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有悖風水之說的王陵——漢光武帝原陵(1 / 3)

第十八章 有悖風水之說的王陵——漢光武帝原陵

原陵的曆史,其實就是一部中國獨有的傳說史,而它所在的北邙山的所有墓塚的曆史則是一部中國文明史。原陵有著其他陵墓沒有的奇怪之處,從風水學上來看,它完全不是一片吉壤。但也正因此,它成了皇陵的一道奇特風景,引得後人觀望與驚歎。

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

中國有句古話叫“生在蘇杭,死葬北邙”,意思就是說北邙是一個風水寶地,倘若死後能長眠於此,那麼子孫萬代都將因此而受益。特別是它對麵就是黃河,更是符合了風水學說的思想:“背山麵河,以開闊通變之地形,象征其襟懷博達,駕馭萬物之誌。”也正因如此,但凡在中原建都的皇帝都想在死後入住北邙,以福蔭後人,江山永固。邙山上下,戰國、秦、漢、曹魏、西晉、北魏、東魏、唐、後梁、南唐、宋、元、明等各朝各代君王和顯赫人物都在此長眠。把他們的名字排列起來,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中國古代史:殷王、東周諸王、東漢諸帝、蜀漢後主、曹魏諸帝、西晉諸帝、陳後主、唐明宗、南唐李後主、蘇秦、呂不韋、夏侯嬰、陳平、賈誼、班超、何進、關羽、石崇、羊祜、裴楷、狄仁傑、杜甫、石守信……

其中,在北邙的東漢帝陵一共有五座:光武帝的原陵、安帝的恭陵、順帝的定陵、衝帝的懷陵,以及靈帝的文陵。然而,在這五座陵墓之中卻有一座特立獨行,選址蹊蹺。其他四陵皆在邙山之陽,唯有一座坐落在邙山之陰的黃河灘上。即使是普通百姓,也認為房後有山、房前有河是大吉之地。但這座詭異的陵墓恰恰相反,好比是房門開在山前,房後是河——南倚邙山,北臨黃河。而這座陵墓的主人就是東漢光武帝劉秀。

光武帝劉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今湖北省棗陽西南)人,漢高祖劉邦九世孫,南頓(今項城)令劉欽之子。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即皇帝位,改元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崩,葬原陵,壽63歲,在位33年。光武帝是中國曆史上文治武功卓著的一代中興英主,他親執權柄,以柔道治國。

然而,這樣一位中興英主的原陵方向卻麵南背北,著實有些奇怪。原陵的南麵是山,北麵是河,也就是所謂的“枕河蹬山”、“漢皇仰臥”。這些講法在風水學來說是極不提倡的。風水之說在中國由來久矣,而自古帝王的陵墓更是極為講求訴諸風水,從選址到朝向、建製,一一不得馬虎。可是這位東漢的開國之君為什麼會選擇一個有悖於風水之說的建陵之地呢?

關於這個問題,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有趣的傳說:

劉秀有個王兒從不聽話,命他向東他偏往西,叫他打狗他卻攆雞。劉秀生前早就看好了北邙山是塊風水寶地。於是在臨死前,“知子莫如父”的劉秀這次得來個正話反說:故意命他把自己葬於黃河之中,這樣他兒子才可把他的陵寢置於邙山之巔。於是,劉秀傳旨王兒來病榻前,囑曰:“父命中缺水,歸天後汝要把父葬於黃河之中,如此才免幹渴之苦。”誰知王兒卻一反常態,哭著發誓道:“不孝兒從未聆聽過父王之訓,如今痛改前非,葬事定遵父囑。”劉秀一聽,叫苦不迭,無奈君無戲言,於是長歎一聲便駕崩了。後來,王兒公布遺詔,並征集天下能工巧匠,打造龍舟靈樞。入殮後,便把靈樞拋入滾滾黃河之中。說來也怪,此時河水突然咆哮著向北滾去。靈柩落處瞬間成為一片平地,並有個陵丘拔地而起。據說,原陵雖然置於黃河灘上,但曆來黃河泛濫卻從未侵害過。當然,黃河水不侵,隻是因為這裏的河床南高北低,河水隻能倒向北岸,水流越急,向北衝得越厲害。

當然,這隻是傳說而已,是人們因為無法解釋原陵的反常現象而編織出的一廂情願的解說,並無惡意,相反為原陵增添了一絲神秘的、饒有趣味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