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九歲女童的殊榮——隋代李靜訓墓(1 / 3)

第二十章 九歲女童的殊榮——隋代李靜訓墓

我國漢民族進入封建社會之後,依照葬儀往往把葬地選在遠離居住地的城市郊外。尤其是隋唐時期,在城內很少發現有同時期的墓葬。然而,1957年古都西安市梁家莊附近出土了一座未被盜掘擾亂、保存完好的隋代石槨墓,實屬罕見。墓主是誰?為什麼會埋在當時的大興城內?

突然出現的古墓

1957年,神州大地又一次掀起了基本建設的高潮。古都西安也不例外,明代的城牆早已容不下城市發展的需要,城市迅速向四周延伸著。施工人員在距離唐長安城西牆內約一公裏的梁家莊附近基建工地上發現了一座殘長50米、寬22米的夯土台基。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員聞訊趕到工地,懷疑它是一座建築物的遺址。據當地居民反映,這裏原來地勢很高,曆年取土挖掉了很多。

與此同時,一份資料呈現在考古人員的眼前。基建施工單位在工程進行中,為了解地質情況進行過鑽探,在夯土台基下探得了與台基所用純淨黃土完全不同的五花土,有一探洞遇到堅硬的石質物更是無法下探。這一資料引起經驗豐富的考古人員的極大重視:夯土台基下必有新情況,有可能是墓葬。

如果確實是墓葬,那麼是什麼時代的?假如是漢代或漢代以前還在情理之中,那時這一帶是在城外,如果是隋唐時期的又如何解釋呢?那可是在城內啊!無論如何,按照考古發掘的規矩,一切結論隻能產生在考古發掘結束之後。

發掘開始後,僅僅下挖0.6米,一座規整的墓葬就展現在人們眼前,那些五花土就是墓葬內的填土。這是座構築規整的長方形豎井土坑墓,由墓室和墓道兩部分組成。墓室呈長方形,近地表處長6.05米、寬5.1米;向下逐漸內收,至墓底部長5.5米、寬4.7米,深度為2.9米。墓道在墓室南壁的正中,為斜坡式,長6.85米,寬度1.35—1.6米。

這類墓葬形製,在考古學上稱為平麵呈甲字形的土坑豎穴墓。

進一步清理填土後,墓室中露出了一具完整的石槨和一方墓誌。誌石和誌蓋合放在石槨的南側。前文所提到的探鏟遇到的石質物就是墓誌。那一鏟恰巧打在了誌蓋的正中,將一方好端端的誌蓋打裂成4塊,所幸誌石完好無損。墓誌的發現為解開城裏出現墓葬之謎,提供了可信的依據。墓主究竟是誰呢?

一場豪華的葬禮

墓誌蓋上陽刻篆書“隋左光祿大夫女墓誌”九字。誌石為方形,長寬均近40厘米,誌文楷書,計370字。誌文雖短,但解開了兩個使人迷惑不解的疑團。

一是,墓主竟是一個年僅九歲的女童,名叫李靜訓,字小孩,隴西成紀人。

根據墓誌和有關文獻得知:李靜訓家世顯赫,她的曾祖父李賢是北周驃騎大將軍、河西郡公;祖父李崇,是一代名將,年輕時隨周武帝平齊,以後又與隋文帝楊堅一起打天下,官至上柱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在抗拒突厥侵犯的戰爭中,以身殉國,終年48歲,追贈豫、鄎、申、永、澮、亳六州諸軍事、豫州刺史。

李崇之子李敏,就是李靜訓的父親。隋文帝楊堅念李崇為國捐軀的赫赫戰功,對李敏也倍加恩寵,自幼養於宮中。李敏多才多藝,《隋書》中說他“美姿儀,善騎射,歌舞管弦,無不通解”。開皇初,周宣帝宇文贇、皇後楊麗華(即隋文帝楊堅的長女)的獨女宇文娥英親自選婿,數百人中就選中了李敏,並封為上柱國,後官至光祿大夫。

據墓誌記載,李靜訓自幼深受外祖母周皇太後的溺愛,一直在宮中撫養,“訓承長樂,獨見慈撫之恩,教習深宮,彌遵柔順之德”。然而,“繁霜晝下,英苕春落,未登弄玉之台,便悲澤蘭之天”。大業四年(公元608年)六月一日,李靜訓歿於宮中,年方九歲。皇太後楊麗華十分悲痛,厚禮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