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活學曾國藩 第十一章好學求知——學無止境,廣納新物
學無止境,擁有知識就擁有一切。成功也會因此而更上一層樓。學習是改變人生的最大法寶,沒有求知欲的人是沒有前途的。即使是最聰明的智者也要有永遠學習的精神,隻要世上還有不懂的事就沒有理由停下前進的腳步。
勇於向對手學習
向人學習是提升自我的最好方式。向友人學習有所得,向對手學習所得也許更多。
如果說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自己成為更強更有用的人,那麼向誰學習不是學習呢,隻要對方有可學之處,擁有自己所沒有的知識或能力,即使是敵人和對手也沒有什麼關係。
19世紀中後期的中國,就像那個有仇難報的青年,麵臨的仇人便是英、法、德,意、日等世界列強。想不被一直欺負就要學習。但向敵人學習,需要眼光,更需要勇氣。明白自己是為什麼而學的,懂得舍棄才能獲得。正是在這樣的情境之下,曾國藩把引進西方科學,興辦近代工業作為“自強禦悔”的大計,成為興辦洋務運動的先驅。他舍棄了名臣的光環,隻為創造一線救國的曙光。
兩次鴉片戰爭之後,曾國藩在給朝廷的奏折中痛陳:“此次款議雖成,中國豈可一日而忘備?”他清醒地認識到,外國侵略者一次又一次發動侵華戰爭,所恃者無非船堅炮利。中國要自強禦侮,也需要船堅炮利,要船堅炮利非辦洋務不可。他認為可以借助洋人的力量壓製太平軍,先達到“安內”的目的。當然,心裏要清楚這隻是權宜之計,最終的目標還是要自強。
曾國藩政治家的遠見卓識,非當時一般達官貴人所能比擬。他的向西方學習、興辦近代工業、造炮製船的主張與行動,是洋務運動的第一步。
當曾國藩與太平軍全力爭奪安慶,出於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的需要,恭親王奕訢提出“購買外洋船炮”時,曾國藩立即附和說“購買外洋船炮,則為今日救國之第一要務”。英法等西方列強所擅者船堅炮利,如能陸續購買,據為己有,西方列強就會“失其所恃”。比起恭親王,曾國藩看得更遠,他不滿足於購買,而要立足於自己設廠製造,如此不僅可以“剿發逆”,更可以“勤遠略”、“富國強兵”。他明白靠誰都不如靠自己,自身的強大才是保國的根本。
1861年攻克安慶後,曾國藩便率先開辦了中國第一家近代軍事工廠——安慶內軍械所,主要生產子彈、火藥、山炮及洋炮洋槍。經費來源主要從湘軍軍費中撥支,雇用工人近百,其中一部分是湘軍勇丁,一部分是從河南招募來的工匠。曾國藩由此成為“洋務派”的領袖。
1862年2他在日記中寫道:中國要講求自強,就得革新政治,訪求人才,以學西洋製造船炮技術為基本要務,一旦學會了船炮的製造,那洋人的長處我們也有了。無論是與洋人和平相處還是相互敵對,我們都有回旋的餘地和一定的主動權,否則,與洋人沒道理可講,隻能受人欺侮。
事業之初,曾國藩幾乎是一無所有,要錢沒錢,要人缺人。幸好他之前結交甚廣,幕府中尚有可用之人,不然真的成光杆司令了。他授命徐壽和華蘅芳為軍械所的工程師,開始一同探索造船的方法。
1862年3月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製造出一部輪船發動機。曾國藩興致勃勃地觀看試驗,試驗結果,他頗為滿意,“竊喜洋人之智巧,我中國人亦能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洋人的長技到底被我們中國人學到手了,從此以後,洋人再沒有恃以藐視中國的東西了。愛國之心,報國之情,溢於言表。
然而,從一部略具雛型的發動機到一艘可以行駛水上的完整輪船,中間還有很大一段距離,還要進行艱苦複雜的研製工作,這是需要時間的,而且,將來研製成功,投入批量生產,還需要“製造機器的機器”,不能不預作準備。1864年1月終於成功建造了中國造船史上第一艘火輪船,曾國藩命名為“黃鵠”號,預示中國會一飛衝天不再受人宰割。後來又在上海創辦了江南製造總局。曾國藩第三次調任兩江總督,對製造總局的造船工作仍然傾注了大量的心血。1871年(同治十年)11月19日,他到了上海,又一次視察江南製造總局。這時江南共造輪船四艘,除“恬吉”(後改為“惠吉”號)外,曾國藩為另外三艘輪船命名為“操江”、“測海”、“威靖”號。他登船檢閱時,思緒萬千。
在辦洋務的過程中,曾國藩看到,洋人製造機器,全根據數字推算,其中的記錄,均以圖紙為根據。然而,由於彼此之間文義不通,所以雖然每天都和機器打交道,但並不清楚其使用機器與製造機器的原理。要解決這一難題,隻有靠翻譯,所以曾國藩在“機器母廠”特設“翻譯館”,聘請英國偉烈亞力、傅蘭雅,美國瑪高溫以及徐壽、華蘅芳等主持譯務,這個“翻譯館”就成為中國政府創辦的曆時最久、出書最多、影響最大的翻譯中心。
至光緒末年,翻譯的範圍涉及算學、電學、化學、聲學、光學、天文、地理、曆史、政治、兵學、船政、工程、學務、農學、礦學、醫學、圖學等各個領域,這就大大開闊了人們的視野。這樣,曾國藩經營的江南製造總局,不僅成為中國近代的工業基地,而且也成了近代科學技術的擴散中心,對推動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西學東漸;中西文化的交流等,都具有特殊的意義。
由此可見,向人學習是提升自我的最好方式。向友人學習有所得,向對手學習更有所得。“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了解對手才可能戰勝對手。
學習益友優點,量才而用
“一生之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不可不慎也。”——曾國藩
俗話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如何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怎樣才算會學習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同時又有自己的優點。在自己交結的朋友中,有的品德高尚,有的擅長處世做人,有的學問知識豐富,有的熱心助人。與人交往的重要意義之一在於學以致用。把別人的長處變為自己的長處,不妒忌別人,以寬廣的心胸接納別人,接納別人就是肯定自己。
在人的一生中,如果結交了好朋友,就可以相互促進,誌同道合者必有助於事業的成功。1864年7月20日,曾國藩在給兒子曾紀鴻的信中教導他:選擇朋友是人生第一要事,必須選擇誌向遠大的人。
古語有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曾國藩非常重視朋友的作用,他的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可以說是在朋友的影響下取得的。所以,無論是在生活、為學,還是在事業上、曾國藩都注重良師益友的作用。曾國藩在京城十幾年中交結了許多朋友,有講求心得的,有研究禮儀的,有文字大成者,也有英氣逼人的才子,類型之多難以一一贅述。可以說,名人雅士多如繁星。這些朋友對曾國藩的個人修為和事業發展都產生了積極作用。
例如專攻古文經學的劉傳瑩,他是考據方麵的專家。在與劉傳瑩的交往中,曾國藩大大提高了自己古文字方麵的造詣。劉傳瑩也向曾國藩請教理學方麵的問題。於是,二人取長補短,相互學習,成為終生的好友。曾國藩在給同鄉好友劉蓉的信中表達自己在學術上的見解,說:於漢、宋二家“欲兼取二者之長,見道既深且博,為文複臻於無累”。在學業上取長補短,相互切磋是做學問的關鍵。
曾國藩認為:“一生之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不可不慎也。”
甚至可以這樣說,要了解一個人的綜合情況,隻要看看他所結交的朋友就完全可以了。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心誌相似的人會自然而然地互相吸引對方。
古時候楚國有這樣一個人。他給人看相十分靈驗,在當地很有名聲,楚莊王知道後把他傳召到了宮廷中。莊王問他,“你是如何給人看相的?怎樣能預知他人的吉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