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金玉包裹的永生神話——馬王堆漢墓
長沙是一座古老的城市。相傳在戰國時期,這裏就已是楚國的重要邑城,當時叫做青陽。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設長沙郡。漢高祖稱帝後封吳芮為長沙王,此後漢代貴族世居於此。在長沙有著許多關於古墓和寶藏的傳說。而1971年的一次偶然機會,一場驚心動魄的“火災”卻真的為我們帶來了幾千年前的神秘漢墓和數之不盡的奇珍異寶……
藏在荒野中的古墓
在長沙市東郊一片無人問津的荒野之中,有一座土丘。在這個土丘中部有兩座直徑16米、高16米的土塚。土塚大小相仿,中間相連,形似馬鞍。曆來,人們沿襲著一個說法,說這裏是五代時楚王馬殷及其家屬的墓地,因此把它稱為馬王堆。不過,也有人說,這是西漢長沙王劉發埋葬程、唐兩個愛姬的“雙女塚”。然而,一次偶然的機會,真相得以重見天日……
1971年年底,馬王堆療養院在此地施工。工人發現地下全是紅白點的花斑土,而且越往深處挖,土質越堅硬。隨後,在花斑的紅土層中,還挖出了一大塊油光閃亮的白膏泥。這種白膏泥,用手一捏,又細又軟,如同麵團,而且越挖越寬。這白膏泥到底有多寬多深?幾個好奇的小夥子急於弄個水落石出,他們嫌鎬頭鐵鍬挖得慢,就找來了鋼釺,一個勁地往下鑽。這一下可鑽出了一點名堂:從鑽洞裏冒出了一股難聞的怪氣味。大家都跑過來湊熱鬧,看個稀奇。就在這時,不知是誰煙癮上來,剛劃著了火柴,隻聽得“嘭”的一聲,氣孔著了火,噴吐出藍色的火苗。這可嚇壞了在場的人們,大家有的忙著救火,有的嚇得往外跑,還是年紀大的有見識,他們說,這裏麵一定有寶貝,最好請考古工作者來考究考究。
這一考究不要緊,果然考究出了大名堂。經過專家鑒定,此處極有可能是一座漢代古墓。鑽洞中噴出的火焰是由於墓中大量有機物分解後產生的沼氣而引發的。新中國成立前,這種火坑墓在長沙就發現過數處,在古書中也多有記載,如王充著的《論衡·死偽篇》中就提到:“改葬定陶共王丁後,火從藏中出,燒殺吏士數百人。”
隨後,有關部門迅速組織了科學的考古發掘。在發掘的過程中,考古人員居然在填土中發現了綠色的樹葉和竹枝,這都是說明墓葬白膏泥密封良好,沒有空氣進入的力證。工作人員們激動不已,或許墓葬能夠呈現出驚人的保存程度,說不定墓主人的屍體還尚未腐爛。人們按捺住激動的心情,懷著無限的期許,繼續進行發掘。
隨著發掘的繼續,一個碩大的方形墓穴漸漸顯露出來。從墓口往下,墓穴的四周是一層又一層的土質台階,每層台階的高度和寬度都是1米左右。每下一層台階,墓口四周就各收縮1米。整個墓穴呈漏鬥狀自上而下不斷延伸。
很快,墓坑的夯土清理完畢,棺槨外層的白膏泥開始大麵積地顯露出來了。本想這白膏泥最厚不會超過半米,因為長沙附近發掘的幾百座墓葬中,白膏泥最厚也不過是幾厘米。然而令人吃驚的是,這個墓穴的白膏泥竟厚達1.3米。更令人難以想象的是,在白膏泥的下部又露出了一片烏黑的木炭。木炭也像白膏泥一樣,密不透風地包裹著一個尚不明真相但可能是棺槨的龐然大物,其厚度為40—50厘米。
當幾千公斤的白泥膏和木炭被取出後,發掘人員又發現了覆蓋在墓室中那個龐然大物上的竹席。一張張竹席剛一出土,都呈嫩黃色,光亮如新,如同剛從編織廠運來的一樣,令人驚歎不已。但正當考古人員緊張忙碌地照相、繪圖、記錄時,由於接觸到空氣、迅速氧化的原因,未等將圖繪完,嫩黃光亮的竹席已全部變成黑色的朽物。
就這樣,直到最後一層竹席被輕輕掀開的時候,一副龐大的棺槨終於呈現在眼前……
三 重 棺 木
停放棺槨的整個墓坑是一個帶斜坡墓道的長方形土坑豎穴。斜坑墓道在墓坑北邊正中間,上寬3.1米,下寬2米。墓坑口南北長19.5米,東西寬16.8米,墓口到墓底深16米。從墓口向下有四層台階,每層台階向內收縮1米左右。台階以下,是一個上大下小的鬥形坑壁,一直到墓底。
墓葬的槨室構築在墓坑底部,其葬具之龐大、結構之複雜令人瞠目。整個葬具托在三根墊木上麵。外槨的蓋板和底板都是雙層。從墊木底到外槨蓋頂麵的高度是2.8米,幾乎有一層樓房那麼高。蓋板上麵平鋪著26幅竹席。上層外槨蓋由外框和蓋板組成。外框是用四根方木四角搭榫接合而成的,長6.73米,寬4.9米,厚0.4米。蓋板是用五塊木板橫鋪成的,嵌在方框內。
仔細觀察,整個棺槨光亮如新,刻畫有各種紋飾和圖畫。棺木的四邊,是四個巨大的邊箱,邊箱裏塞滿了數以千計的奇珍異寶。這些寶物在陽光照耀下燦爛生輝,耀眼奪目。墓室槨內的頭箱實屬罕見,而內中擺設就更是奇特,箱內兩側擺著古代貴族常用的色彩鮮豔的漆屏風、漆幾、繡花枕頭和兩個在漢代稱為漆奩的化妝盒。將這些小盒子逐一打開,裏麵皆為化妝用品,形同現代人類常見的唇膏、胭脂、撲粉等物。同時,考古人員發現,另一個外觀基本相似的單層奩盒,裏麵除了五個小圓盒外,還放置一個小銅鏡和鏡擦子、鑷子、木梳、木篦等物,另外有一把環首小刀。這些無疑都是梳妝用具。因此,人們推測,墓主人應該是一位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