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的這一番話,確實講透了機會在能不能最終辦成一件事的過程中起到的至關重要的作用。
的確,胡雪岩商業上巨大的成功,他的機遇意識起了重要的作用。
做大事確實特別講究機會,一個人是否能夠獲得絕大的成功,要看客觀形勢是否提供了讓他成功的一次性機遇,而具體到一筆生意的運作是否能夠成功,也要看機會。換句話說,也就是要盡可能在合適的時間、適合的地點,再選以合適的方式去辦那件可辦的事情,我們才有把握辦成那件事情。
我國古籍《韓非子》一書中,有一則“鄭人賣豕”的故事。
故事裏說,一位鄭國的商人到離家較遠的市場上去賣豬。由於路遠,當這位商人走到集市時已是暮色蒼茫之時了。這時恰好有一個買豬的人看見他從自己的麵前走過。這位買豬的人心想,如果能現在就買到豬,則明日就可以早早地趕回家中,還能把買來的豬再早早地賣出去。於是這豬販子就急忙找賣豬的鄭國人談生意。不料鄭國人見有人來買他的豬,卻十分生氣地嚷了起來,他說:“你這人好不懂事,我從很遠的地方走了很多的路才走到這裏,天色都這麼晚了,我哪裏還有功夫和你談生意?”鄭國人說話時還狠狠地瞪了買豬人一眼。買豬人為了及早地買到豬再三勸賣豬的鄭人,他說:“做生意的目的就是要使生意成交,哪裏還分什麼天色早晚!”但鄭國人毫不理會這一套,氣呼呼地把自己的豬趕進了客店。結果,一樁幾乎到手的生意硬是讓鄭國人給錯過了。
機遇是一次性的,而且,對於錯失時機造成的損失也是永遠也無法彌補回來。鄭國人所犯錯誤的根源就在於當機會來到的時候,不能果斷出擊,而是優柔寡斷,結果給自己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損失。從這個故事中,相信人們一定能夠體會到機會時效性強這一特點。因此,任何人要想抓住成功的機遇,就一定要在機會來臨的時候,果斷出擊,去主動捕捉,絕不能聽任機會在自己麵前溜走。
以上所談論的是機遇的突出特點之一。機遇除了具有很強的時效性這一特點之外,還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征,即很強的環境製約性,也就是說任何機遇都會受到環境的製約,在一定的環境中它有可能是機遇,而在另外的環境中它則不一定是機遇。因此,在捕捉機遇的時候還必須考慮到環境的影響,一定要因地製宜地捕捉機遇,並培養因地製宜地創造機遇的能力,這樣才能把機遇變成我們成功創業的階梯。
善用困難,化“危”為“機”
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困難和危機。當遇到困難或出現危機時應該努力“善用困難”,化“危”為“機”,將每一次事故和危機都創造成為發展自己的一次新機會。
“危機、危機”其實是“機”大於“危”。任何人在舉大事的途中,都難免會遇到許多困難。所謂困難,對於個人來說,尤其是對於一項自己正在開拓的事業而言就是“危機”。但是當遇到困難或出現危機時應該努力“善用困難”,化“危”為“機”,將每一次事故和危機都創造成為發展自己的一次新機會。胡雪岩在這方麵就做得很好。
當年胡雪岩的生意正在蒸蒸日上之時,太平軍攻占杭州,就使他經曆了一次大的變故,而且這次的變故幾乎將他逼入絕境。
這次變故有三個方麵:
第一,胡雪岩的生意基礎如最大的錢莊、當鋪、胡慶餘堂藥店以及家眷都在杭州,杭州被太平軍占領,等於他的所有生意都將被迫中斷。不僅如此,他還必須想辦法從杭州救出老母妻兒。
第二,由於胡雪岩平日裏遭忌,如今戰亂之中,頓時謠言四起,說他以為遭太平軍圍困的杭州購米為名騙走公款滯留上海;說他手中有大筆王有齡生前給他營運的私財,如今死無對證,已遭吞沒。甚至有人謀劃向朝廷告他騙走浙江購米公款,誤軍需國食,導致杭州失守。這些謠言意味著胡雪岩不僅會被朝廷治罪,而且即使杭州被朝廷收複之後,他也無法再回杭州。
第三,失去了王有齡這個官場靠山,他的生意也將麵臨極大的困難。他的錢莊本來就是由於借著代理王有齡這一官場靠山的官庫發的跡,而他的蠶絲銷“洋莊”,賣軍火,都離不開官場大樹的蔭蔽。在胡雪岩那個時代做生意,特別是做大生意,官府永遠是最大宗的客戶。
不過,麵對這一變故,胡雪岩並不驚慌失措。之所以如此,是他從表麵對他不利的因素中,準確預見出了可利用的因素:
其一,如今陷在杭州城裏的那些人,其實已經在幫太平軍做事,他們之所以造謠生事,是因為太平軍也在想方設法誘胡雪岩回杭州幫助善後。他們造謠雖為不利,但卻並不是不可以利用。胡雪岩根據這一分析,確定了兩條計策:首先,他不回杭州,避免與這些人正麵交鋒,他知道他的這一態度一旦明確,這些人就不會進一步糾纏;其次,胡雪岩不僅滿足他們不讓自己回杭州的願望,而且他還決定自己出麵,特別向閩浙總督衙門上報,說是這些陷在杭州城裏的人實際上是留作內應,以便日後相機策應官軍。這更是將不利轉化為有利的極高妙的一招——表麵上是給了這些人一個交情,暗地裏卻是把這些人推上一堆隨時可以引爆的火藥,因為如果這些人不肯就範,加害胡雪岩,他可以隨時將這一紙公文交給此時占據杭州的太平軍,說他們勾結官軍,這些人無疑會受到太平軍的責罰。
其二,胡雪岩此時手上還有杭州被太平軍攻陷之前為杭州軍需購得的大米一萬石。當初這一萬石大米運往杭州時無法進城,隻得轉道寧波,賑濟寧波災民,並約好杭州收複後以等量大米歸還。這也是一個可以利用的有利因素。胡雪岩決定,一旦杭州收複,馬上就將這一萬石大米運往杭州,這樣既可解杭州賑濟之急,又顯胡雪岩做事的信義,誣陷他騙取公款的謠言也可以不攻自破。實際上,胡雪岩不僅在杭州被官軍收複後速將一萬石大米運至杭州,而且直接向帶兵收複杭州的將領辦理交割,這樣不單收到了預期的效果,更一下子得到了左宗棠的信任,胡雪岩又得到了一位比王有齡還要有權勢的官場靠山。胡雪岩的紅頂子,也就是這一舉措的直接收益。原來看似不利的因素,實際上成了胡雪岩日後重新崛起的機會,真可謂把不利之中的有利因素充分利用到了極至。
當然,“化危為機”並不是說說那麼容易,從胡雪岩處理危機的方式來看,我們不難發現任何一個成大事者都應該具備“臨危不亂”、“善用壞事”、“隨機應變”的素質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