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九歲女童的殊榮——隋代李靜訓墓(2 / 3)

二是,為什麼葬在城內。

墓誌中記載,李靜訓死後,當年十二月埋葬於京兆長安縣休祥裏萬善道場之內。下葬後“即於墳上構造重閣,遙追寶塔,欲三四於花童;永藏金地,庶留連於法子”。這段誌文清楚地揭示了李靜訓的葬儀是不同尋常的。

“京兆”是指隋代首都大興城(唐為長安城)。大興城以正中朱雀大街為界,東為萬年縣,西屬長安縣,“休祥裏”(唐稱坊)位於大興城內皇城西南第二街由北向南第二坊,與隋唐長安城的勘查實測位置相符。《城坊考》中均有記載:“休祥坊東南隅萬善尼寺。”注曰:“本在故城中(漢長安城),周宣帝大象二年(580年)置。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度周氏皇後嬪禦己下千餘人為尼以處之。”開皇三年由故城遷至新都大興城休祥裏。

不難理解萬善尼寺並非是一般的尼寺,而是座皇家尼寺。

因此,李靜訓童年夭殤,埋於皇家尼寺之中是合乎禮製的,以示恩寵;並且在墳上構造重閣,巨大的夯土台基就是構造重閣的遺跡,可惜早已毀塌,難覓當時的雄偉風姿了。綜上所述可知,李靜訓生前備受皇太後的嬌寵,夭殤後埋於距皇城不遠的萬善尼寺,以慰皇太後思念之情。墳上構造重閣,日日超度,以祈永生。

清理填土後,一具石槨展現在眼前,石槨由17塊青灰色岩石板拚成,通長2.63米、寬1.1米、高1.61米。石板厚0.14米—0.18米,槨壁石板與槨底以榫卯相接,比較堅固。槨蓋由四塊石板依次順放,蓋的四邊略寬出槨壁。這四塊石板大部分都已斷裂,其中南端的一塊上麵中部刻有“開者即死”四字。李靜訓墓的製作者,企圖以此四字保墓永固。

去除石槨蓋板和四壁後,便露出一具雕刻精致的石棺和放置在石棺蓋上和四周的隨葬器物。石棺的外觀製作成一座麵闊三間的殿堂式建築,長1.92米、寬1.89米、通高1.22米。整個石棺僅用8塊石板構成,石材都經反複打磨,表麵十分平整,而且進行了精雕細刻,是件高水平的石刻藝術品。

棺蓋由一塊整石雕刻成九脊殿堂式屋頂(亦稱歇山頂)。山花甚小,垂脊甚長。正脊的中央置一火珠,正脊兩端的東西兩邊有平直垂脊,南北兩端又有角簷垂脊,屋瓦都是浮雕出的筒瓦,屋簷刻有蓮花紋的圓瓦當。無獨有偶的是,在棺蓋東坡正麵的筒瓦上也刻有一行“開者即死”字樣。它的字體、雕刻技法等均與槨蓋上的刻字相同,應出自同一人之手。

棺身四壁用六塊石板構成,四角轉角處是曲尺形整石。各石板之間的接縫處用鐵細腰相扣,使之十分堅固。棺西壁刻出三間殿堂的正麵,當心間的中央為關閉著的板門兩扇,每扇上刻有門釘5路,每路5釘,但中央近門縫處的一枚門釘為鋪首所替代,所以每扇門僅有24釘。門的兩側有門框柱,上有門額,下有門檻。框、額、檻上都刻有忍冬紋。

在門框柱和屋柱之間各刻一侍女相對而立,侍女髡髻呈三疊狀,是隋代婦女的典型式樣,服飾也一樣。門的東西兩側各刻有一扇直欞窗,直欞九根,窗框四周刻與框、額、檻相同的忍冬紋,窗檻下有檻牆,陰刻精美的龍鳳紋。在窗框柱和屋柱之間的壁上刻有蓮花、寶瓶、忍冬等紋樣,使整個壁麵裝飾得更加富麗多彩。

棺身的南端朝向墓道,其形製與西壁正麵大門相似。在門框柱與屋柱之間的牆麵上,各刻男侍一人,頭戴梁冠,寬袖長袍,拱手而立,一人身後有佩劍,另一人執笏板,似為一文一武。石棺的北壁和南壁相似,東壁與西壁類同,唯有不同處是這兩麵均未刻大門。棺底部以一塊長2.18米、寬1.04米、厚0.16米的整石構成,打磨平整而未施紋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