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明清第一陵——明太祖孝陵(1 / 3)

第二十四章 明清第一陵——明太祖孝陵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這位曾經因貧窮而當過和尚的明太祖在白骨累累的基礎上建立大明帝國以後,十分相信“風水”,認為營建一座好的墳塋,可保王氣永聚。為了保證自己的江山萬萬年,讓子孫後代永享富貴,明太祖及其子孫前後花了30年的時間,曆經洪武、建文、永樂三朝來營建這座開國鼻祖的皇陵,並將其命名為孝陵。

孝陵中葬的是不是朱元璋

朱元璋是否葬在獨龍阜,他的陵寢是否就是明孝陵,孝陵是否被盜?這是從明清以來就爭論不休的最大的謎。

民間廣泛流傳著明太祖死後從都城13個城門同時抬出棺材的說法,因此人們常常懷疑朱元璋是不是真的葬在孝陵裏麵。有人認為在南京朝天宮,有人則認為在北京萬歲山,還有人說朱元璋葬在皇城的萬歲殿下,又有人說葬在城西朝天宮三清殿下等等。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多的說法呢?大概是由於朱元璋的性格多疑,再加上他生前殺人太多,怕人掘墓報仇的心理所引起的。傳說的內容很像三國時代曹操死後造了72座疑塚的模式,很有可能是從古代某些帝王的“疑塚說”移植過來的,但均無充分的證據。一般觀點認為,朱元璋還是葬入孝陵了。這是因為孝陵在朱元璋去世以前已經建成,到了朱元璋死的時候,陵墓的一切設施都已就緒。而且,朱元璋死的時候,南京地區已經進入夏季,停靈七天以後,就立即葬入了孝陵。如果在別處另造新陵,在時間上也是來不及的。再則,孝陵的位置緊靠宮城,北倚鍾山,南有皇牆,內有神宮監,外有孝陵衛的官兵日夜巡邏,其安全的程度遠較別處為高。所以,朱元璋是不會留下遺命舍棄此處而葬入其他地方的。

既然基本肯定孝陵就是埋葬朱元璋的陵墓,那麼這位明代的開國皇帝是如何來規劃他的陵寢的呢?地下玄宮有著怎樣的布局呢?2004年初,人們無意中找到了寶城內明孝陵地宮的中心位置,確定朱元璋的地下玄宮就在紫金山南麓玩珠峰地下數十米深處,且保存完好,從未被盜掘過,並首次探明玄宮基本布局。其規模龐大,構造複雜,僅一個甬道就超過120米,這在全國所發現的陵墓中是罕見的。在探測過程中,專家在享殿基址以東又發現了一座保存基本完好的地下配殿。這座配殿坐東朝西,長70多米,寬約10米,占地麵積700多平方米。配殿當心門前砌造石構門道,四周有磚質散水和道路,整幢建築位於一高大的人工夯築台基上,體積龐大,氣勢雄偉。配殿由64根巨大的石柱支撐,上麵覆蓋著琉璃瓦和青花瓷片,顯得流光溢彩。

接下來的一個問題是:孝陵墓道的入口在哪裏?墓道彎曲的原因是什麼?

對明太祖孝陵的墓道入口也有不同的猜測:有的說在皇宮底下;有的說在南京城牆下麵;還有的說下葬之後,墓道口已經被徹底封死,建墓和送葬的人都一並埋在下麵。還有一種說法是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與清軍在孝陵一帶連連激戰,墓道口被太平軍攻城時給炸毀了。長期以來,考古學家圍繞孝陵進行細心考證,發現墓道口在城牆下的說法比較可信。

明孝陵與曆代帝王陵寢相比,有許多不同之處,其中之一就是墓道彎曲不直。這是什麼原因呢?

通過探測結果發現,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竟是兩種不同岩石所致。明樓以北的山坡,地下由兩種不同岩石組成,西側是下中侏羅紀的礫岩,東側是稍晚的長石石英砂岩。這兩種岩石本身的磁性差異很大,更奇怪的是,這兩種不同岩體的接觸界麵,呈南北走向,並且位置也靠近明樓中軸線,開始時被誤認為是墓道。由於西側岩石硬度強,開挖困難,因此當年明孝陵的建築工程主持者在注意到本地岩石的差異後,很有可能修改了原有的施工方案。

奇特的北鬥七星圖

過孝陵大金門向正北行70米,是一座碑亭。亭頂部已毀,內望通天,俗稱“四方城”。碑亭建築平麵呈正方形,亭壁下部為石造須彌座,束腰部浮雕碗花,上部磚砌,四麵各開一洞券門。

亭內正中置明成祖朱棣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碑高6.7米,龜趺座高2.08米,是南京地區明代碑刻中最大的一塊。碑文由朱棣撰寫,記述朱元璋一生的事跡,長達2 746字,楷書陰刻,書法優美,具有較高的曆史與藝術價值。原碑曾裂損,宣德十年重建。這座碑亭的頂部原為重簷歇山式,覆黃色琉璃瓦。

神功聖德碑亭是明孝陵的最後一項建築工程,於明永樂十一年落成。但在永樂三年,明成祖曾下詔在陽山開鑿最大最好的石料用於建碑亭。於是,工匠們在陽山開鑿出三塊碑材,分碑座、碑身、碑額,合起來高度要超過70米,重約15 000噸,是世上罕見的巨型石碑。但最後開采的石碑又棄置不用,這是為什麼呢?有人認為,明成祖朱棣為改變自己“篡逆者”的形象,特別注重表白自己對父親的無比崇敬之意和孝心,於是下令開采更大的石碑,無奈如此巨大的石碑根本無法運,隻得棄置原地,形成現在南京市另一個著名景點——陽山碑材。

2000年前夕,一座沉睡了600多年的石龜抖掉覆蓋在身上的泥土,以中華第一巨龜的雄姿破土而出。石龜是在美齡宮東側的樹林裏被發現的。當時石龜與石碑身處二處,相隔數米,幾乎被泥土與灌木叢湮沒。據文物部門推測,這石龜的來曆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該物就是製作明孝陵四方城中的“神功聖德碑”時留下的廢品,因雕刻不滿意而廢棄不用。拿該物與現今四方城中的石龜相比,二者在雕刻手法上有所差異,前者粗獷而後者精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