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撲朔迷離的九連墩——楚王墓
不知何時起,“九連墩”三個字已成為了楚文化研究的一個新標記。震驚世界的曾侯乙編鍾、郭店竹簡記載的《道德經》、“高山流水”的傳奇典故……博大精深的楚文化,都凝成了一個關注點——九連墩。神秘、謎團、遐想,這一切在不斷發出觸摸曆史脈搏跳動的“請柬”,激發起人們對遙遠曆史的思索。這一個個的疑問,隻能靠一步步的科學發掘來解答。
神秘的九連墩古墓
2002年12月23日,湖北省文化廳宣布,九連墩兩座古墓出土文物近1 000件,並發現了目前我國南方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壯觀的車馬坑,稱這次考古是湖北省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的考古發現。消息傳出,引起極大轟動,九連墩古墓發掘隨即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
2001年9月,為配合湖北孝(感)襄(樊)高速公路建設,湖北省文化廳、文物局報請國家文物局批準,對位於鄂西北的九連墩古墓群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原本例行的考古活動,沒想到卻帶來了驚人發現。
九連墩古墓群位於湖北棗陽市境內的東趙湖村。傳說,古時候有一位清正廉潔的大臣,為人耿直,剛正不阿,為此得罪了不少貪官汙吏,被貪官汙吏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後因其直麵進諫,惹得皇帝不高興,貪官汙吏借此機會大加陷害。皇帝一怒之下,斬下了大臣的頭顱。貪官汙吏為解心頭之恨,毀了大臣的頭顱。
事後,皇帝幡然醒悟,悔恨自己錯殺了忠臣,下令厚葬大臣,然而再也無法找到大臣的頭顱。皇帝遂下令為他鑄造了一顆金頭。為了不讓盜墓賊盜走金頭,皇帝又下令,在大臣下葬的當夜,建造了九座相同的墳墓……
九連墩一號墓主到底是治國安邦的帝王,還是威震一方馳騁疆場的將軍,或是神機妙算、運籌帷幄的大臣?這僅僅是一種傳說,還是塵封已久的曆史之謎?古墓主人的官職身份、經曆業績、死亡原因都讓人評頭論足,猜想無限。
1992年,“九連墩”被列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在此之前,誰也不知道九連墩古墓下葬的具體時間,更不知道墓裏埋了什麼人。為了保護文物,孝襄高速公路修建時,在設計上極力想繞開墓墩。
2002年9月中旬,考古工作人員依照預定方案,在對九連墩一號墓塚周圍進行勘探時,又在一號墓北側發現了二號墓。
古墓的發掘,使名不見經傳的東趙湖村成為關注的焦點。據當地村民介紹,九連墩上的土質與周圍的黃黑土不同,是從別的地方運來的。墩上的泥土黏性強,可以用來打土坯、砌牆,而不會幹裂,而其他地方的泥土則是晴天幹裂,雨天粘鞋。
2000年,盜墓賊在三號塚上打洞盜挖,村民發現後及時報案,公安機關迅速出動警力將盜墓賊抓獲,使九連墩古墓沒有受到大的破壞。
唐虞夏商時棗陽屬豫州,周時為唐國,後屬楚。秦置蔡陽縣,西漢置春陵侯國,至隋仁壽元年改縣為棗陽。
棗陶境內曆史遺存較為豐富,較著名的有漢蔡陽故城遺址、漢舂陵故城遺址。九連墩距出土大型編鍾的隨州曾侯乙墓60公裏左右,與漢光武帝劉秀故裏相距不超過10公裏。因此,九連墩古墓發掘可能會有驚人發現,將會出土大量價值極高的文物,為楚文化和楚史提供更多的珍貴資料。
科學求證墓葬時間
九連墩古墓到底建於何時?是哪國墓葬?
據專家介紹,戰國時期的楚墓一般為土坑豎穴,很少為洞室墓,方向有較強的規律性。中層貴族以上的楚墓,墓坑上都有封土。九連墩在當地就是9個突出地麵的土崗的俗稱。封土的大小一般預示著墓的大小和墓主人生前身份的尊卑。封土和填土均經夯打,靠近棺槨均填青膏泥或白膏泥,用以密封、保護棺槨內物件。墓愈大,封土、填土選擇愈嚴格,青膏泥或白膏泥填得愈厚。
在已發掘的6 000多座楚墓中,均不見墓棺槨上土中有積石積炭情況,這是楚墓與中原地區墓葬的一個顯著區別。
九連墩戰國古墓有14級台階,一級一級向下直至墓底。擁有台階和長斜坡墓道也是楚墓與中原地區大型墓葬的又一個區別。戰國楚墓的墓壙,中上層貴族往往有多級台階,台階一級一級往下收縮,直至棺槨。這種台階可能與防止崩塌有關。在土質較為疏鬆的地區修建大型墓葬,掘進較深,就容易崩塌,隻有做成台階狀。
在一些地方,由於地下水位較高,不便向地下掘進較深,台階除了向下挖掘數級,還從平地向高處一級一級夯築出來。顯然,這是為了表現一種傳統的製度,即為了顯示身份。墓主身份越高,權勢越大,墓坑越深,台階越多,墓道越長。
楚國較高層貴族的墓一般槨分多室,棺有多重。九連墩戰國古墓發掘的一號墓就分為東、西、南、北、中5個槨室;安徽壽縣楚幽王墓據反複推測,槨多達9室;河南信陽長台關一號墓與江陵天星觀一號墓槨分7室,槨室一般為長方木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