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活學曾國藩 第九章精忠與守誠——以忠誠為本,以才智為用
有多少人認為你值得信賴,你就擁有多少次成功的機會。忠是什麼?忠是超越金錢、地位的人格力量。誠是什麼?誠是贏得別人理解、欣賞和信任的優秀品質。把“忠”與“誠”放進心裏,世界就在你的心裏。
為勢不貪,厚待於人
貪婪是惡魔下的誘餌,一旦被誘惑就無法自拔。權勢就好比魚鉤,把貪婪的餌直接放到“魚”的嘴邊。
世上貴重的東西很多,而最貴重的東西是無價的。它們常是無形的存在,比如一種品質,一種感覺。
為官不貪是對做官之人的最基本要求。曾國藩時時不忘祖父在他中進士以後所說的話。祖父對他父親說:“我家仍靠作田為業,不可靠他(做官)吃飯。”曾國藩將此番話作為一生的訓示,他曾發誓說:“我從三十歲開始,便以做官發財為恥辱,以官宦公飽私囊,為子孫聚斂財富為恥、為羞。因此我立下誓言,此生絕不靠做官發財,為後人斂集財富。神明作證,我決不食言!”
曾國藩在京做官十四年,俸銀極少,後來,皇上讓他去四川任正考官,得到為官生涯中最高額的俸銀,不久便寄回鄉。曾國藩不貪圖錢財,也以“勤儉”二字訓誡後人,且以“勤儉”二字嚴於律己。他一生為官且位高權重,但終身儉樸,過著清淡的生活,他曾說:“我做官二十年,從不敢沾染官宦習氣,飲食起居,一向恪守樸素的家風,儉樸節約可以,稍稍豐盛也可,但過多的豐盛我是不敢也不願的。”
曾國藩尤其推崇湯斌,認為湯斌是清朝有所成就的人中的一流人物。湯斌是一名清官,他就任江南巡撫時,剛到南京,就把府縣官員召集,嚴加訓斥:貪圖賄賂的人輕則被別人彈劾丟官,重則沒收家產,累及子孫。為官者,一旦沾上貪字,上司接受下官的賄賂,把柄就在別人手中捏著,這樣下官有何過失一律不敢叫其糾正,長此以往,上司就會有包庇之嫌。
他們都忘記了以清廉作為為官的根本。據曾國藩的女兒崇德老人回憶,曾家收受別人的禮僅一次,那是提督黃翼升的夫人進獻的。
黃翼升曾是曾國藩的部下。曾國藩組建水師時,黃翼升鞍前馬後幫了許多忙,是曾國藩的心腹大將。建立淮揚水師後,黃翼升被提升為統帶。1862年,黃翼升成為李鴻章的得力助手。曾國藩用人之際想調回黃翼升,與李鴻章來往書信相商十三次,被李鴻章斷然拒絕。因黃翼升本性寬厚,性情溫良,深受眾將士擁戴,曾國藩千番百計要把這員心腹大將調回。而李鴻章更是對黃翼升讚賞有加,因此堅決不給。為此事,曾、李二人相持不下,差點翻臉。這個時候,黃翼升夫人出麵周旋,事情才有了緩和的餘地。
黃翼升其時身處兩難境地,左右不是,夫人出來調停,設法要拜曾國藩的夫人為義母。待到曾夫人壽誕之日,黃夫人帶著翡翠釧一雙,明珠一粒,紡綢帳一個前來拜壽,當著眾賓客的麵,黃夫人執意要拜曾夫人為義母,曾夫人礙於情麵,隻好收黃夫人為幹女兒。
宴席散後,曾夫人向曾國藩說明緣由,開始曾國藩很氣惱,但轉而一想,此舉既能緩解因黃翼升而起的曾、李矛盾,又能籠絡將心,便再無異議。
曾國藩官至大學士後仍清廉如故,老朋友都戲稱他為“一品宰相”。
日常穿戴曾國藩通常是舊衣布鞋,還幽默地說:“古人雲:‘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然以吾視之,衣亦不如故也。試觀今日之衣料,有如當年之精者乎?”曾國藩一生堅守清廉,對兒女也同樣要求他們儉樸度日。他規定,嫁女壓箱銀為二百兩,娶媳也同樣如此。他在鹹豐九年(1859年)七月二十四日的日記中寫道:“是日己刻,派潘文質帶長夫二人送家信,並銀二百兩,以一百為紀澤婚事之用,以一百為五十侄女嫁事之用。”
“不貪財,不苟取”,就是曾國藩的人生信條。觀其一生為官處事之道也的確如此。得自己應得的,爭取自己想爭取的。有所得無所貪才是正確的為人之道。
曾國藩為人通曉世故,很能為別人著想。有一年,邵蕙西的夫人為逃避戰亂帶著孩子來到上海,曾國藩獲悉後秘密派輪船迎接她以及她的兩個兒子,一個未出嫁的女兒。他又每月出銀二十兩為邵夫人一家租好房子,將他們安排妥當才放下心來。過了幾年,邵夫人和她的長子相繼病故,邵夫人的二兒子及女婿要送靈柩回老家。曾國藩見邵家小女兒孤苦伶仃,無人照顧,便讓夫人收其為義女,這樣,邵家小女兒便可在兩江總督署中居住,得到曾家悉心的照料。
曾國藩曾言:“躬自厚而薄責人,則度量宏深。”事實證明他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確是如此要求自己的,即使波折頻生、變化不定他也從未改變過。
曾國藩一生中做到交友貴雅量,從中受益不少,他認為:以德求變的立世方法,由於天生資質不高,無法依靠自己的力量求得振作,取得進步,所以隻有借助外界的幫助來讓自己不斷進步向上、完善。因此一生對於友情極為珍惜,謹慎而不敷衍。
“假如心胸不夠寬闊,氣量狹小的話,那麼根本不敢去博取天下的美德。就算隻有一點長處,一點善行,隻要他於我有益,都應廣泛采納用以培養自己的德行;某些以正大之詞、勸諫之論前來告知我的人,就算不合我的心意,也從未敢不深深感念他的厚意,隻會認為他對我的關心,和其他的人有所不同而已。”
對於有思想有見解的人,即使他的思想和見解與自己不同,也應該抱一種容納的心態來麵對。在交流過程中自然能發現自己的缺點與不足,這樣的朋友是不可或缺的。
曾國藩作為清朝的理學大師,繼承了儒家傳統的“仁民愛物”的品德,並將其轉化在待人處世上。為官期間了解民情,體恤民眾,甚至在鹹豐年間,冒死直諫。他說:“做官不為民眾著想,不愛民眾,都是我所痛恨的。”在他的家書、詩詞中都反映了他愛親人、與鄰裏和睦相處的心願。
曾國藩一生寧可自己吃虧也從不占他人便宜。這看似守舊的思想,實則包含了為人處世的大智慧。接受好處猶如給人把柄,後患無窮。拿別人的、用別人的終究是要還的,不以物抵也會用其他方式相抵。所以,不貪心的人沒有人情債,沒有人情債的人活得才會更加輕鬆。
忠誠體國,以為天下
心懷廣大之人能為天下之事。隻忠於個人利益的人即使有遠大的抱負也不可能獲得真正的成功。想成大事就必須忠於國家,忠於社會的整體利益指向。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不計小利。國家、民族、社會、自我相互影響,不可分割。所以,不做自私自利之事,不逆大局之勢,待人以誠,為國有忠是為人之根本。
曾國藩就是一個心懷天下之誌的人,他在京都任職的時候,正是中國內亂外患交迫之時。曾國藩所關心的,在外患有“英夷”,在內有太平天國,在災情則有黃河決口。可見,他對時務的關心更甚他人。
在閑暇的時候,曾國藩對於軍政大計,以及各種庶務,都已考究詳盡,所以一旦當權,便能把平時準備下的學問,拿出來應用。他眼光長遠,凡事皆有準備,所以書生帶兵還能報捷絕非是幸運可以解釋的。我們隻要知道他十多年的京官生活,是如何地準備著應付事變,如何地關心時務,如何地虛心研究,便可知他的成功,有多麼地來之不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