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有悖風水之說的王陵——漢光武帝原陵(2 / 3)

事實上,從公元50年開始,劉秀就在北邙山與黃河之間修建自己的陵墓。但劉秀是否和其他帝王一樣為自己修建陵墓勞民傷財,曆史並無確切的記載。他隻是對負責修建陵園的竇融說過這樣一段話,他的陵園要“所製地不過二三頃,無為山陵,陂池才令流水而已”。意思是說,現在建陵占地不要越過二三頃,不要起山陵,隻要能讓雨水排出就行了。這完全符合了原陵的規模和位置。臨終前,劉秀又再次下旨強調:我在世時無益於天下平民百姓,喪葬時應像文帝那樣陪葬以瓦器,不要用金、銀、銅、錫等貴重物品,要因山為陵,不起墳堆,各地刺史及其他官吏要忠於職守,不要來京奔喪,也不要遞送吊唁奏章。所以,他的陵園在營造之初,並無任何奢華的建築,園中的柏樹還是在隋唐時期栽植的。這完全符合原陵的規模和位置。但是從漢朝初年開始,皇陵建製已經有了一定的製度所遵循,即使劉秀不想在自己的墳墓上奢侈浪費,但終究逃不出傳統和後代的孝順。後來,原陵被董卓挖掘,曹丕對此事評價說,原陵被挖,罪在漢明帝。這句話背後的意思是,四年後劉秀死掉,漢明帝將原陵建造得奢華無比,所以才招來了董卓的盜掘。

匪夷所思的原陵傳說

然而,原陵的奇特之處遠不止陵墓的獨特建構這麼簡單。

光武帝陵南依邙山,北臨黃河,近山傍水,蓊蔚峭拔,陵區呈長方形,由祠廟、方丈院、陵園三部分組成。墓塚位於陵園正中,呈圓形土丘,塚高20米,周長487米,園內現存古柏1 500株。整個陵園鬱鬱蒼蒼,肅穆莊嚴。陵園側有光武帝祠一座,其左前方有宋代開寶六年(公元973年)新修後漢光武帝廟碑一塊,碑文內容是歌頌光武帝由南陽起事,決昆陽之戰、破邯鄲之壘、定都洛陽等功業。在祠殿前左右兩側,還豎有元、明、清、民國時期的石碑四通,分別記錄了重修祠廟和原陵沿革的史料,十分珍貴。陵前有一塊穹碑,碑身鐫刻“東漢中興世祖光武皇帝之陵”。其中,“中興世祖”四字尤為明亮。傳說,過去老百姓多到這裏撫碑擇吉問凶:人離碑十步,雙手平伸,閉目走去,能摸到這四個字就是吉兆。殿前甬道兩側,原有巨柏28株,巍然挺立,排列整齊,各有名諱,象征輔佐劉秀打天下、定社稷的雲台二十八將,俗稱二十八宿柏。

關於這些鬆柏還有一個傳說:據說,當初漢明帝把載有劉秀的屍體的棺材投放進黃河時,黃河突然改道,顯出一座土丘,土丘周圍忽然就生長起了密密麻麻的柏樹。至於柏樹有多少,沒有人數過。後來,有位大將軍路過此地,一心要知道柏樹的數目。他就命令士兵用紙條貼樹編碼。當很快要貼完時,突然狂風大作,正在數柏樹的士兵被刮得找不到北,同時失去了算術能力。等他們清醒後,樹上的紙條已無影無蹤。他們終究還是隻記得有二十八棵特別粗大的柏樹,就是象征那些稱得上是開國功臣的“雲台二十八將”。

柏樹之奇還不僅僅於此。諸多柏樹中有兩種分別叫“鳥鳴柏”和“苦戀柏”,為柏中一絕。若在“鳥鳴柏”下拍手,林梢就會發出鳥叫聲。而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則是“苦戀柏”。“苦戀柏”本是自然形成的奇觀,一株古柏的樹幹中長出了一棵苦楝樹。於是,又有了傳說:劉秀和他的皇後陰麗華苦苦相戀,最終長相廝守。陰麗華是南陽新野人,是當地有名的美人兒,年輕的劉秀對她一見鍾情。當時還是一介布衣的劉秀有兩大人生目標:“仕宦當做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後來,劉秀果然贏得美人芳心,但由於戰爭,兩人天各一方,苦苦思念。劉秀當了皇帝、定都洛陽後,派人把陰麗華接來,長相廝守,共度終生,死後合葬在這裏。於是,“苦戀柏”又成“千年等一回”的“千古絕戀”。

原陵的另一奇被稱為孟津的“八景”之一,即“漢陵曉煙”。據誌書記載,每年在清明節前後,當天朗氣清、霞蔚風息、晨曦初見之時,陵園內陡起紫氣彌漫,狀若輕煙,飄若浮雲,自西向東,姍姍移動,逐漸使整個陵園被縹緲的雲煙所籠罩。雲煙之中,翠柏紅牆,古碑墓塚,野花芳草,若隱若現,恍若置身於仙境之中。當地千百年來流傳著這樣的趣談:哪年有此景觀,便預兆農作物豐收。現在人們每到陽春三月、清明節將臨之時,仍企盼紫煙,祈禱祥瑞。一位古代目睹此景的遊者,曾題《漢陵曉煙》,詩雲:“昆陽雷雨戰猶酣,赤符魂歸鎖玉函,今日陵園回首處,看他煙樹綠毿毿。”青山埋帝骨,大河係英魂。“漢陵曉煙”更增添了人們對光武帝的懷念與仰慕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