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沉寂地下兩千年——秦始皇陵(1 / 3)

第十三章 沉寂地下兩千年——秦始皇陵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留下的帝王陵寢何止百千,但最著名的當屬中國曆史上第一位皇帝的陵寢——秦始皇陵。宏偉壯觀的“亡靈兵團”,匪夷所思的神秘地宮,以及橫掃六國、一統天下的始皇帝所用的棺槨……這一切的一切,都令後人產生無限的遐想。

神秘莫測的巨大陵墓

秦始皇陵始建於公元前246年,公元前208年結束,曆時39年,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

曆史上的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是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後人稱之為“千古一帝”。他姓嬴,名政,但因為出生於趙國,所以又叫趙政。嬴政13歲即王位,22歲在故都雍城舉行了成人加冕儀式,並正式登基。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製主義中央集權製國家——秦朝,創立了“皇帝”的尊號,稱始皇帝。當年,他年僅39歲。後來,他又確立郡縣製度,製定三公九卿的官製,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致力於抗擊匈奴,征伐南越,修建長城和靈渠,又用“焚書坑儒”來統一思想,在不長的時間內,創造了前無古人的偉大業績。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便大興土木,讓人依照六國宮殿原樣,在鹹陽城建宮室145處,藏美女萬人以上,其中以阿房宮最負盛名。他好大喜功,總喜歡到全國各地巡視,而且每到一處便刻石立碑,記述自己的功績。公元前210年,他病死於沙口平台(今河北平鄉廣宗一帶)出巡的路上,不久秦國便發生大亂而很快滅亡。

秦始皇這位叱吒風雲的曠世君主,不僅為後人留下了千秋偉業,同時還留下了一座神秘莫測的皇家陵園,在封土堆下就是真正的秦始皇陵。

作為中國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為什麼偏偏把陵址選在驪山呢?中國幅員遼闊,可供其安葬的地方很多,為什麼單單驪山有幸擔當此任呢?

驪山以它特有的溫泉和風景而聞名於世。在西周末年,周幽王與愛妾褒姒曾在這裏演出了一場烽火戲諸侯的曆史鬧劇,從而葬送了西周王朝。而傳說中,秦始皇也與驪山有著不解之緣。相傳,秦始皇生前在驪山與神女相遇,遊覽當中被神女的美豔所陶醉,欲戲神女。神女不從,盛怒之下,朝他臉上唾了一口。不久,秦始皇便生長了一身的爛瘡,周身不適。雖然這是一個神話故事,但從中可以看出秦始皇與驪山似乎有些緣分。難道就是因為念念不忘當年神女的美麗,秦始皇才如此迷戀驪山這塊風水寶地嗎?

其實,根據曆史推斷,事情並不是這樣的。因為在選定驪山作為秦始皇的陵址時,秦始皇隻有13歲,剛剛即位。作為一個剛即位的13歲的孩子,在這樣大的事情上,一般是很難自己拿主意的。據推測,這可能是太後和呂不韋決定的。把驪山作為他的陵址,在當時也符合古人晚輩陵墓居長輩東首的原則,因為當時秦始皇先祖及太後的陵園是葬在臨潼以西的芷陽一帶的,而秦始皇作為晚輩,就隻能考慮芷陽以東的位置了。這樣一來,選驪山也就在情理之中。現在從風水角度來看驪山的秦始皇陵也不失為一塊理想的風水寶地,驪山符合依山傍水的“乘風氣”的風水觀念,是一個“枕金蹬銀”的地方。在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中也說:“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塚壙與驪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可見,當時選驪山為秦始皇的陵址,確有風水之論的。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興起了依山造陵的觀念,後來人們選擇墓地的時候,又特別重視依山傍水的地理環境。“立塚安墳,須藉來山去水”,依山傍水被古人視做最佳風水寶地。而秦始皇陵就是“依山傍水”造陵的典範。

另外,秦始皇陵還有一個非常奇特的地方,那就是朝向是正東方。為什麼會是這樣呢?難道是秦始皇為了突出自己是世界的唯一,還是裏麵另有什麼秘密呢?

傳說,當年秦始皇坐在自己的寶座上,沉醉在一片萬歲呼聲中,於是就想自己能夠長生不老,永遠坐於萬人之上。他遍尋各種靈丹妙藥,聽信了方士們所編造的東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上邊居住著仙人的謊言,並派方士徐福帶領數千名童男童女,到海中的仙山上求長生不老的仙藥。雖然徐福從此杳無音信,沒有為他求回長生不老的丹藥,但是在修建自己陵墓的時候,他依然幻想著永遠不離開人間和豪華的宮殿,幻想著有朝一日能夠得到仙人的指點,於是他要求死後自己要麵朝東方。

也有人說,秦國的地理位置偏西,秦始皇建陵朝東,是為了在死後也能注視著東方六國,給他們以震懾,以此來表示自己征服東方六國的決心。

其實,現在已經證實,秦國其他墓葬大多也是坐西朝東的,特別是秦國早期的墓葬,幾乎都是朝東向的。據《禮儀·士冠禮》雲:“主人東麵答拜,乃宿賓。”《史記·項羽本紀》也記載,在鴻門宴中“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這些說明,在當時,主人是朝東坐的。秦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禮儀呢?有人推測,秦人多來自東方,他們依然留戀自己曾經生活過的故土,然而想要回去,又不現實,隻能以麵朝東方來寄托自己的感情。也許,這種猜測是對的吧。

如今的秦始皇陵,像一位蒼老的老人,站立在驪山的北麓,靜靜地眺望著東方,看著來來往往那些眼睛裏充滿了驚奇的人……

世界最大帝陵之一

秦始皇陵是世界最大帝陵之一,它規模巨大、結構奇特、內涵豐富。其設計者不僅精心選擇了一處風水寶地,在陵園總體布局的設計上更是頗具匠心。

秦始皇陵園以高大的封塚為中心,封塚外有兩道“回”字形夯土城垣,外城垣四麵各置一門。非常巧的是,東門位於封土正中的東西軸線上,門闕規模最大。內城除北牆開兩門外,在其他三麵各開一門。幾千年過去了,當年那長長的內外夯土城垣早已殘缺不全。我們現在能看到的隻有內城西牆殘存的一段城牆和內城南門的闕門遺址。

雖然秦始皇陵那一座座宏偉的地麵建築早在兩千多年前就遭到項羽的焚燒,不過,在殘存的廢墟上,考古工作者發現了陵寢建築群遺址,規模宏大。這些遺址大多分布於封土堆的北側、內城西半部。在封土堆西北的內外城垣之間還發現一處地麵建築群,據清理的三組房屋建築基址來看似為祠宮建築。

秦始皇陵的修建,前後共用了37年。陵高50餘丈,周5裏多,墓基極深,並用銅液灌注。直到今天,看到那高大的封土丘和形象生動的兵馬俑,我們依然為之讚歎不已。

“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這是李白的詩句,它謳歌了秦始皇的輝煌業績,描述了營造驪山墓工程的浩大氣勢。事實也確實如此,秦始皇陵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陵園工程的修建伴隨著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縱觀陵園的整個修建工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自秦王即位到統一全國的26年為陵園工程的初期階段。在這一階段裏,先後展開了陵園工程的設計和主體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園工程的規模和基本格局。第二階段是從統一全國到始皇帝三十五年,曆時9年,為陵園工程的大規模修建時期。經過數十萬人9年來大規模的修建,陵園的主體工程基本完成了。從始皇帝三十五年到二世二年冬,曆時4年多是工程的最後階段。在這一階段,勞工們主要從事陵園的收尾工程與覆土任務。盡管陵墓工程曆時近40年之久,但整個工程仍然沒有最後竣工。

秦始皇陵為什麼經曆近40年之久,還沒有竣工呢?原來,當時爆發了一次波瀾壯闊的農民大起義,就是陳勝、吳廣起義。陳勝、吳廣的部下周文率兵迅速打到了距陵園不足數華裏的戲水附近(今臨潼市新豐鎮附近),大軍直逼鹹陽。二世驚慌失措,命在驪山的修陵大軍回擊周文的起義軍,因此陵園工程不得不中止。

但即使這樣,秦始皇陵的修造時間在我國陵寢修建史上已經名列榜首,它甚至比埃及胡夫金字塔修建的時間還要長8年。動用修陵人數最多時近於80萬,幾乎相當於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數的8倍。

秦始皇陵是一座充滿了神奇色彩的帝王之陵,千百年來,一直像磁石一樣吸引著人們的目光,讓人不停地猜測:地宮究竟是什麼樣的結構?它裏麵是否藏匿了大量的奇異珍寶?地宮內設有防盜機關嗎?秦始皇的屍骨是否完好無損……這一係列的懸念無不困擾著對秦始皇陵有興趣的專家或者文人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