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聖靈之地——唐太宗昭陵
唐太宗李世民不僅在文治武功上出類拔萃,在陵寢的設置上也是別具一格,他的“萬年吉壤”——昭陵,首創唐代因山為陵的規製,形成有唐一代的定製。昭陵是唐朝規模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天下名陵”,並被曆代統治者尊為“聖靈之地”,在中國皇陵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開創了唐代“因山為陵”的先例
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大唐江山的實際開拓者李世民的陵寢,位於陝西省禮泉縣的九峻山上。昭陵鑿山為洞,在山峰底部建地下宮殿,連同陪葬墓在內,綿亙數十裏,氣勢宏大,蔚為壯觀,開創了唐代帝王“因山為陵”的先例。
昭陵的一大特點是依山而建。李世民為什麼一反秦漢的積土為陵,而主張依山建陵呢?又為什麼相中九峻山呢?
“因山為陵”據說是因貞觀十年文德皇後臨死時跟唐太宗說要儉薄,希望因山而葬,不需起墳。文德皇後死後葬於昭陵。關於因山為陵製度的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後葬後,唐太宗撰文刻石碑時才表露出真正的用意:“皇帝以天下為家,何必把財物放在陵墓中才算自己擁有。今天憑借九峻山作為自己的陵寢,不藏金玉、人馬、器皿,僅用土木用具而已,這樣就可以平息盜墓之心,使陵寢長存而不受連累。”這裏所說的“因山為陵,不藏金玉”,與其說是為了儉薄,不如說是為了讓盜墓賊死心更恰當些。虞世南上書唐太宗時就說過:“從古代到現在,沒有不被盜掘的帝王陵墓。”因此,唐初因山為陵的目的,無非是看到漢代積土為陵而最後終不免墓盜屍毀,為了利用山嶽雄偉形勢來防盜掘而已。
那為什麼唐太宗看中了九峻山作為自己的陵墓呢?主要是因為當年唐太宗征戰、狩獵常來往於此山,他看上了九峻山的雄偉,所以在正式選擇陵地時曾對群臣說:“九峻山孤聳回絕、山高萬仞,可置作山陵之處。”事實上,九峻山海拔1 800多米,形勢陡峭險要,尤其是主峰高聳,直插雲天,確實十分壯觀。昭陵的地宮就開鑿在主峰甫坡的山腰間。據文獻記載:從墓道至墓室進深達250米,進入地宮要通過5道石門。地宮內“中為正寢”,東西兩廂列置石床,床上擺放石函,函內裝鐵匣,這個鐵匣裏麵收藏了當時唐太宗收集到的所有前代圖書。據說,舉世聞名的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手書的《蘭亭序》真跡就藏在其中。
龐大的陪葬墓群
昭陵另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龐大的陪葬墓群。昭陵有多少陪葬墓?這些陪葬墓主是些什麼人呢?他們和唐太宗又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呢?
據考古工作者調查,昭陵有功臣貴戚等陪葬墓167座,已知墓主姓名的有57座,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陵園。這是援引漢代的製度,唐代從獻陵開始。起初隻限於賜葬,隨後允許申請陪葬,漸次擴到陪葬者子孫亦可從葬陪陵。陪葬者或享受國葬,喪葬所需概由官府支付,或者由官府為之立碑,或者官府贈米粟布帛,或賜衣物,或給羽葆鼓吹等。還有預賜塋地,以便生前就修造墳墓,也有為紀念戰功而起塚者。其中,最為突出的便是魏徵的墓,不僅他的墓碑碑文是由唐太宗撰書的,而且其形製特殊,依山建在昭陵元宮西南的鳳凰山上,墓前有土闕和石碑。究其原因就是魏徵一心輔佐太宗,為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的繁盛局麵立下了汗馬功勞。唐太宗認為魏徵是他的第一大功臣,所以破例陪葬在身邊。此外一個有特點的陪葬墓就是李的墓,他的墓中出土的“三梁進德冠”,花飾俊美。據說唐太宗親自設計了三頂,賜予最有功之臣,李績得了一頂。眾多陪葬墓襯托了陵園的宏偉氣勢,加之各墓之前又多有石人、石羊、石虎、石望柱、石碑之屬,更能點綴陵園之繁華景象。
唐太宗為什麼有這麼多的陪葬墓?唐朝的陪葬製度又是怎樣規定的呢?為什麼昭陵以後陪葬墓就急劇減少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