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活用胡雪岩 第十四章變術存商機——以變應變,巧牽牛鼻(2 / 3)

胡雪岩的說法很有些為我所用的詭辯,但也確實透出他頭腦的靈活和手腕的不凡。胡雪岩的說法和做法,用我們今天的一種說法,也就是所謂打“擦邊球”,說穿了,也就是在法令法規不盡完善的地方鑽“空子”。

不過,從事過商業活動的人都知道,打“擦邊球”有時確實也是一種很有成效的商業運作手段,特別是在市場經濟形成初期,在市場還處在由無序向有序化發展的階段,有魄力有頭腦的經商者,往往能夠借助打“擦邊球”的手段,使自己在激烈的商戰中保持主動的和領先的地位。循規蹈矩,有關法令法規規定不能做的不做,在兩可之間,可能擔幾分風險的事情又不敢做也不知道怎樣去做,這樣的人,恐怕很難在商場上做出大成就。

但是有一點需注意,可以打“擦邊球”,甚至還要敢於打“擦邊球”,但“起板”打“球”的人必須先弄清自己確實是打“擦邊球”而不是“界外球”。“擦邊球”是好球,而“界外球”則無論如何都是壞球、臭球,而且,商場上打了臭球、壞球,還往往不僅僅是失分的問題,它帶來的後果,常常就是悲慘地出局。這裏有一個“度”的把握,其中機理,實在隻可悟而不可言。

截斷對手出路,巧牽牛鼻

應變意味著必須打亂固有的節奏和格局,因循守舊的做法不可能解決問題時,不妨換一個方式,也許可出奇製勝。

胡雪岩曾有名言:“天變了,人應變。”意思是指時勢時局變了,人也應做出相應的變化與調整以順應時局。如何靈活運作自己的經商計劃,當然離不開對大勢的把握。時局大勢之變,不可琢磨,常出人意料。所以胡雪岩善於變通,“審時度勢”,顯示了他的靈活運作思想。

動蕩識忠臣,日久見人心。這話是說,唯有改朝換代,政權交替之際,才能看出平常忠字當頭、口號震天的臣子裏,誰是真忠臣,誰是假忠臣。可惜的是,中國曆史證明,有擁抱當權者大腿習慣的家夥,通常都是有奶便是娘,隻要當權者換了麵孔,他們就換著大腿抱。這種政治上的策略被胡雪岩熟練地運用於自己的生活、生意中去。

在清朝鹹豐年間,太平天國運動席卷江南,太平軍占領了浙江省城杭州,巡撫王有齡自盡殉職,炙手可熱的紅頂商人胡雪岩隻身逃至上海。雖然幸免於難,但胡雪岩孤家寡人滯留上海洋人租界,心思猶魂牽夢縈,叨念著杭州,一方麵是掛心王有齡安危;另一方麵,則是老母妻小未曾脫身,音訊茫然,生死不明。

杭州被太平軍占領,音訊輾轉傳到上海,王有齡固然是死了,但胡家滿門卻因為應變得法,及時走脫,躲到鄉下,闔家老小平安。

有道是“大難不死,後禍不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雖說胡家滿門皆告平安,但杭州城裏所謂的“地方士紳”卻頗有不少人為太平軍做耳目。於公,這些人告訴太平軍,杭州城裏有胡雪岩這麼一號人物,是辦糧台搞後勤的好手,雖然人跑到上海,但家眷還留在杭州附近,可以其家眷為餌,要挾胡某人來歸;於私,這幫衣冠中人打算借機掏弄胡雪岩,榨點銀子花花。

這一消息傳到上海洋人租界,傳到胡雪岩耳裏,讓他又急又氣。急的是老母、妻子、兒女的安危;氣的是這些所謂的“地方士紳”,平常在鄉裏望之還似人君,開口王道,閉口朝廷,好像人人都是忠臣,個個都是孝子,如今太平軍隻不過席卷東南半壁,還沒打過長江,這些家夥馬上就露出尾巴。

平常人要是碰到這等事體,大概也沒轍了,隻好乖乖回杭州,聽任新貴擺布。但是,這些家夥這次卻踢到鐵板,低估了胡雪岩,結果偷雞不成蝕把米,倒頭來被胡雪岩吃得死脫。

胡雪岩的手法簡單而高明,他走門路請人寫了一紙公文,以他“浙江候補道兼團練局委員”的身份,上書閩浙總督。這公文裏說,雖然他在城破之前,已經先行逃到上海,但是,臨走前在杭州已有布置:已經暗中與杭州城中士紳某某某、某某某等約定,請該等士紳保護地方百姓,並且暗中布置,將來官軍一到,就相機策應,這些人都是公正士紳,心在朝廷,現在雖然替太平軍做事,但將來官軍收複杭州之後,不論這些士紳當過太平軍什麼官職,都請既往不咎,並予重用。

然後,胡雪岩走門路請閩浙總督快速批示這公文,並由胡雪岩取得副本,而胡雪岩則請人將公文副本帶到杭州,交給“地方士紳”。這封公文既狠又賊,耍的是兩麵手法:一方麵,讓這些所謂的“地方士紳”知道,胡雪岩替他們在官軍那麵講了好話,將來要是政府軍光複杭州,他們可保無虞;另一方麵,也讓這些士紳知道,要是他們膽敢與胡家老少過不去,那麼,胡雪岩隻要把這封公文的副本送給太平軍,光是“相機策應官軍”的罪名就夠抄家滅門。

計策果然是好計策,公文副本托人送到杭州之後,沒過多久,胡家老小就平安脫險,悉數被送到上海,與胡雪岩團圓。

胡雪岩做事總是隨時而變,見機行事,急緩相宜。應變意味著必須打亂固有的節奏和格局,所以因循守舊的做法不可能解決問題,而要換一個方式,做到出奇製勝。

別做環境的奴隸

改變不了環境就改變自己,不做環境的奴隸,不放任自己隨波逐流,那樣隻會一事無成。

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若能利用環境,取己所需,棄之無用,此乃成大事的策略。反之若隨波逐流,甘做環境的奴隸,那麼你將一事無成。

當然改變不了環境就改變自己,並不是敦促你改變自己去做環境的奴隸,而是要你在不能改變大環境的前提下也絕不可做環境的奴隸去放任自己,那樣你終將一事無成。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可以忽視環境對我們的影響,因為處在一定的環境之中,不可能不受到環境的影響。胡雪岩正是一個善於利用身邊環境的高手。

胡雪岩也說:“做生意,把握時事大局是頭等大事。”沒有相應的社會環境氣候,就沒有英雄成長的土壤和其他條件,真正的英雄人物必須能夠適應環境,化環境為己用。可以說,胡雪岩的成功,離不開其所處的環境這個大前提。

胡雪岩生於1823年(道光三年),卒於1885年(光緒十一年),曆經清代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四朝,適逢一個新舊嬗變、紛紜複雜的大變動時代。

首先,內憂外患交相煎迫,國庫極度虛乏,時勢需要商人扶危紓難。

近代以前,華夏民族雖與周邊異族幾經逐鹿,但整個國家的生存、發展並不因此受到威脅,相反,在與異族的衝突中不斷維護和擴大了大一統的局麵。這使封建統治者滋長了文化優越感、固步自封。近二三百年間,明清專製政權實行閉關和抑商政策,中間錯過了從傳統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有利時機。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進入“悲風驟至日之將夕”(龔自珍語)的封建末世,與經過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而國力大增的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相比,整整落伍了一個時代。

胡雪岩18歲那年,即1840年(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爆發。大不列顛軍隊挾堅船利炮打敗了中國裝備落後的八旗、綠營,於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逼迫清政府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第二年,又訂立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帖善後條款》(又稱《虎門條約》)。通過這些條約、章程和條款,英國侵略者強占香港;勒索2100萬元賠款(不包括600萬元廣州“贖城費”);逼迫中國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為商埠;規定“值日抽五”的低稅率;還攫取了領事裁判權(又稱治外法權,即外國人在華犯罪由本國處理,不受中國法律製裁)和片麵最惠國待遇。繼英國之後,美、法兩國分別脅迫清政府簽了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浦條約》,擴大領事裁判權的範圍,並獲得在通商口岸自由傳教的特權。“牆倒眾人推”,中國遭遇國難時,西方其他一些國家,如葡萄牙、比利時、瑞典、挪威、荷蘭、西班牙、普魯土、丹麥等,也乘虛而入,與英、法、美“共同分享”侵略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