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海陵王更加相信王處一的話了。回到中都(今北京)後,海陵王便下令把金太祖、金太宗、金兀術的陵墓從東北遷來,把龍城寺的佛像肚子鑿開,安放三位祖宗的牌位,在寺基上鑿洞挖穴,安放了他們三人的靈柩。
至於王處一給海陵王指點陵寢為何偏偏選在九龍山,後人多有解釋,最具神秘色彩的是,認為金朝曆經九代皇帝,故又稱“九龍”,九代之後,靈氣散盡,金朝也將隨之滅亡了。
迷霧重重的陵墓
古語有雲,“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明天啟年間金陵的地麵建築無一幸存下來,但因為這樣,金太祖陵失去了地麵上的標誌,由此躲過了盜墓者的侵擾,獲得了數百年的清靜。2002年,北京文物研究所發現完顏阿骨打的墓,純屬偶然。在一次野外考古調查中,偶然發現一個蓄水池非常奇怪,裏麵堆了200多塊大石頭,每塊都有一噸重,好像是為掩藏什麼。這引起了考古學家們的極大興趣。他們把這些石頭搬開後,果然發現了一處石槨墓。經過一年多發掘,迄今已從該墓中出土四具石槨,其中的雕龍紋、鳳紋的漢白玉石槨為國內首次發現,應為皇室專用。根據史書及有關文獻記載,加上該墓坑位於整個金陵遺址中軸線上,專家初步判定該墓坑為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睿陵。睿陵沒有出土大量的稀世珍寶,有的是一個又一個有趣的現象,一個又一個未解之謎。
首先就是金太祖陵的朝向問題。據說,在最初時,整個阿骨打的陵墓呈一隻龜的形狀,頭部對著的方向就是東南,而阿骨打棺槨入葬的方向也是朝向東南。眾所周知,古代社會,中原王朝帝王無論行走坐臥,全部崇尚“麵南背北”,即使是陵墓的方向,也嚴格以南北方向為中軸線。金太祖陵朝向東南,與中原截然不同,顯示出了當時南北民族文化間的巨大差異。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有人說,這是女真的一種習俗,女真族崇尚太陽,以太陽為神,故以東為尊。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中原王朝也曾有過一度的太陽崇拜,金烏神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那為何中原地區的墓葬都是南北向呢?或許這和各自的生活環境有關。北方草原地勢平坦,一到冬天西北風肆虐。為適應這一環境,故一般的建築都是坐西北,朝東南。久而久之,這成了北方遊牧民族的共同習俗,反映在墓葬中就是當時北方所有民族的墳墓朝向都是東西走向。而中原民族北有高山阻擋,西北風難以深入,對其來說,坐北朝南一是足以擋住西北風,二可以獲得更多的陽光,故中原民族全部崇尚“麵南背北”。
金太祖陵朝向的問題到此暫告一段落,但是關於金太祖陵的那些謎團是一個緊跟著一個地蹦出來。
金太祖陵的西南發現5座陪葬墓,其中有兩座未被擾動的墓室。墓室四壁石條壘砌,外壁塗抹白灰,室內底部放置石棺床,木棺已朽,肢骨散亂,出土了銅把鐵劍、石枕、磁州窯龍鳳罐及金“泰和”銅錢等遺物。據史料記載,金陵的陪葬墓中有大家非常熟悉的金太祖第四子梁王完顏宗弼,即和北宋民族英雄嶽飛對陣的金兀術的陵墓。可是由於其中3座墓被盜擾嚴重,我們無法斷定,金兀術是否在陪葬行列中。
金太祖陵的地宮,是一處在山體中開鑿的石質地宮,四具石槨中正中偏北為完顏阿骨打的漢白玉雕龍石質殘槨,另一具雕鳳紋的石槨則出土了金絲鳳冠。在這兩具東西放置的石槨旁邊,有兩具南北排列的石槨,雖然和龍、鳳槨一樣,都是“一槨一棺”規製,但它們的外觀卻無任何紋飾,考古學者稱之為“素槨”。我們基本可以猜測它們是陪葬的妃子,可到底是誰呢?此外,靠近外側的素槨內沒有屍骨,而是骨灰,專家認定為火葬。兩個同時陪葬的妃子,為什麼僅有一人實行火葬?
古墓中的謎團一個接著一個,雖然現在依然無法破解,但是隨著曆史的發展、科學的進步,這些迷霧將一一重見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