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七十二疑塚——曹操墓(1 / 3)

第十九章 七十二疑塚——曹操墓

古往今來的帝王將相,生前各有建樹,死後也常有不同的歸宿。曹操的聰明不僅用在了生前處理國家大事上,就連自己的墓地都搞得讓人摸不到頭腦。曹操究竟葬屍何處,一直是一大疑案。

費盡心思巧布疑塚

生前雖未稱帝,死後被尊為魏武帝的曹操,現在人們最關注的莫過於他的葬身之地了。隻是一千多年過去了,他的墓地至今還未找到。曹操墓地之所以難以追尋,是因為這位被稱為“奸雄”的帝王,在臨死前作了一個奇怪的決定——傳說他設置了“七十二疑塚”。以曹操多疑的性格,設置“七十二疑塚”倒是完全有可能的。隻是曹操一貫主張薄葬,他為什麼又要設置疑塚呢?

公元218年,曹操頒布了一道《終令》,提出死後不要厚葬,要將自己埋葬在瘠薄的土地上,依照地麵原有的高度作為壙基,陵上不堆土,不植樹。一年後,他為自己準備了送終的四季衣服,並留下遺囑說:我如果死了,請按當時季節所穿衣服入殮,金玉珠寶銅器等物,一概不要隨葬。當時,曹操雖未稱帝,但權力與地位不亞於帝王,他不但提倡“薄葬”,而且身體力行,原因無非有二:

其一,他一生主張節儉。他對家人和官吏要求極嚴,他的兒子曹植的妻子因為身穿綾羅,被他按家規下詔“自裁”,也就是自盡。宮廷中的帷帳屏風破舊之後縫補一下再用,不可換新的。有一時期,天下鬧災荒,資財匱乏,曹操帶頭不穿皮革製的衣服。冬天,朝廷的官員們都不敢戴皮帽子。

其二,為了防止盜墓。據說,曹操早年曾幹過盜墓的勾當,曹操手下就設了一項職務叫做“掘金郎中”,就是專門發掘死人墓盜取資財以此來彌補軍需不足的官員。他目睹了許多墳墓被盜後屍骨縱橫、什物狼藉的場麵,他不願重蹈覆轍。

由此可見,曹操極力主張和親自實踐“薄葬”和采取“疑塚”的措施,實際上都是為了防止仇家盜墓,防止自己棄屍荒野,敗壞了自己的一世英名。但正因為如此,曹操之墓也就成了千古之謎。

曹操是怎樣布置疑塚的呢?公元220年正月,身為漢朝宰相而實為曹家皇帝的曹操病死洛陽。二月,曹丕按照父親的遺囑將靈柩運至其封地鄴埋葬。鑒於曆史上眾多帝王墓經常被後人掘盜之教訓,曹操乃遺囑其子製棺材多副,棺材裏邊放置瓦罐,到黑夜的時候在山頂每隔幾裏,埋疑塚一處。群塚從臨漳縣三台村以西八裏的講武城起始,直到磁州而止,一座座如小山布列。

真墓到底在何處

應該說,曹操設疑塚是相當成功的,近兩千年來,人們一直沒弄清他的墓地所在。曹操真正的陵墓究竟在哪裏呢?

蒲鬆齡的《聊齋誌異》中有篇《曹操塚》,為我們解開曹操疑塚之謎提供了一條線索。原文不長,大致的意思是:先後有兩人在許昌城外的河裏洗澡,下水後卻變成死屍浮出,屍體好像是被刀斧砍過一樣。地方官為弄清真相,便令人從河的上遊截斷水流,水落石出,見水下的石崖上有洞,洞口設置著以河水為動力的轉輪,輪上排有鋒利的刀子。人們將輪子卸下,進洞發現一塊小石碑,上寫篆字,仔細看,才知是曹操之墓。於是,人們將棺材劈開,將裏麵的遺骨拋出,墓中的金銀財寶也全被人們取走。

曹操死於洛陽,自河南洛陽至河北臨漳的路程比從洛陽到許昌要遠一倍,既然不是就地安葬,那麼曹操靈柩有歸葬臨漳的可能性,也有歸葬許都的可能性。如果說這個可能性存在的話,蒲鬆齡所記載的故事就不一定是空穴來風。但眾所周知,蒲鬆齡作《聊齋誌異》,多是采自民間故事和傳說,這篇《曹操塚》肯定也是道聽途說,不過卻也言之鑿鑿。如果這則故事是真的話,那麼可以斷定:曹操的遺體是運回許都安葬的,所謂七十二疑塚沒有一個是真的。

後來,有盜墓者挖開了七十二疑塚中的一些墳墓。原來。這些墳墓和曹操確實沒有關係,而是北朝時期的皇親國戚、王公大臣的墓地。而且,從後來的盜墓者挖出來的大量文物就可以看出,這裏埋葬了多位北魏、北齊時代的王公貴族,其中還有北齊獻武帝的十一子高陽王的墓以及吳郡王的墓等等,根本就不是曹操的。所以,七十二疑塚是曹操生前所設,用以迷惑後人的。而北朝的王公貴族隻是坐享其成而已。而且,經過長時間的考古,這裏不僅僅有72座墳墓,實際上應該是134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