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九歲女童的殊榮——隋代李靜訓墓(3 / 3)

在隋、唐兩代的文獻中都沒有什麼品階的官員方可使用石葬具的規定,我們從隋至唐安史之亂以前所出土的使用石葬具的墓主情況分析,石槨、石棺僅用於一品以上的皇室成員和有特殊貢獻(文獻中常見所謂葬事特加優厚)的勳臣。李靜訓是皇太後的寵孫,死後享用石槨、石棺,作為一個年僅九歲的女童,當屬於特加優厚。

奢華的陪葬品

棺蓋移開後,棺內露出一層厚10餘厘米的淤土,淤土麵上有一塊絲麻織品,已經殘朽。這是由於長年雨水滲入棺內致使蓋在屍體上的被子漂浮起來的緣故。揭去絲麻織物和清除淤土後,棺內的人骨和隨葬品都顯露出來了。人骨雖部分被水衝亂,但頭骨和四肢還保持著原來的位置。

屍體仰身平臥,雙手抱在胸前,頭部向南,麵部向上。屍骨上麵及四周布滿各類隨葬品,令人目不暇接。雖曆經近1 348年,但由於未被盜掘和擾亂,除易腐物外,其餘均保存完好。這是十分難得的,它為考古研究提供了一批斷代典型器,同時也為研究各類器物的放置提供了確切依據。

李靜訓墓隨葬器物既豐富且精美,陶俑和冥器共90件,金銀器共31件,均放置在棺內墓主近身處。銅鐵器19件。此外,還有殘缺的銅環、銅飾品等尚未統計在內。鐵器極易鏽蝕,殘存的有鐵剪、鐵盒、長方形鐵器和鐵鑣鬥。玉石器有的佩於墓主身上,有的散見於墓主身旁。玻璃器共24件。骨木、漆器共16件。木漆器11件。

其他尚有一些易腐物品的殘片,共有230餘件隨葬品。

這些器皿中不乏精品,尤其是一些白瓷器是代表了隋代最高工藝水平的。而那些價值連城的金項鏈、金手鐲、金杯、銀碗、銀指甲套和眾多的玉飾、玉佩件等都是李靜訓生前所喜愛的物品。乃至像鎏金小銅鈴、玻璃小瓶、杯等,都作為隨葬品放入了棺內,恰恰成為了隋代皇室奢靡生活的真實寫照。

李靜訓墓出土物中,最為令人矚目的莫過於那條精美無比、璀璨奪目、價值連城的金項鏈了,它實屬罕見的精品。金項鏈出土時套在墓主的頸上,很可能是墓主生前日常佩用的心愛之物。這條金項鏈製作技藝之精湛,堪稱舉世無雙,用“巧奪天工”四字讚譽毫不過分。

項鏈由28個金質球形鏈珠組成,左右對稱各14個,每個球形鏈珠均由12個小金環焊接而成,每個小環外又有小焊珠一圈和大焊珠5顆,其上再各嵌珍珠10顆,珠光閃閃,璀璨奪目。項鏈的下端是最具爭芳鬥豔的部分,居中為一個大圓金飾,上麵鑲嵌一塊晶瑩的雞血石,在雞血石四周嵌有24顆珍珠。

這塊雞血石純淨晶瑩,雖在地下埋了千餘年仍然鮮豔如新,光潔明亮,確實珍貴無比。在雞血石兩側各有一四邊內曲的方形金飾,它的四邊、圓環、對角線都是連珠形的小焊珠;再外側各有一圓形金飾,上鑲嵌藍色珠飾,周緣亦各鑲嵌珍珠一周;最下掛一心形金飾,上麵鑲嵌一塊長達3.1厘米、極為罕見的青金石。

整條項鏈鮮紅的雞血石與寶藍的青金石交相輝映,再配以潔白的珍珠,在純金的烘托下顯得格外鮮豔奪目,雍容華貴,富麗堂皇至極,堪稱是舉世無雙、價值連城的藝術精品。

由於這串項鏈具有濃鬱的波斯藝術風格,因此有人認為是從中亞或西亞傳入的,也有人認為是我國工匠所精心製作的。製作者究竟屬誰雖然尚難定論,但它確是我國考古發掘中罕見的藝術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