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七十二疑塚——曹操墓(3 / 3)

還有一些人堅信,曹操就葬於漳河邊,即七十二疑塚中的一座。近代史學家鄧之誠在其《古董瑣記》中有一段記載:據說,磁縣有個農民叫崔老榮,此人在鼓城鎮西15裏的墓葬地挖坑時,墓坑突然塌陷。他繼續挖掘,發現一個石室,外有石門,石門旁有許多死人的遺骸。縣官陳希賢聞知後,派人向石室內傾倒硫磺,然後再派人進去,發現石室四壁就像剛剛粉刷過一樣。石室中央有一石棺,棺前有石刻的墓誌銘,說明是魏武帝曹操的墓。在此之前,附近曾發現這樣的石室十餘個,但均無石棺,所以人們認為這才是曹操的真塚。根據此記載,可知這個“曹操塚”規模很小,僅容一棺,雖然有墓誌為證,但不像是已貴為王的曹操的墳墓。況且,曹操下葬時曹丕剛剛即魏王位,漢獻帝給曹操的諡號為“武王”。“武帝”之號,是曹丕稱帝以後才改的。而此墓誌說曹操為魏武帝,要麼是曹丕稱帝之後才安葬其父,要麼是後人的偽造。因此,這些記錄還是不可信。

到目前為止,上述諸說或因缺乏實物佐證而不能斷言,或是一家之言尚未得到公認,曹操陵墓究竟何在仍是個未解之謎。

找到曹操墓的一線曙光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在尋找曹操疑塚的行動中有了重大進展。那麼,都有怎樣的進展?這些進展對於解開這個千古之謎有多大的幫助呢?

這一重大進展來源於一個石刻。20年前,在河南安陽市安豐鄉出土了一個石柱,這是一個看似非常普通的石柱,所以也沒有引起當地文物部門的重視,於是最後由在當地打工的臨漳時固村村民運回臨漳村中放置。如果沒有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情,也許這個石柱將永遠地長眠在這個偏僻的小山村了。2006年,臨漳縣文物保管所發出文件,向所轄區域內的所有村鎮、村民征集文物。當文件傳達到時固村後,村民覺得20多年前運到這裏的那個石柱應該算一件文物,加之長時間放在村子裏麵也礙事,便將這件石柱送到了縣文物保管所。當保管所文物人員仔細考察這個石柱後,驚奇地發現這是後趙建武六年(公元340年)的勒柱石刻,上麵刻有重建西門豹祠的一些情況。而恰恰是這個西門豹祠,便是曹操墓最重要的一個參照物。最讓人們欣喜萬分的是,這一石刻距曹操去世隻有120年,其中提到的西門豹祠殿基應該是曹魏時西門豹祠的舊址。既然這個石刻是在河南安豐,那麼就可以肯定曹操墓應該在那裏了。

無獨有偶,2006年底,河南安陽市安豐鄉又出土了一個墓誌銘。銘文告訴我們,墓主人是後趙建武十一年(公元345年)去世的魯潛。最為有趣的是,這個銘文中居然說魯潛是葬在曹操墓的西北角。於是,人們認為曹操墓位置應該就在漳河流經河南安豐鄉的區域內。那麼,以漳河為界,是漳河的北區呢,還是漳河的南區呢?其實問題很好解決,因為陪葬曹操的王公大臣肯定不在少數,而流經河南安陽市安豐鄉的漳河南邊區域顯然不夠廣大,不適合安葬大量的王公大臣。因此,北區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了曹操墓地的所在了。

隻是,要確定曹操的真正墓址,還需要有關專家的進一步考證,希望這兩個發現能是解開曹操疑塚之謎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