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既然七十二疑塚裏沒有曹操的真墓,他的真墓又在何方呢?
無法探究的秘密
七十二疑塚中並沒有曹操的陵寢,那麼曹操的屍骨到底埋於何處?這仍然是個謎。史學界和考古學者們又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相傳,曹操在洛陽臨死之前,把兒子和心腹大臣叫到身邊交代說:“現在天下還未安定,不要照搬舊的喪製葬我。我有頭疼病,很早就戴上了頭巾。我死後,照樣衣著和戴上頭巾即可。文武官員來殿中吊唁,隻要哭幾聲就算了;那些駐防各地的將士,都要堅守崗位,官吏們也要恪守職責。我死後,就埋葬在鄴城西麵的山岡上,跟西門豹的祠堂靠近。不要用金玉珍寶陪葬,也不要設陵邑神道,不留任何痕跡,以防人掘盜。”曹操死後,其子遵其遺囑為他舉行了簡單的葬禮。陵上不建寢殿,僅有銅駝、石犬各二,其墓室玄宮建築缺乏詳細記載。曹操還認為,葬地應選在貧瘠的地方,不應占良田。他之所以將自己的墓地選在了西門豹祠所在的西原之上,是因為這裏屬丘陵地帶,沒有侵占良田,而且這裏也非常開闊,使他的功臣們死後也葬在這裏陪伴自己。
根據這點有限的資料,後人對曹操真實陵寢的所在地作了種種推測和考察:一種說法認為,曹操的確是按照自己生前的意願被埋葬在鄴城西崗西門豹祠一側。理由是除了曹操自己的遺命,還有距三國時代不遠的西晉陸機的《吊魏武帝文》中,有埋葬在鄴城的西崗上,與西門豹祠堂相近的話。可見,曹操的歸宿如其生前所願。然而,由於西門豹是個除暴安良的曆史人物,黃河流域包括鄴地居民慣以建立西門豹祠避禍禳災,臨漳一帶有多處西門豹祠,哪一個西門豹祠附近有曹操陵墓呢?而且,曹操遺命的意思是在可以看見西門豹祠堂的西原上建立自己的陵寢,而陸機所書則為“葬於鄴之西崗上”,兩處地點大相徑庭,到底是筆誤還是有意混淆是非,不得而知。有人推測說,據陸機之文,曹操墓在今臨漳縣西麵的豐樂鎮西門豹祠一帶。但豐樂鎮西門豹祠建於北齊天保五年(公元554年),死於公元220年的曹操,怎麼會遺命安葬於此祠之旁?這種說法自然不攻自破。
第二種說法是曹操葬漳河底。理由是魏文帝曾下了一道詔書給自己的弟弟曹植,勸阻他不要去祭祀父親,其中有一句話的意思是:想在漳河上祭祀自己的父親,對著漳河水上看下看,感到分外的悲涼。有人因此認為,曹操陵墓是別出心裁地修建在漳河河底。清代文獻中有一段記載,說順治初年,漳河幹涸,一漁夫見河中有大石板,旁邊有一道縫隙,以為裏邊有很多的魚,於是從縫隙中爬進去,隻見石板下麵有一道石門,於是出來招呼捕魚的人一塊進去。剛剛打開石門,隻見石門裏麵盡是美女,有的坐著有的站著,分成兩列,但一下子就都化為灰燼。一張石床上橫臥著一個人,從所戴的帽子和所穿的衣服來看像一位王侯。石室中立了一塊碑,碑文明確地記載此人就是曹操。因為美女是活著殉葬的,被地氣凝結,所以沒有腐爛,好像活人一樣,但一見到風,就化為灰燼,隻有曹操是用水銀保護屍體,所以肌膚都沒有腐爛。於是,眾人把屍體破壞,將珍寶盡數取走。更有甚者,1983年,當地農民曾在漳河大橋河床挖到過銀元寶、銀鍬等,因而又有人重提這個故事,但後來的檢測肯定這些元寶、銀鍬等是明代皇宮的船隊在此翻船遺落的,與曹操墓無關。
第三種說法是,曹操陵在其故裏譙縣的曹家祖墳。據三國時魏國文獻記載: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率領軍隊駐紮在譙縣,讓軍隊和譙縣的父老百姓在譙縣東邊飽飽地吃了好幾頓,並在自己的老家舊居前立了一塊碑,碑的名稱就叫做“大饗之碑”。曹操死於該年正月,初二日入葬,如果是葬於鄴城的話,那魏文帝曹丕為何不去鄴城而返回故裏了呢?他此行的目的是不是為了紀念其父曹操?有人說,這一年曹丕親自祭祀了譙陵,譙陵就是曹家的祖墳,位於城東20公裏處。這裏曾有曹操建的精舍,還是曹丕出生之地。此外,亳州有龐大的曹操親族墓群,其中曹操的祖父、父親、子女等人之墓就在此。由此推斷,曹操之墓也當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