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活學曾國藩 第十一章好學求知——學無止境,廣納新物(2 / 3)

他回答說:“我其實不會給人看相,但我能從他所交的朋友來判斷他的情況。一個普通百姓的朋友如果孝敬父母,尊兄愛弟而不違法亂紀,那麼他也是這樣的人,他的家就會一天天興旺富裕。一般的官員所交的朋友如果講信用,重德行,那麼他也就是忠於君主、愛護百姓的,他就會受到君主的器重和依賴。”因此,即使你是好人,如果交結了壞朋友,也要防備別人把你當成壞人,進而影響了自己的事業,敗壞了自己名譽。

曾國藩認為什麼樣的人就會交什麼樣的朋友。雖然原則上交友在四海天下,但實際上各方麵差距太大的兩個人還是很難成為知己好友的。他認為沒有朋友有很大的危害,是不利於自己成長的。沒有朋友本身就代表了一種為人處事的失敗,說明這個人不但不相信別人也沒有自信。所以曾國藩認為,慎重交友是十分必要的。

在古代,孟母為了給孟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三次搬家。苟於也說過“居必擇鄉,遊必近士”。可見古人對結交朋友的重視。

曾國藩對自己的兒子有更大的期望,他曾對紀澤說:“擇交是第一要事,須擇誌趣遠大者。”

在曾國藩多年的仕宦生涯裏,除了廣交友以增益自己的才智見識外,還有一個容易交到好友的辦法,就是廣薦人才。這等同於肯定與讚賞。世上沒有人會排斥別人對自己的肯定。所以,這是親近別人的好辦法。

曾國藩從軍之初,“不妄保舉,不亂用錢,是以人心不附。”如1854年曾國藩帶兵攻下武漢,“僅保三百人”,受獎者僅占百分之三。而胡林翼攻占武漢一次即保奏“三千多人”,受獎人數達到百分之二三十。消息傳開,不少人認為欲求官職投曾不如投胡,往往曾國藩挽留不住的人員主動投奔胡林翼門下。開始,曾國藩還以為自己德不足以服眾,後來漸漸發覺是保舉太少,使人感到升發無望所致。回想起來,他覺得很對不住自己的老部下,一起出生入死但卻仍舊官居下位。他意識到自己不能像項羽那樣不懂得與人分享,最終使得人心相背。

後來趙烈文又上書懇切進言,曾國藩隨即改弦更張。趙烈文說:“閣下愛賢獎士,天下所並知。遠者可無論,僅近相繼離開者,是他們負閣下呢?還是閣下以為無益而棄之也?我以為知之不難,而忘之實難。泰山之高以其不棄糞壤,滄海之大,以其不拒濁流,天下分崩時,人誌日囂,凡屬那些器識才能略有稱數的人,成忠奮自樹立,四顧以求固依,真偽雖不一端,未嚐無也。假如不是賢傑以天下為己任,流俗之情大抵利而呆耳。假如誠實得不到發展的場所,將銷聲匿跡於南山之南,北山之北,又肯來為吾用乎?是以明君給人之欲,不失其意,責人之力,不求其情,故人人自以為得君,頂踵思效,合眾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所以能收效也。與人共患難之際,必須對薦舉別人的事情十分縝密,因為這無異自削羽翼、自孤之道也。謂宜多儲廣納,收其偶然之用,其有誤濫,剮亦為損甚微,而以獲好賢之稱,利甚厚也……”

趙烈文的話講得符合情理,尤其是“合眾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令曾國藩為之動容,於是,他深思己過,改變態度。從1856年起開始效法胡林翼,大保幕僚,不再拘於舊例。有功有過,各得其所。

所以說,古人交友講求一個“慎”字,在交友變得更為容易的今天,酒友、網友、玩家無奇不有,似乎情誼與信任變得很簡單了,而事實上想得到益友還是一個不容易的事情,“得一知己難矣”。

言傳身教皆而有之

隻有自己先做好,才有資格說別人。率先垂範,身體力行,才能給別人做示範。

天下有做不完的學問,讀不完的書,所以學要有法,習作要有道才能學有所得。

曾國藩深刻地認識到無論自己獲得的地位、財富有多麼地耀眼,也隻是一代。如果子女不成器,他們的境遇並不被看好。越是富人、官家的孩子,越應該謙虛慎行,加強自身的修養。一個人的成功歸根結底還是在於自己。曆觀往代,他總結出居家中的四敗:奢淫、驕怠、不和、侮師慢客。因此不管他多麼繁忙都不忘教育子女成敗興衰的道理。他是典型的主張言傳與身教兼而並重的人物,他寫了上千封家書,主要是針對子弟們的教育。同時,他又言行必一,以身作則,是率先垂範的典型。他明白隻有自己先做好,才有資格說別人,說的話也才更有說服力。他的示範主要涉及生活、工作、讀書、修養、教友、清廉六個方麵。

在生活上,曾國藩告誡家人以勤儉自持。他常常痛自懲責,他對曾家寄予了厚望,希望家人力行節儉。

他教導兒子,要成大器必須謹守儉樸。他認為凡世家子弟,若能在衣食起居上與一般人家相同,就能有出息。若沾染上富人的奢侈習氣就難有作為了。自己身為將相,但所有衣服加起來還不足三百金。孩子們若也能堅持這種簡樸作風就是一種福氣了。

他告誡弟弟力戒驕奢,以勤儉為本。在同治三年(1864年)二月二十四日《致澄弟》中,他提及了對“儉”的理解,大意是說:對於節儉弟弟也狠下功夫,我為此感到欣慰。隻是這個“儉”字做到並不容易,由奢入儉比登天還難。就好比家裏雇轎夫去縣城,往年隻有轎夫二名,挑夫一人,而今已經是十名有餘。別說減到三四名,就是七八名也很難做到了。曾國藩用形象的比喻、生動的事實,簡明扼要地說明了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道理。曾國藩統率湘軍與太平軍作戰時,他幾乎隔幾天就要給弟弟曾國潢寫一封信,反複告誡他,持家要以儉為本。

在工作上,曾國藩一直非常投入,他每日從早到晚,很少休息。對於一些主要公文,均自批自擬。晚年時,雖然他的右目失明,但是仍然堅持閱讀公文,寫作詩文日記。在任直隸總督時,他一意清理積壓起來的獄訟。對於一些重大案件,他均親自鞠訊,半年之間,竟然了結了四萬一千餘件,多年的陳牘均清理完畢,由此可見他工作時的勤奮與執著。

在讀書上,曾國藩重視讀書做人的教育,可他卻不高高在上、誇誇其談。他以商量的口吻,中肯的態度,教育子女認識自己在學習與進步中的不足。他指出,學習貴在恒心,讀書貴在有常。他嚴於律己,自訂十二種功課,並且力行不懈。為了使自己每天都可以遵守十二“常課”,他專門找人刻印了一些簿子,在上麵列出了詳細的表格,他每天都要在表格中填寫“常課”的相應內容。這十二種功課分別為:

1.主敬:整齊嚴肅。做事專心不二,日求精進。

2.靜坐:每日靜坐半時,體驗靜極生陽來複之仁心。

3.早起:黎明即起,醒後不沾戀。此為一天內“勤”的開始。

4.讀書:一書未看完,斷不看他書,且每日以十頁為率。

5.讀史:細研圈點,每日十頁,從不間斷。

6.謹言:刻刻留心,不講廢話。

7.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8.保身:節欲節食,善待於己。

9.日記:每日一則,體味生活。

10.陶冶情操:每月作詩文數首,培靈感養盛氣不喪心誌。

11.習字:早飯後,習字半小時,以此為課不做拖延。

12.夜休:勞心疲神之事,切戒切戒。

這十二條的實用性自然不用多言,按照此規條管理,必有成效。

在修養上,曾國藩有極大的成功,因此被稱之為“聖相”。他時刻檢點自己,力求心安理得,努力上進。他所作的五箴,不僅可以律身,亦兼可教誡子弟,垂範後世。

在孝親上,曾國藩對於父母祖父母非常孝敬,他告誡兄弟以及子女對於父母祖父母的一言一行,要謹守毋違,且為文紀之,以示子弟,傳為家訓。曾國藩把兄弟和睦、貴體孝道、實行勤儉作為家運之興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