動承擔籌餉重任。

糧食的問題得到解決,但軍餉還沒有著落。軍餉像重擔似的壓在左宗棠的心上。由於連年戰爭,國庫早已空虛。兩次鴉片戰爭的巨額賠償猶如雪上加霜,使征戰的清軍軍費自籌更為困難。左宗棠見胡雪岩如此機靈,於是請胡雪岩為他想法籌集軍費。胡雪岩一聽到每月籌集二十萬的軍費,感到非常棘手,但他認為如果能夠順利籌集,左帥對自己會加倍信任。胡雪岩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便把自己的想法全盤告訴了左宗棠。

原來,太平天國起義十年來,不少太平軍將士都積累很多錢財,如今太平軍敗局已定,他們聚斂的錢財不能帶走,應該想法收繳。但由於這些太平軍不敢公開活動,唯恐被逮到殺頭,常常躲藏起來。胡雪岩認為左帥可以以閩浙總督的身份張貼告示:令原太平軍將士隻要投誠,願打願罰各由其便,以後不予追究。

左宗棠與胡雪岩心有靈犀一點通。這確實是個好辦法,既收集錢財,又能籠絡人心,一箭雙雕。但如此做法還沒有先例。如果處理不周,後果不堪設想。左宗棠將心中的顧慮和盤托出,胡雪岩忙出妙策。他的理由是:太平軍失敗後,很多人都要治罪。但人數太多株連過眾,又會激起民憤,擾得社會又不安寧。這與戰後休養生息的方針背道而馳。最好的處置就是網開一麵,給予出路。實行罰款,略施薄刑,這些躲藏的太平軍受罰後就能夠光明正大做人,當然願罰,何樂不為。

左宗棠對胡雪岩的遠見卓識欽佩不已,當即命胡雪岩著手辦理此事。回去後,胡雪岩立即著手,張貼布告,動之以情,曉之以義。不多久,逃匿的太平軍便紛紛歸撫,一時四海聞動,朝廷驚喜。借助這一機會,阜康錢莊也得利不少,胡雪岩更是四品紅頂高戴,成了真正的“紅頂商人”。

通過這件事,左宗棠既了解了胡氏的為人,也了解到胡氏辦事的手段,知道這確實是一個難得的人才,於是傾心結納,倚之為股肱,兩人很快成為知己。胡雪岩也找到了比當初王有齡、何桂清更大的靠山。

回頭看胡雪岩結交左宗棠的過程,主要有三個因素:

第一,事先準備。胡雪岩在決意拉攏左宗棠這座大靠山之時,已經通過各種渠道對左氏有了透徹的了解。他知道左宗棠是“湖南騾子”脾氣,倔強固執,難以接近。他也知道左氏因功勳卓著,頗為自得,甚喜聽人褒揚之辭。他也對左宗棠與曾國藩及其門生李鴻章之間的重重矛盾了解得很透徹,建立在這些了解之上,他才能打一場有準備之仗,使得言辭正中左氏的下懷。

第二,善急人之所急。光說不做是不行的,胡雪岩打動左宗棠還體現在他的行動上。他解了左氏的燃眉之急,為他做好了兩件事:籌糧與籌餉。這兩件事對左宗棠來說都是迫在眉睫的,現在胡雪岩主動地為他去掉了兩塊心頭之病,當然也就換取了他的感謝和信任了。

第三,最重要的還是胡雪岩本人的真才實學。胡氏結交官場自有一套或以財取人,或以色取人,或以情取人的手法,然而這些對左宗棠而言都是不起作用的。左宗棠貴為封疆大吏,區區小惠根本不放在眼中,若是胡雪岩隻是一個有意拉攏的庸人,左氏早就三言兩語打發掉他了。而左宗棠之所以器重他並引為知己,還是因為胡雪岩有過人的才學,能助他一臂之力,是一名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他才願意在胡雪岩的生意中加以援手,因為他知道,兩人是互惠互助的關係。

憑著左宗棠的支持,胡雪岩的生意不僅在戰亂之後得以迅速全麵地恢複,而且也越做越順,越做越大。到左宗棠西征新疆前後,他以“紅頂商人”的身份,為左宗棠創辦輪船製造局,籌辦糧餉,代表朝廷借“洋債”,開始了與洋人的金融交易。到這時,胡雪岩才真正如履坦途,事業也如日中天,盛極一時了。

有道是“七分努力,三分機運”,但愛拚未必會贏,機運也要看你怎樣把握。現代社會所認為的“貴人”,並不僅僅是指那些名門望族,皇親國戚,權重勢強的權貴之人,而在內涵上加以擴大發展,通常是指在層級組織中職位比你高且能幫助你晉升的人。有時你得費心地分辨誰具有這種能力。你或許以為,你的晉升幾率取決於你頂頭上司對你的評語好壞,這觀念或許是正確的。但是更高的管理階層可能覺得你的頂頭上司已到達不勝任階層,因而可能不在乎他的推薦和好惡。所以,不要太膚淺,仔細深入觀察,你將會找到能幫助你晉升的貴人。

有了貴人相助,的確對個人的事業有助益。有一份調查表明,凡是做到中、高級以上的主管,有90%的都受過栽培;至於做到總經理的,有80%遇過貴人;自當創業老板的,竟然100%都曾被不同等級、不同領域、不同身份的貴人提攜與扶助。

話雖如此,沒有貴人比較難成氣候,但若要被貴人“相中”,首要條件還在於求“貴”之人究竟有沒有“兩把刷子”。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如果你一無所長,卻僥幸得到一個不錯的位置,保證後麵一堆人等著想看你的笑話。畢竟,千裏馬的表現好壞與否,代表伯樂的識人之力。找到一個扶不起的阿鬥,對貴人的薦人能力,也是一大諷刺。

空手套白狼,無本贏萬利

不要認為借債都是壞事。高明的商人總是能在沒錢的情況下空手套白狼,用別人的錢為自己做生意造富。

一談到借錢,有的人就害怕。怕什麼?怕付利息,怕還不起、虧不起。有這種心態的人,是永遠也成不了大氣候的。一個人要創業、要做大事,就要敢借錢。

美國著名的小商品經營大王格林尼說過這樣一句話:“真正的商人敢於拿妻子的結婚項鏈去抵押。”不正是提醒人們要在經商的過程中勇於貸款嗎?但是,該如何借錢呢?這就要向胡雪岩學習,練就“空手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