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移葬九龍山——金太祖陵(1 / 2)

第二十二章 移葬九龍山——金太祖陵

2005年9月,北京市文物局正式宣布,經初步考證,在房山區周口店鎮龍門口村北的九龍山主峰下大寶頂前約15米處,一個原本被當地農民當做普通蓄水池的大石坑為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睿陵。猛然間,800多年曆史的凝重與英雄最終歸宿的滄桑像皇城遺跡上呼嘯而過的山風一樣,向我們撲了過來……

曆史上規模最大“搬塚運動”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漢名完顏曼,起兵抗遼,創建了大金國,在位9年,征戰半生,是個馬上皇帝,56歲正當英年時,猝然病逝。天會元年(1123年)九月,金太宗率完顏氏家族子弟和滿朝文武大臣。將太祖棺停葬於上京宮城(黑龍江省阿城市)西南,並建寧神殿,四時祭拜。天會十三年(1135年)二月,完顏阿骨打被遷葬到一座風水極佳的高山下,曰“和陵”,到了金皇統四年,和陵被改稱為睿陵。金貞元三年(1155年)十一月,海陵王將太祖陵遷到大房山雲峰山下,選中了九龍山“主龍”龍首之下的龍銜寺安葬了金太祖,仍號睿陵。這就是曆史上的“三葬太祖陵”的經過。

古代社會特別注重龍脈一事,普遍認為挖掘祖陵會導致王氣外泄、龍脈受損,對於江山社稷是極其不利的事情。當然,如果是祖宗顯靈要求移陵,那就另說了。這也是海陵王敢不遠千裏地將太祖陵遷到大房山雲峰山下的底氣所在。

史書上有這樣一個記載:海陵王完顏亮年輕時一直在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市)內演練武藝,攻讀經書和兵法。一日,天氣特別晴朗,他便縱馬獵遊,不知不覺中已到了金太祖陵前,即下馬祭拜,三拜之後,突然晴天霹,頓時大雨澇淪,已然無法返回會寧府。守陵的陵戶們見此情景,便請完顏亮休息一夜,待天明後再回會寧府。簡單進食之後,完顏亮獨自一人進入上宮席地而臥。到了子夜,突然一陣亮光,照得上宮四壁通透。完顏亮張開了雙眼,定睛一看,原來是祖父完顏阿骨打的牌位此刻金光閃閃。他感到非常驚恐,馬上長跪不起。祖父完額阿骨打告訴他,他是長孫,命該襲位,稱帝之後,必須做一件事,就是北部南歸,北陵南遷。隨後,牌位靈光頓失,大雨驟停。完顏亮心裏泛起了滔天大浪,隨即出殿上馬直奔會寧府。是時,恰逢有一個守夜仆人看到海陵王急馳東去,天上有五彩祥雲從天而過,飄向東方。很快,海陵王有帝王之氣的傳說傳遍了大江南北。待海陵王弑君篡位登基稱帝後,他念念不忘金太祖吩咐的“北都南歸,北陵南遷”之事。這才有了“一個皇帝,三個皇陵”的說法。這也是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帝王陵“搬塚運動”。

選 址 九 龍 山

金太祖陵於貞元元年(1153年)隨都城遷到了燕京,海陵王命令堪輿師找了一年,也沒有找到一處上佳的風水寶地。從堪輿學上說,一處上佳的風水寶地,前麵至少要有兩座“山”,即“朝山”、“案山”,左右還應出現“護砂”。所謂“朝山”,就是朝臣站立的地方,“案山”則是皇帝放辦公桌“案幾”的場所;從位置上來說,“案”近而“朝”遠。

海陵王見選陵址之事遲遲沒有進展,就向他的私交、當時的全真教大教主王處一商量。金貞元二年(1154年)的一天,海陵王邀王處一出外行獵,行至大房山大紅穀時,王處一說此處可以選為陵區。大紅穀因穀口外岩石裸露處的一片片石頭和沙土呈現紅色而得名。行至九龍山時,王處一大喜,隻見九龍山的九條山梁由高到低,依次順勢展開,龍條山脊奔騰而下,正中一條高於其他八條,中峰正前方是高聳的山壁,近處則是一處中間低平、兩邊凸起的山岡;東側有連綿不斷的山頭,西側則分布著多個小山包。主峰下泉水環流,終年不息,層林重疊,紫氣繚繞。九山龍的山形地貌正是風水寶地中的經典:遠方高聳的山壁是“朝山”,近處低平的山丘則是“案山”,左右連綿的山岡無疑就是天然“護砂”了,也就是風水學上所謂的“左青龍”、“右白虎”了。

王處一指著山峰走勢告訴海陵王,正峰的龍頭處可以安葬金太祖,龍子龍孫可葬於側龍處,而“九”謂“九言其多”,預示著大金王朝可以千秋萬世、永不衰竭。海陵王聽到這些,頻頻點頭讚許。

這時,一頭小鹿突然從草叢中躍起,向前奔去。海陵王趕忙拍馬追趕,把王處一和一眾侍衛都落在了身後。忽然,山路一轉,小鹿失去了蹤影,前麵是一座金光閃閃的寺院。海陵王覺得奇怪,便追進了寺院,但更奇怪的一幕又出現了,恍恍惚惚間,海陵王抬頭看見的不是佛像,而是看到金太祖、金太宗等幾位逝去的先祖竟然坐在香案上。後來得知,此寺叫龍城寺,正好位於九龍山的中峰“龍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