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印的形製來看,它應該隸屬於位王者。因為自秦始皇以來,隻有皇帝的印章才能稱“璽”。臣民的憑信物隻能稱“印”、稱“章”。漢承秦製,在璽印的規定上稍有寬緩,皇後、諸王印信也稱璽,但基本上仍相沿舊製而不改。而鈕形不同,顯示著印的主人的階位不同。比如:西漢的“軼侯之印”,是1973年在湖南長沙漢墓中發現的,墓主為侯爵,印鈕作龜形;“滇王之印”,是1956年在雲南晉寧發現的,墓主為一國藩王,印鈕作蛇形;“倭奴國王”印,是1784年在日本九州誌賀島出土的,印主為一邦之王,印鈕也是蛇形;1968年,中國在陝西鹹陽漢高祖長陵附近發現一顆玉製的“皇後之璽”,印鈕作螭虎形。而這枚金印則是以盤龍為鈕,可見墓主的王者之風。
根據文獻《史記》、《漢書》的南越傳載,南越國的開國之君趙佗自稱“武帝”,後傳位於第二代君王趙胡。而曆史上這位二世君王正是以“文帝”自居的。看來,這位墓主人的真實身份似乎應該是南越國的第二位君主了。然而事情並非如此簡單……
因為隨後在墓室之內,又陸續發現了“趙昧”玉印和“昧”字封泥等。這與史書上記載“文帝”名趙胡的記載相悖。難道他不是南越國的二世國王?那又該如何解釋“文帝行璽”呢?難道是史書的記載有誤?墓主人的身份在這一連串的疑問之下,顯得更加撲朔迷離。
關於墓主人的真正身份,眾人始終莫衷一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看法是:“昧”印與“文帝”印同出,說明趙昧就是漢史中的第二代南越王趙胡。《史記》中的“胡”或是司馬遷掌握資料不實致誤,或是後世班固傳抄筆誤,也可能是一人兩名,或出於名、字、號的歧義,抑或出於音義通假。
也有人認為,漢朝對南越使用巫蠱法術,所以南越的二世君王不敢入朝,也隱晦其名。史書中所見記載的“趙胡”,不過是編造的假名,而“趙昧”才是他的真名。另有推測認為,“胡”是華語讀音,而“昧”則為南越方言,或“胡”為原名,“昧”為改名,或可能“趙胡”不是原名,而是時人給他的綽號、諢名。
但同時,除了這些主流的看法之外,還有一些不同的觀點。有的學者根據墓室中另外兩枚“泰子”印以及“趙胡”、“趙昧”的矛盾情況,推測墓主人應該是南越的二代君王趙胡無誤,但是“趙昧”印章的主人卻另有其人。它應該是趙胡之父或兄長的私章。更有甚者認為,墓主應該是南越的第三代君王嬰齊。而墓中的“文帝行璽”金印是其父的遺物,嬰齊為了緬懷其父才藏到了自己的墓中。
也有人對以上種種說法不以為然,並指出中國曆代帝王中,或稱“文帝”或稱“武帝”的君王曆來多有。比如曹操為“武帝”,曹丕為“文帝”。然而,殊不知中原帝王的這些稱號,並非其在位時的“尊號”,而是在其死後,對其一生所作評價的“諡號”。而南越國的禮製與中原殊異,這稱謂不是死後的“諡號”,而是生前的“尊號”。由此看來,這種說法並禁不起推敲。
關於這座墓葬主人的真正身份,現在還未有一個統一的說法,尚待人們進一步研究。
五 色 藥 石
從秦始皇到唐太宗,中國古代帝王似乎總有著煉丹以求永生的夢想,但往往是永生不得反而一命嗚呼。這些傳說中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顯然是人們的一廂情願,但始終帶有濃厚的神秘色彩。沒有人能夠說得清它究竟是個什麼樣子,成分是什麼,又是如何煉就的。而南越王陵的發掘卻為揭開這些問題帶來了一線轉機。
在發掘地宮的過程中,考古人員在西耳室的西側牆根發現了一堆五色石。這難道是一種稀有的寶石嗎?經過分析,這些五彩斑斕的小球原來是藥石,包括紫水晶173.5克、硫磺193.4克、雄黃1 130克、褚石219.5克和綠鬆石287.5克。這些藥石與古籍記載的“五色藥石”成分有所出入,這可能與方士個體差異、煉製方法不同有關。
除了首次發現五色藥石,南越王墓裏還發現了一些可疑的鉛丸和丹砂。在西耳室的藥杵旁,發現了兩堆528個小鉛丸。鉛丸直徑1.8厘米,單個重31.5克。值得注意的是,這批藥丸製作相當精細,大部分中間有一個小圓孔,不穿透。它們跟主棺室內與弩機一起出土的用做武器的12枚鉛彈丸很不同:彈丸直徑2.9厘米,重124—129克,有縱穿小孔,表麵粗糙,氧化得很厲害,呈灰白色,多數開裂。
這些神秘的小鉛丸到底有著怎樣的精妙之處呢?古籍中記載,古代煉丹士煉製出丹砂(硫化汞)和鉛用於內服,能產生顯著的鎮靜安神、鎮逆定喘功效,使人自覺神清氣爽飄飄然,有服用這種“金丹”的人死了,竟被視為“仙去”。如此看來,這種小鉛丸很可能就是傳說中的長生不老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