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活用胡雪岩 第十四章變術存商機——以變應變,巧牽牛鼻(3 / 3)

此後的10年間,本來就深受封建統治之苦的百姓又加上了帝國主義壓迫這一重負,生活境況更加惡化,紛紛鋌而走險。僅《清實錄》道光,鹹豐兩朝所載,1842~1852年,全國武裝起義就有92起。1851年1月11日,廣東花縣人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發動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在不到3年的時間內,太平軍勢如破竹,先在永安建國,繼而迅速挺進兩湖,定都南京,接著又溯江西征,揮師北伐,在相當長時間內,占有大片地盤,與清廷分庭抗禮。在此期間,上海與福建的小刀會、兩廣天地會、紅巾軍、北方撚軍、貴州苗民、雲南彝民和回民、陝甘回民、山東白蓮教、浙江天地會也紛紛舉起反清大旗。

中國內戰使列強有隙可乘,他們趁火打劫,又先後迫使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經此變故,外來勢力從沿海擴大到長江流域,從華南伸展到東北,中國的領海和內河主權,海關和貿易主權、司法主權受到侵害,特別是公使駐京一條,意味著官派入京的洋人再不是康乾盛世時行麵君之禮的“貢使”,而是以條約為護符、恃武力為後盾的公使,這對以“萬邦來朝”的“天朝大國”自居的清王朝來說,不能不說是個致命的打擊。

道光以後內戰外禍的局麵使社會生產遭受嚴重破壞。素稱“魚米之鄉”的東南地區兵燹之後,死亡枕藉、流離皆是。與此同時,全國各地的旱、澇、蝗、饑、疫等自然災害也相當頻繁,鴉片走私,戰爭賠款、內戰軍費加之各地官員貪汙成風,使得清政府財政狀況極端惡化。

國庫罄懸必使百業受困。19世紀中下葉正是舉辦洋務、籌邊固防之時,常有請款之奏,而清政府財政捉襟見肘。任何一個政權都需要物質基礎做統治基礎,晚清財政的窘態,為擁有殷實資本的商人介入國事提供了客觀前提。其次,商品經濟發展和歐潮澎湃東來衝擊傳統的農本商末觀,為商人施展抱負創造了較前寬鬆的氛圍。

中國封建社會大一統的專製政權是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之上的,這一本質決定了封建政府對極易引起人口流動、破壞小農經濟穩定性的商品經濟采取苛刻的態度,奉行以農稼為本、以工商為末的政策。傳統的重農抑商的政策和儒家“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教化,導致了“商為未業”、“商人為四民之末”的觀念深入人心,無論政府立國施政還是民間世俗生活一直被“末修則民淫,本修則民愨”的原則所左右。

但是,商品作為一種特定的社會經濟載體,起著溝通人與人之間、地區之間聯係的紐帶作用。社會發展需要商品經濟,誰也無法回避這個客觀事實。加上封建政權租賦給農民帶來的種種不公平待遇,使得人們往往竭澤而漁,導致種田勤苦而利薄,經商安逸而利厚,受實際功利的驅使,總有那麼一批人會不顧政府的貶黜去闖蕩商海,所以商品經濟在封建高壓下依然有緩慢的發展。到明朝中、後期,已在磨難中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中國封建社會母體內的變革因素已悄悄萌動。進入晚清,偏離傳統軌道的進程因著鴉片戰爭的爆發而呈現跳躍式的軌跡。戰後,由於門戶洞開,各國大量輸銷工業品、掠奪農副產品和工業原料,中國被迫卷入世界市場,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結構,首先在東南沿海和長江流域受到衝擊。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列強通過控製海關、航運、財政、金融等經濟樞紐,把經濟活動拓展到中國廣大腹地,並深入窮鄉僻壤,從而進一步加速了中國封建經濟的解體。19世紀60年代以後,中國舉辦洋務新政,開辦一批近代軍事、民用工業,這就促使傳統的以手工勞動為基礎的自然經濟向以大機器生產為基礎的社會化商品經濟過渡。

此外,晚清以來,西方物質文明、生活習俗、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通過洋貨輸入、傳教布道、租界展示、出洋考察和大眾傳播等各種渠道傳入中國,這就不僅從經濟上影響著中國,更是政治、文化的一種滲透。

人創造了環境,環境也造就了人。晚清的局麵無疑是胡雪岩遊走商界的一個社會平台。但胡雪岩在這種大的環境趨勢下,能積極應變,沒有做環境的奴隸,才是他紅極一時最關鍵的原因。

以變應變,才有出路

靈活機動,四下出擊,一步一個點子、一路一趟拳腳、招招式式都能為自己點化出一條財路。

成大事者必須靈活如脫兔,不斷地變換自己的位置和做事的角度,以便讓自己處於優勢之中。但是話雖這樣說,可有些人在這方麵卻很難開竅,總是死守一點,不夠活絡,所以越做越差。而胡雪岩卻善於變通,他能審時度勢改變自己的做事手法,達到最終獲利的效果,同時還能另辟出路,有出奇製勝之功。

做生意要以變應變,主要的意思是指不要死守一方天地,而要能根據具體情況做出靈活反應。一個生意人如果隻能看到自己正在經營的熟悉的行當,最終隻會是抱殘守缺,連正在經營的行當都不一定經營得好,更不用說為自己廣開財源了。胡雪岩的生意做得活絡,在他馳騁商場一步步走向鼎盛的過程中,他靈活機動,四下出擊,真可謂是一步一個點子、一路一趟拳腳、一動一套招式,而招招式式都能為自己點化出一條財路。

胡雪岩為自己的蠶絲生意和幫辦王有齡湖州官府的公事,幾下湖州,結識了湖州頗有勢力的民間把頭、當時正做著湖州“戶房”書辦的鬱四。胡雪岩憑著他的仗義和識見,也因為他幫助鬱四妥善處理了家事,深得鬱四敬服。為了報答胡雪岩,鬱四做主,為胡雪岩娶了寡居的芙蓉姑娘做“外室”。芙蓉姑娘家原來是開藥店的。胡雪岩一定要認了這門親,就是看準了芙蓉姑娘家的祖傳秘方。胡雪岩經商手法活絡,他才不會固守著錢莊這一種行當,在亂世中,他一下就看出藥店生意將是一個相當不錯的財源。其一,軍隊行軍打仗,轉戰奔波,一定需要防疫藥;其二,大戰過後定有大疫,逃難的人生病之後要救命藥,隻要貨真價實,創下牌子,藥店生意就不會有錯。而且,開藥店還有活人濟世行善積德的好名聲,容易得到官府支持,在為自己賺錢的同時,還能為自己掙得好名聲,何樂不為?自己不懂這行生意不要緊,可以借助行家為己效力。想妥這些之後,胡雪岩請鬱四幫忙,擺了一桌“認親”宴,就在這認親宴上便談妥了藥店開辦的地點、規模、資金等事項。

胡雪岩的“胡慶餘堂”也就這樣立起來了。在其後的幾十年中,“胡慶餘堂”成為名聞天下的老字號藥店,素有“北有同仁堂,南有慶餘堂”之說。胡慶餘堂藥店不僅成為胡雪岩的一個穩定財源,也為他掙來了“胡大善人”的好名聲,為他的其他生意也帶來了極好的影響。

一個錢莊老板,在本業之上還要去做蠶絲生意銷“洋莊”,在做著蠶絲生意的時候又想起開藥店,胡雪岩這四麵出擊,不斷為自己廣開財源的靈活,確實不能不讓人歎服。事實上,做生意最沒出息的,大概就是死守著一方天地。一筆生意再大,也隻能有一次的賺頭,一個行當再賺錢,也隻是一條財路。因此要廣開財源,生意才有更大的發展。胡雪岩說,做生意要做得活絡,這裏的活絡,自然包括很多方麵,但不死守一方,靈活出擊,而且想到就做,絕不猶豫拖延,應該是這“活絡”二字的精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