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東方金字塔——漢武帝茂陵
修建了53年的陵墓
《漢書·武帝紀》記載,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初置茂陵邑”。茂陵的營建共曆時53年,直到漢武帝去世的前一年才修建完成。據史書記載,漢武帝把全國每年賦稅收入的三分之一都花費在陵墓的修建上,陪葬的東西隨時向裏添加,到最後,地宮都沒有地方來存放那些陪葬的金銀財寶了。從漢武帝投入的這些財力、物力來看,茂陵的規模是其他帝陵所不能比擬的,它裏麵陪葬的隨葬品也是其他帝陵難以達到的。由於茂陵的陵體高大宏偉,形為方錐,因此素有“東方金字塔”之稱。
在西漢11座帝陵中,劉徹的墓規模最大,位於整個西漢帝陵區的最西邊。封土塚高達46.5米,遠遠高於西漢其他的帝陵。陵園為方形,由內外兩城組成,占地178 020平方米,邊長430米,基本為一個正方形。城牆四周都建有門闕,內城東、西、北三個門闕遺跡,至今仍然清晰可見。
按照西漢其他帝陵的規模,一般是底部邊長170米、頂部邊長50米、封土高30米左右。而茂陵沒有遵循這一規則,茂陵的封土堆底部東西231米,南北234米,封頂平處東西39.5米,南北35.5米,高達46.5米,為西漢帝陵之最。
漢武帝劉徹為什麼會突破祖宗的傳統,把自己的陵墓修建成如此的規模?難道他不怕有朝一日,到另一世界尋找他老祖宗的時候,被他們訓斥嗎?
劉徹生來就是一個不墨守成規的人,他能拋開文景帝流傳下來的“無為而治”,實行中央集權政策,自然也就不會擔心因為自己的陵墓而挨訓的事情了。這個好大喜功的皇帝,要的就是標新立異,與眾不同。因此,在茂陵的建設上,他可謂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財力,把每年國家的三分之一賦稅用於修建帝陵上,這著實是個大手筆。他的陵寢究竟有怎樣令人矚目的特色,要花費如此多的銀兩呢?
在茂陵的陵塚周圍,修建了富麗堂皇的寢殿、便殿等,以及宮女、守陵人居住的房屋。為了保證陵園不被破壞,每年都需要有5 000人在此管理陵園,負責澆樹、灑掃等日常的差事。這樣的工程規模,可見非同一般,光是負責看護陵園的工作人員就可以組成一個規模很大的村落了。《漢舊儀》曰:“武帝治茂陵,昭帝平陵,邑皆取二千石將相守陵,故三陵多貴,皆三萬戶至五萬戶。”由此可見,能給武帝守陵的也並不是一般的人物,他們不是皇親國戚,就是雄霸一方的財主。
1975年,陝西省考古工作者在這裏采集到大量當年營建寢殿的建築材料。通過這些建築材料的出土,可以證明當年漢武帝寢殿的建築是極為壯觀的。隻可惜,當年那些威武雄壯的建築經過歲月的洗禮,已經沒有了它本來的麵目。
除了建築規模的宏大,漢武帝還在自己陵墓的地宮裏陪葬難以計數的寶藏。由於漢武帝劉徹在位時間很長,國力又非常雄厚,所以每年漢武帝都派人不斷往地宮增添新的陪葬品,以致到了武帝駕崩前,墓內各種奇珍異寶等隨葬器物已無法容納。曆年來,考古工作人員先後在茂陵陵園內發現並出土重要文物數百件。其中,鎏金銅馬、青玉鋪首、銅犀尊、鎏金銀竹節熏爐等舉世罕見,價值連城。在被盜墓者多次光顧之後,依然存有如此貴重的寶物,由此可見,茂陵裏麵當時確實陪葬了大量的寶藏,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東方金字塔”。
封土堆下的地宮是陵園的主要建築。地宮有墓室,墓室裏麵放置著漢武帝的棺槨,在棺材周圍有一層木炭和白膏泥以防潮濕。據《漢舊儀》記載:“天子即位明年,將作大臣營陵地,用地七頃,方中用地一頃,深十三丈,堂壇高三丈,明中(指墓室)高一丈七尺,四周每邊長二丈,墓室內置梓棺,柏黃腸題湊,以次百官藏畢。”也就是說,整個地宮占地一頃,深十三丈,墓室高一丈七,每邊長二丈,墓室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設有一條能通過6匹馬駕之車的墓道。
同時,在修建茂陵的時候,各個墓道門裏都埋設暗箭、伏弩等機關用以將來防盜。
據《西京雜記》記載:“漢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鎧甲,連以金縷。”就是說漢武帝死後,在梓棺內口含蟬玉,身著金縷玉匣。匣上皆鏤為蛟龍鸞鳳龜麟之像,謂為蛟龍玉匣。漢武帝的地宮裏,除去他生前所往裏放的珍寶外,《漢書·貢禹傳》還記載:“武帝棄天下,霍光專事,妄多藏金錢財物,鳥獸魚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盡瘞藏之。”可見,當年茂陵埋藏珍寶之多,十分驚人。傳說,武帝非常喜歡康渠國王贈送的玉箱、玉杖,就要求和他生前曾經閱讀的雜經30餘卷裝在一個金箱子裏,也一並埋入地宮裏了。
漢武帝的梓宮,是五棺二槨,放在墓穴後部槨室正中的棺床上。其五棺所用木料,是楸、檫和楠木。這三種木料質地都非常堅細,而且特別耐潮濕,防腐朽性也很強。武帝的隨葬品中,比較珍貴的是所謂“金縷玉匣”、“蛟龍玉匣”、“金縷玉衣”,其實這是一物三名,說的都是穿在漢武帝身上的玉衣。
據說,漢武帝身體高大肥胖,玉衣形體很大。所以,玉衣全長1.88米,大小玉片共約2498片組成,共用金絲重約1 100克(1.1公斤)。玉衣分為頭部、上衣、褲筒、手套及鞋五大部分,是由臉蓋、頭罩、上衣前後片、左右袖筒、左右褲筒、左右手套、左右鞋等共計12部件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