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奢華的陪葬品——南越王墓
遠在公元前203年,河北真定人氏趙佗建立了割據一方的政權——南越國。就在這五嶺以南40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趙氏政權建立了不朽的業績。他曾與漢高祖劉邦對峙,拒不稱臣,被視為一方梟雄。然而,短短的95年後,它卻在與漢武帝的南征大軍進行了一場殊死的較量後灰飛煙滅,而南越王朝的墓葬似乎也隨著這場戰爭,謎一般地消失了。這不足百年的王朝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謎團……不曾想,2000多年後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後代,竟無意中闖入了南越王朝君主的聖殿。從此,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這方土地,去感受它那風雲變幻的過去……
被曆史遺忘的神秘王陵
撥開曆史的迷霧,在記憶的深處,中國的西南一隅,曾經有一個雄踞一時的政權——南越國。它始建於公元前203年,在秦朝滅亡後,由南海郡尉趙佗於公元前203年起兵兼並桂林郡和象郡後所建立。公元前196年和公元前179年,南越國曾先後兩次臣屬於西漢,成為西漢的“外藩”,於公元前111年為漢武帝所滅,傳國五世,曆時93年。
在這短短的93年中,文獻對這個轉瞬即逝的國度並沒有留下太多的記錄。它的精神與物質文化到底發展到了一個怎樣的程度,人們也不甚了了。在記憶之中,南越國似乎並沒有舉世聞名的青銅器,也並沒有精美絕倫的玉器,並且南越自古以來就被稱為蠻荒之地,然而王陵的發現,把人們的視線又一次拉回了南越的故土之上……
那是1983年6月9日,廣州風景秀麗的越秀山西側,一個名為象崗的小山岡上,某建築工地正在熱火朝天地趕工。挖掘基地的工人們突然發現地麵露出了排列整齊的大塊砂岩石板,尋著石板之間的縫隙窺視下去,隱約可見一座龐大的建築。根據分析,這很可能是一處古代文化遺跡。隨後,工程指揮部馬上通知了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考古專家趕到現場,仔細勘查周圍的情況之後,便派一名工作人員設法從大石板之間的縫隙進入了這座地下建築。接著,探秘者帶出了令人振奮的消息:
這是一座石室大墓,透過石板縫隙間送進的一絲白光,隱約可見墓室裏堆滿了隨葬物品。環顧四周,依稀可見石室的牆上、頂板上,繪滿了流暢富麗的黑紅色卷雲紋。毫無疑問,這位墓主人不同尋常!
經過精心發掘,專家斷定這是一座西漢早期大型石室壁畫墓。它略呈“甲”字形,上部是“田”字墓室,下部伸出的是長長的墓道。也許是為了預防被盜,通向墓室的墓道填滿了黃土和大石塊。經過千年歲月的磨難,陵墓大門早已朽壞,墓門外有兩個殉人,一為門亭長,一為隸徒。這是一個四方形的門廳,墓室分布於東西北三麵。東西各為一個狹長的耳室,裏麵有一隨葬人和大量的精美物件。但是,這裏並沒有棺槨,顯然並不是埋葬主人的墓室。然而環顧四周,北麵的石門緊閉,似乎在保守著一個千年的秘密。考古專家根據以往的經驗斷定,門後有頂門石。這種頂門石是用幾塊由前往後逐漸變大的石片做成,石片由中間的一個小軸穿起,關門時它們會漸漸地在裏麵壓緊門扇。經過周密的策劃,發掘者終於在拆下一扇門後進入了墓主的寢室。
然而,墓室裏麵並沒有人們預想的巨大棺槨,從地麵散落的物質看,棺槨已經腐朽。但是人們發現寢宮的東西兩側還各有一個側室,後方又有一個儲藏室,裏麵放置著各種日常用具。在兩側室裏,竟發現有11個殉葬者。經專家鑒定,這些殉人多是被擊砸後腦致死的,還有的殉人可能是自縊而亡。這些人裏有士兵、歌伎和雜役等。在中國的商周奴隸製社會普遍有人殉風俗。例如,在河南安陽的商代墓葬就普遍有人殉,有些貴族墓人殉甚至多達90人。墓主都是奴隸主,人殉多是妻妾、近侍或仆人。可是在漢朝,人殉早已退出了曆史的舞台。在中國發掘的11座西漢陵墓中,南越王陵是唯一一個有活人殉葬現象的陵墓。這或許是因為南越國偏居嶺南,所以仍保留奴隸製社會人殉習俗的緣故。
而棺槨之中的墓主身穿玉衣,身邊還有一漆盒,裏麵放著4 117顆珍珠,身著華貴的絲縷玉衣,頭枕絲囊珍珠枕,手握玉龍,腹掛玉佩,腰間佩十把鐵劍,頭部置金鉤玉飾,躺在腐朽的棺槨木堆裏。千年之後,他隻剩下了半個頜骨、幾枚牙齒及幾塊頭骨殘片,並沒有像他期望的那樣萬世不朽。專家對他的遺骸進行了鑒定,他死時約35—45歲,正值壯年。種種跡象表明,這位故去的墓主身份一定不容小覷,他究竟是何許人也呢?
罕見的帝王印章
就在人們為墓主人的身份一籌莫展的時候,在墓主的腹腿間,發現了一枚罕見的金色印章,它成為揭開墓主人身份之謎的重要線索。
這是一枚方形龍鈕金印,通高1.8厘米,邊長3.1厘米,重148.5克,含金量98%,印麵呈田字格狀,陰刻“文帝行璽”四字,小篆體,書體工整,剛健有力。印鈕作一龍蜷曲狀,龍首尾及兩足分置四角上,似騰飛疾走。這枚金印鑄成後,局部又用利刃鑿刻而成。而印麵槽溝內及印台四周壁的碰痕和劃傷及殘留的暗紅色印泥,都說明金印是墓主生前的實用印,這更表明這枚印章上所刻的“文帝行璽”應該就是墓主身份的最好證明。那麼,“文帝”又所指何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