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信宮燈可以稱得上是整個陵山漢墓出土的最眩目的寶物之一,它不僅美麗絕倫,而且製作十分精巧。宮女手上的燈盤可以轉動,燈罩自由開合,能隨意調整燈光照射的方向和亮度。宮女的右臂和身軀是空的,當燭火燃燒時,煙灰通過右臂進入體內,不會汙染空氣。2000多年前的古代中國人就知道保護自己生活的環境了,這不得不讓人驚歎。
在美女如雲的後宮,竇綰也許難得與丈夫有什麼歡愉,但王後也有自己的一番樂趣。在她的墓葬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套“宮中行樂錢”和一枚銅骰子。這說明,她生前喜歡玩一種賭酒的遊戲,也就是“行酒令”。這枚直徑為兩厘米的銅骰子,竟有18個麵,每個麵上不僅用金銀絲錯出漢字,縫隙間還錯出美麗的花紋,並鑲綴著紅瑪瑙和綠鬆石。這也許是世界上最昂貴的遊戲用具。人們無法想象,當時的能工巧匠竟在這麼小的麵積上錯出如此複雜精美的紋飾。
錯金銀鳥篆文銅壺也很特別,這個銅壺主要用於裝酒。它用金銀絲錯出的紋飾,其實就是中國古代一種叫“鳥篆”的美術字。這種字體既是壺上的裝飾花紋,又是一篇奇妙的文章。大意是:“心情美好,聚會飲食,美味可口,充潤肌膚和血液,可以延年益壽。”如此豐富的想象和奇特的構思,讓今人感歎不已。
在竇綰的墓葬中還出土了很多玉器,有佩戴在衣服上的玉飾,也有插在頭上的。其中,一隻心形玉佩透雕的是鳥獸相搏紋,在劉勝墓中也有相類似的一隻。玉佩兩側透雕著流雲紋。兩隻玉佩放在一起,可以看出是一雙,代表夫妻心心相印。還有一件潔白晶瑩的玉人雕像,引起了考古人員的注意。這個玉人形象地再現了2000多年前古人的模樣:他雙手扶幾,一派儒雅風範,像在吟詩作對,又像在凝神思索。
令考古人員感到意外的是,在竇綰墓裏又出土了一件玉衣。從外形上看,這件玉衣與劉勝墓中的玉衣有明顯的不同。社科院修複專家白金榮說明道:“劉勝那一件完全是用金絲連起來的,而竇綰的這一件,則是用比較大的玉片(沒有打孔),用絲帶把上頭打十字黏起來,下麵用麻布托起來。”
在同一次考古挖掘中接連發現兩件保存完好的玉衣,這在中國考古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大家的興奮難以言表。但接下來的事情,又讓考古人員陷入了重重迷惑之中。
在竇綰玉衣的上下左右又發現了218塊大玉璧。這是什麼呢?專家們經過反複研究,認為這些玉璧是鑲嵌在已經腐爛的棺材上的,大概也是用來保護屍身不腐的。
考古人員測算了一下,劉勝的玉衣共用了2 498片岫玉,約1 100克金絲;竇綰的玉衣用了2 160片岫玉,約700克金絲。岫玉產於河北,光澤明麗,質地堅硬。但製作玉衣的過程非常複雜,先要按照人體不同的部位設計出不同大小和形狀的玉片,然後再對這些明麗堅硬的石頭進行篩選、打磨、鑽孔、拋光等10多道工序的處理,最後再用金線把玉片連接起來,做成一件完整的玉衣。
白榮金舉例道:“比如這一隻手,手指頭之間的縫隙,手背、手上骨頭的結構,一一都是要表現出來的。所以說,它並不是剪裁得平平整整的,它有多種角度,各個不同的角度都有。不是一種簡單的技術。”
據推算,製作這樣一件玉衣,要花費一個玉工10餘年的工夫,以及相當於當時100戶中等人家的全部財產。
劉勝夫婦的墓葬中,不僅每人一件金縷玉衣,還有數量眾多的玉器和各種陪葬,說明這位中山王是個貴甲天下的大富豪。
劉勝和竇綰生活的時代正是漢王朝鼎盛時期,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把王朝的版圖一再擴大,甚至超過了當時的古羅馬帝國。漢朝國力強大,不僅文明發達,而且擁有很多當時世界領先的技術。
在劉勝和竇綰的墓葬中,出土了600多件鐵器。通過現代科學方法檢驗,這些鐵器的鑄造水平遠遠超出人們的預想。工匠們用原始的冶煉捶打方法,不僅打造出工藝水平極高的鑄鐵件,而且千錘百煉出了令人驚歎的“百煉鋼”。這也許是世界上最早的鋼製品。
熊足銅鼎就深刻地展示了當時的科技發展。熊足銅鼎的奇妙之處不隻在於它的造型,而在於它的功能。它的蓋上趴著4個小獸,這4個小獸實際上就是旋鈕的一部分。由於鼎蓋封閉十分嚴密,使得內部壓力變大,有人稱它是“古代高壓鍋”。
墓中出土的琉璃器,盡管不像現代的玻璃那樣堅硬,但這種製作工藝誕生在2000多年前,也充分說明了當時人文科技的發展程度。
最早的建築平麵圖
王朝強盛帶來的財富,讓中山王劉勝和王後竇綰追求生命不朽,他們費盡心機地要保護自己在死後的遺體永存。然而,考古人員發現,就像劉勝的玉衣是扁的一樣,竇綰的玉衣中也空空蕩蕩的。兩位墓主人的遺體究竟去了哪裏呢?
為了盡快找到答案,考古人員開始把串連玉衣的金線拆開,看看玉衣裏麵究竟有什麼。
結果,盧兆蔭他們在玉衣中發現了中山靖王的牙齒,牙齒還保留著一部分,牙的琺琅質的殼還在。“還有一些脊椎骨、肋骨、腿骨及一些骨渣,基本上能看得出來,但已經無法提取了,是棗紅色的,跟棗泥已經差不多了。”盧兆蔭說。
昂貴的玉衣、華美的玉器都沒有使王爺和王後的屍骨永存。在死亡麵前,生命不朽不過是一個精神上的追求。
曆時兩個多月的發掘工作終於結束了,考古人員發現,中山靖王劉勝和王後竇綰在兩座墓葬中共為後人留下了1萬多件文物。雖然墓主人的遺體腐爛了,但這1萬多件文物卻曆經2000多年漫長的時光,從西漢一直保存到今天。當人們小心翼翼地走近2000多年前的這段曆史時,幾乎所有人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它們為什麼沒有被歲月銷蝕?
答案也許就在這座陵山中。自古以來,帝王死後一般都會選擇一塊風水好的地方挖掘深深的墓穴,上麵封土夯築,壘起高高的墳塋,並築有雄偉的寢宮。但劉勝卻與眾不同,他開山鑿崖,把墓葬修在了山洞裏。
和土坑墓相比,崖墓不僅隱蔽性好,而且溫度和濕度也非常適宜保存物品。為了防止從石灰岩的縫隙滲漏雨水,智慧的工匠們在劉勝夫婦的崖墓中還修造了很好的防潮和排水係統。
中國建築防水材料工業協會專家孫慶祥在崖墓周圍看到了一些溝渠,溝渠中間,就有一個滲水的井。其構造十分合理而科學。另外,環繞後室的回廊也是一道排水設施,它與中室的排水道相通。壁上滲漏的水順著回廊地溝流進中室,再從排水道流進滲水井裏,使得整個墓室可以保持不被水淹。
在岩石中建造如此龐大的墓洞,就是用現代化的施工方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2000多年前的工匠們,是怎樣造出這樣恢弘的山洞宮殿的?
有學者推測,工匠們首先修築了一條上山的路,用來運送工具和材料,然後在主峰上開鑿崖麵,再從崖麵慢慢向裏開鑿山洞。不過也有學者根據陵山由石灰岩構造的特點,提出了另一種設想,說它是燒製而成的。“它是燒的。當時,工匠們架火燒這些石頭,燒到一定程度後,再拿水去潑它。因為是急冷急熱,碎片就啪啦啪啦掉下來了。”孫慶祥說道。
不管是用哪種方法修造而成,滿城陵山漢墓稱得上是偉大的奇跡。正由於它是建在山洞裏,才躲避了盜墓賊的侵擾,讓後人有幸目睹2000年前的奇珍異寶;也正由於它是一座藏在山洞裏的宮殿,才為中國人留下了那段久遠的年代和久遠的輝煌。
一塊上麵刻著神秘線條的石頭,使我們與一個2000多年前消失的神秘王國不期而遇。根據這塊石頭提供的曆史信息,我們清晰地看到了戰國時代一個由古老的鮮虞人創立的中山國。而在此之前,關於這個由“蠻族”所創立的“千乘之國”,曆史上並無過多記載。中山國在中國的曆朝曆代中一直麵貌模糊,這塊石頭的出現則使這個國家從傳說中瞬間走進了現實生活。
在中山國王陵,考古學家挖掘出了山字形青銅器,這是中山國的國徽。令人震驚的是,王陵出土的一塊銅板上還保留著一幅由金銀線鑲成的圖案以及文字注釋。經考證,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由中國保存下來的最早的建築平麵圖,也是目前唯一發現的中國古代王陵的設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