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陵山洞裏的王宮——中山王墓(1 / 3)

第十六章 陵山洞裏的王宮——中山王墓

滿城是中國河北省中部的一個縣城,它坐落在一片平坦的原野上,顯得十分周正。距滿城西北麵1.5公裏的地方,矗立著一座海拔236米的山丘,山丘有一個奇怪的名字——陵山。在陵山的附近,還有兩個名叫守陵的村莊。村裏的老人們都說他們的祖先是守陵人,可是究竟為誰守陵、陵在哪裏,誰也說不清楚。滿城縣文物管理所原所長王文魁在接受采訪時說,村民對這座山的了解大多隻局限於知道它的名字就叫做陵山。守陵村村民崔耀文也隻知道他們應該是在守陵,餘者一概不曉。村民王雙印說,村裏就是200歲的人也鬧不清楚蹲在這兒守的是誰。

傳說中的王子墓

陵山有三座山峰,遠遠看去,左右兩座山峰就像椅子的扶手,而主峰則像椅子的靠背,整個形狀就像一把太師椅。據說,從前山腳下還流淌著一條清澈的河流。這種靠山麵水的環境一向被認為是安葬死者的風水寶地。古代中國人認為,人死後的墓穴會影響到後代的命運,所以很多人都重視將墓穴的位置挑選在山清水秀、陽光明媚的地方,以便保佑家族永遠興旺。

在守陵村當地,一直傳說陵山上葬著一位王子。但也隻是傳說,並無實證。許多年來,並沒有人認真追究過這個問題。直到1968年5月當地駐軍的那次爆破,才解開了一個千古之謎。

當年,施工人員無意間在陵山的主峰發現了一個山洞,並隨後發現在這個巨大無比的山洞中藏著難以計數的古物。施工隊立刻把這個發現報告了上級,消息很快傳到中央政府,施工被即刻停止,一支考古隊隨即火速趕往滿城。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盧兆蔭是當年陵山考古工作隊的成員。據他回憶,考古隊當時是直接利用施工爆破發現的那個洞口進行考古發掘工作的。“剛進去的時候,裏麵漆黑一團,什麼也看不見,雖然有100瓦的燈泡圍了一圈,但還是看不清楚。後來,工程兵部隊把高壓線從山下拉了上來,在2 000度的碘鎢燈底下,考古隊才得以進行清理。”他說。

有了足夠的照明,盧兆蔭他們發現,山洞的岩壁上沒有生長一根雜草。顯然,這個山洞並非自然形成,而是由人工修建而成的。專家判斷,這裏應該是一處古代的墓葬。

借助燈光,考古隊從洞口進入到墓室中。隊員們發現,墓室中到處都是車馬器的遺跡。從馬的屍骨和遺存的車輛金屬飾件推測,墓室中一共有16匹陪葬馬和4輛車,其中一輛是豪華的安車。在古代中國,隻有皇帝、諸侯王和退休的重臣才能享用安車。墓室中出現安車,足以說明墓主人是一位地位顯赫的人物。但他是誰呢?是豪邁的武將還是威嚴的諸侯王,或是傳說中的王子?

在這間足有16.5米長的墓室北端,有一條東西向的通道。考古人員認為,這是整個墓葬的甬道。甬道中間還有兩輛馬車,從擺放的位置看,兩車一前一後正對著墓道口,似乎隨時準備載著主人出發。

穿過甬道,考古隊員來到對麵的一間墓室。這裏好像是一個大倉庫,地上擺放著數百件器物,顯得比南麵的那間墓室還要擁擠。盧兆蔭介紹說,裏麵的陶器種類非常繁多,其中有炊器,有飲器,還有儲藏魚肉的壺、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十幾個酒缸。這十幾個大酒缸上頭都有朱書的文字,即用朱砂寫就的文字,說明裏麵的酒有黍酒、米酒、稻酒、上尊酒。根據這些酒缸能盛下幾千公斤的酒來看,墓主人生前應該是個好酒成性的人。

從北邊墓室出來後,考古人員順著甬道一路向西,進入了一個大廳。大廳東西長15米,南北12米,近7米高的穹隆,讓人感覺置身於天空之下。在平坦規整的地麵上,分三個區擺放著數百件用途不同的器具。

北區以陶器為主,有盛放食物的用具和一些女俑;南區陳設著青銅酒具和杯盤之類的漆器,還有大量的弩機和銅鐵箭鏃;中區最為富麗堂皇,在一組象征侍從奴仆的石俑前,是一列造型各異的銅燈,銅燈前陳設著各式各樣的青銅酒具、炊具和食器。

從大量的朽木和瓦礫判斷,大廳原來建有瓦頂木結構。在朽木中間,考古人員還發現了數量眾多的銅質構件,它們式樣不同,但都可以轉動,每個構件上還雕刻著數字。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白金榮當時負責文物修複工作,他對這些精巧的銅構件進行了認真的研究,確定它們是古代帷帳的構件。

“經過反複研究,我最後確定了,墓裏頭不但是一個四麵坡的房子,裏麵還有一些梁架的結構,橫撐著,還有兩個吊頂的,上頭正底下,垂下兩個構件,呈十字形,從裏頭吊起來就跟現在的天花板一樣。這套東西是非常精美的。”白金榮說。

根據這些銅構件上的數字,白榮金拚接出了一大一小兩頂帷帳的支架,並複原出了古代的帷帳。但如此華貴精美的帷帳,絕不是一般人可以享用的。那麼,它的主人究竟是什麼人呢?

一件令世界震驚的寶物

在清理地麵器物時,考古人員發現了大量古錢幣,從錢幣的形製上觀察,屬公元前2世紀前後西漢王朝的“五銖錢”。而在一些銅器上,考古人員還發現了刻有“中山府”、“中山內府”、“中山宦者”字樣的銘文。

據史書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河北保定、滿城一帶就有一個叫中山的古王國,它在爭霸中被強大的敵人滅亡,但中山這個名字卻一直保留下來。到了西漢年間,古中山國一帶被皇帝分封給諸侯王,封國仍取名為中山。

從錢幣和銅器上的銘文來看,墓主人應該是西漢中山國的一位諸侯王。但史籍記載,西漢中山國的諸侯王共有10位。而陵山墓主人是其中的哪一位呢?

在一些器物的銘文中,考古人員發現有紀年的標注,如三十二年、三十四年、三十六年,最多的達到三十九年,這也就是說,墓主人的在位時間至少在39年。

根據《史記》、《漢書》的記載,中山國的諸侯王在位超過30年的,隻有第一代中山靖王劉勝。劉勝是西漢第四位皇帝漢景帝的兒子,一位顯赫的諸侯王。《史記》、《漢書》裏麵記載他的在位時間是42年。那麼,難道陵山中埋葬的真是靖王劉勝嗎?

考古專家們雖然掌握了很多線索,但仍不能確定,因為畢竟還沒有找到墓主人的棺槨。

根據中國古代帝王陵墓的形製,考古專家判斷,在中廳的正西麵,應該還有一個放棺槨的後室。但是,考古隊穿過中廳向西後卻沒有看到後室,眼前出現的是一麵石壁。

那個神秘的後室究竟隱藏在什麼地方呢?考古隊員開始在石壁上仔細摸索著尋找。突然,有人發現了一扇偽裝得與黛青色的石壁一模一樣的門。

打開石門,裏麵果然是一個墓室。墓室為石板建築,上麵塗滿紅漆,顯得十分豪華。墓室分主、側兩間,側室象征浴室,隻有4平方米大小,裏麵放著洗浴用的大銅壺;主室象征臥室,中間放著矮小的案、燈具、熏爐,以及其他一些生活用品。南側擺放著各種儀仗、兵器和鎧甲,似在護衛墓主人。北側放置的就是墓主人的棺槨。

棺槨放在一個棺床上,棺床為漢白玉質地。經過了2000多年,棺槨已經完全塌陷,上麵掩蓋著很厚的漆皮以及木頭腐朽的痕跡。

隊員們細心地撥開腐爛的堆積物,希望能找到墓主人的遺骸。但他們意外地發現了一件令世界震驚的寶物——金縷玉衣。

玉衣究竟是什麼形狀?2000多年來無人知曉。在《史記》、《漢書》裏麵,包括後人的著作中,都不知道這個玉衣的真正形狀。考古人員清理以後發現,金縷玉衣原來是與人的形狀完全一樣的,有頭部,有上衣,有褲,還有兩隻手,有手套、鞋,並且穿有靴子,整個玉衣與人體外形完全吻合。

古代中國人相信,冰涼潤澤的玉石能防止屍體腐爛,於是常把玉塞進或蓋在死者的身上,到了漢代更發展到用玉片做成玉衣,裝殮死者。但玉衣並不是誰都可以在死後穿用的,在漢代隻有皇帝和顯要貴族才有資格享用玉衣,並且有嚴格的規定,即皇帝的玉衣用金縷串連,叫金縷玉衣;諸侯王、貴人、公主的玉衣用銀縷串連;再次一等的貴族則用銅縷。由於玉衣隨葬製度到漢朝末年被廢除,所以除了古文獻上的記載外,後人從沒有見過真正的玉衣。

陵山墓葬中出現的這套完整的金縷玉衣,是中國考古乃至世界考古史上的首次發現,令現場的人員都激動萬分。但他們同時也產生了一個疑慮:如果說這座墓葬的主人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話,而他隻是諸侯王,為什麼會穿隻有皇帝才有資格穿的金縷玉衣呢?

考古人員無法確定答案,於是他們邀請了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先生來到陵山挖掘現場。郭老在仔細研究了出土器物上的銘文和棺槨裏的金縷玉衣後解釋道,分等級使用玉衣的製度是在西漢中晚期才嚴格執行的,而劉勝所處的西漢中前期並不嚴格,結合陪葬品上大量清晰的銘文,墓主人為劉勝應確定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