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種猜測,該物可能是原先為明孝陵製作的“無字碑”,與現今四方城內的“神功聖德碑”存在著對應關係。墓前立雙碑,一碑有字,一碑無字。這種規製始於唐代帝陵,如唐太宗李世民陵前就立有雙碑。建於明朝初年的鳳陽明皇陵,是朱元璋為其父所建的衣冠塚,墓道上有東、西兩座碑亭,西邊碑亭豎立著朱元璋書寫的“皇陵碑”,東邊碑亭即是“無字碑”。朱元璋在為自己修建陵墓時對前朝帝陵規製作了一番改革,開啟了新一代的帝陵形製,包括取消陵前雙碑的形式。從此以後,北京明十三陵以及清代諸帝陵均僅一碑,但有的有字,有的無字。
孝陵的神道以彎曲悠長有別於曆代帝王的寬闊直接,一直令人們百思不得其解,並由此附會出很多傳說。目前,最流行的三種說法是:一、朱元璋是農民出身的皇帝,做事隨意,包括建自己的陵墓也別出心裁;二、朱元璋要讓孫權這條好漢給他的陵墓看大門,所以避開梅花山使神道變得彎彎曲曲;三、朱元璋尊重自然,順應山水形勢,設計出了這座前無古人的陵寢布局。
後來考古人員發現,明孝陵整體布局呈“北鬥星”圖。為什麼如此奇特呢?原來,古代帝王陵墓中有采用天宮、天象、星宿圖的情況,意在追求“天人合一”、“魂歸北鬥”的效果。盡管朱元璋出身寒微,又曾混跡於佛門,但天地神靈、陰陽“風水”、生死輪回等說都會對他有一定的影響。朱元璋尤其崇仰天象,因而在生前就把自己的陵墓設計成北鬥七星的形狀,“勺頭”為繞梅花山而環行的導引神道部分,“勺柄”為正北方向直線排列的陵寢建築部分,“勺頭”、“勺柄”上的“七星”依次為四方城、神道望柱、欞星門、金水橋、文武坊門、享殿、寶城。他幻想著自己百年之後還能關照自己的江山,保護自己的後代子孫。
但也有人認為,孝陵的整體布局呈“北鬥星”圖純屬巧合,其直接證據是彎曲的神道乃明成祖朱棣所建,而非朱元璋親為。
不管明孝陵的整體布局是否為朱元璋親自設定,作為當時的一項國家工程,整個陵寢建造跨洪武、建文、永樂三朝,時間延續近40年。如此漫長的建陵時間,不可能沒有一套設計方案和設計思想,隻不過其設計理念未能得到記載而保存下來。不會簡單得像傳說中的那樣,一定有別的道理。無論怎樣,有意布置成“北鬥星”狀,應驗“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種比較合理的解釋。
從未被盜過的王陵
通過考古人員的多方勘察,現在基本可以確認朱元璋就葬在獨龍阜下數十米處,而且這座地下宮殿保存完好,排除了過去流傳的地宮被盜之說。看來,朱元璋的孝陵被盜的說法純屬無稽之談。
那麼,朱元璋的孝陵為什麼能夠在數百年的時間裏躲過無數盜墓賊呢?難道它裏麵沒有什麼引起盜墓賊興趣的東西,還是墓中的防盜機關堪稱世間絕品呢?這是個讓很多人好奇的事情。朱元璋作為開國皇帝,其墓中珍品肯定不少,所以認為墓中沒有吸引盜墓賊的東西的想法,顯然站不住腳。那麼,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呢?原來,這得歸功於明孝陵的特殊防盜措施、曆史機緣以及地理位置。明孝陵所在的獨龍阜原本是一座堅固的石頭山,曆史上的很多皇陵是從上往下扒開一個深穴,建好後再封起來,但明孝陵卻是橫向鑿入山體,從內部掏空建玄宮。這種橫穴式的方法雖然工程浩大,但十分堅固。在沒有炸藥的情況下,古代盜墓賊從頂部向下打盜洞根本行不通。另外,橫穴式設計使墓道成為盜墓賊的唯一通道。為了隱藏好墓道,修建明孝陵的工匠也是費盡心機,他們不像人們慣常想象的那樣,將墓道放在正中間,而是偏在一邊,這種反常規的設計讓許多盜墓賊無功而返。
此外,人們還發現獨龍阜山體表麵至少60%的地方是經過人工修補、堆填的,寶頂上遍布有規則排列的大量巨形鵝卵石。也就是說,獨龍阜是經人工改造過的。隻是這些鵝卵石本來應出現在低窪的山澗中,它們為何跑到陵墓寶頂上去了呢?這到底是帝陵美學的要求,還是為了防止雨水對陵表的衝刷和盜陵者的挖掘?或許兩種功能都有,或許還有別的妙用。以往很多人都相信在寶頂上鋪設鵝卵石不僅是為了讓雨水迅速滲透到寶頂排水設施中流出去,也是為了讓寶頂更加美觀,因為鵝卵石會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然而,最近人們竟然又發現了這些鵝卵石一個更為重要的功能。那到底是什麼功能呢?原來,這些雜亂無章堆放的鵝卵石具有較強的防盜功能。
這就奇怪了:這些鵝卵石怎麼能防盜呢?總不至於它們都有人性吧,盜墓賊來的時候會自己跳起來與之搏鬥啊?當然不會有這麼神奇。那建造者是如何利用它來達到防盜的目的呢?也許大家都看過漏沙實驗,就是說,一個裝滿沙子的漏鬥,如果打開漏鬥的底部,漏鬥中的沙子就會源源不斷地往下漏,直到全部漏完。孝陵寶頂上的鵝卵石,就好像漏鬥中的沙子,一旦盜墓賊從下麵挖洞進入墓道內,那麼寶頂上的巨大鵝卵石就會從四麵八方滾落下來把洞填滿,到那時,恐怕連螞蟻都會被壓得粉身碎骨,更不要說人了。可見,孝陵的建造者為了防止陵墓被盜是多麼的煞費苦心啊!
除了技術方麵的原因外,孝陵能完整保存至今,還得益於曆代政府的精心保護。雖然明代以後南京城屢經戰火,但每個新政權無一例外地對明孝陵都加以保護。清朝建立後,通過保護明孝陵,有效地消除了江南地區的抗清思想,甚至康、乾二帝每次下江南必定要來明孝陵祭拜,康熙還在陵前立了“治隆唐宋”的石碑。
說不盡的孝陵謎雲
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現代科技的應用,長期以來存在的一些謎,有些得到了比較合理的解釋。可考察越是細致,等待探究的謎反而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