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沉寂地下兩千年——秦始皇陵(2 / 3)

秦始皇陵築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征著都城的皇城和宮城。陵塚位於內城南部,呈覆鬥形,高51米,底邊周長1 700餘米。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異珍寶。秦陵四周分布著大量形製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有400多個。

對於秦始皇陵的地宮,司馬遷曾有簡略的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借此,人們開始了探尋地宮的行動,努力尋找能揭開秦陵地宮之謎的種種蛛絲馬跡,以求得到秦始皇陵內部的真實資料。

最新考古勘探資料表明:秦陵地宮東西實際長260米,南北實際長160米,總麵積41 600平方米,是秦漢時期規模最大的地宮,其規模相當於5個標準足球場。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先生曾利用現代高科技與陳明等三位科學家研究撰文,推測秦陵地宮深度為500至1 500米。不過,這一推測在今天看來,似有不妥。假定地宮挖至1 000米,它超過了陵墓位置與北側渭河之間的落差,那樣不僅地宮之水難以排出,甚至會造成渭河之水倒灌秦陵地宮的危險。

國內文物考古、地質學界專家學者對秦陵地宮的深度也作了多方麵的研究探索。根據最新鑽探資料,秦陵地宮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深,實際深度約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約為37米。

除了深度,秦始皇陵設置了幾道門?在《史記》中曾清楚地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無複出者。”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秦始皇的棺槨及隨葬品是全部安置在中門以內的。這裏涉及既有中羨門,又有外羨門,那麼就應該也有內羨門,地宮三道門似乎無可辯駁。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對中羨門用了個“閉”字,外羨門則用了個“下”字,說明中羨門是可以開合的活動門,外羨門則是由上向下放置的。中羨門可能是橫向鑲嵌在兩壁的夾槽中,是一道無法開啟的大石門。內羨門可能與中羨門相似。三道羨門很可能在一條直線上。

在《史記》中,司馬遷還說:“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秦始皇陵裏真有水銀嗎?

現代科技的發展為驗證秦陵地宮到底是否埋有水銀這一千古懸案提供了必要的客觀條件。地質學專家常勇、李同先生曾先後兩次到始皇陵采取土壤樣品。經過反複測試,發現始皇陵封土堆土壤樣品中果然出現了“汞異常”。封土中的汞異常是地宮大量存在水銀的結果,而且其分布也呈規律的幾何圖形。為了驗證這一結果,他們又到其他的帝王陵采取過樣品,但其他地方的土壤樣品幾乎沒有汞含量。由此科學家得出初步結論:《史記》中關於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記載是可靠的。至於地宮為何要埋入大量水銀,北魏學者酈道元的解釋是:“以水銀為江河大海在於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嶽九州,具地理之勢。”原來是以水銀象征山川地理,與“上具天文”相對應。

作為世界最大帝陵之一的秦始皇陵,裏麵自然會有無法計數的寶藏。司馬遷說過“奇器珍怪徙藏滿之”。早在司馬遷之前的大學者劉向也曾發出過這樣的感歎:“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麼,這座神奇的地宮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寶呢?

《史記》明文記載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他還有什麼稀世之寶誰也不清楚。在20世紀80年代末,一組大型彩繪銅車馬被考古工作者在地宮西側發掘出土。車馬造型之準確,裝飾之精美,舉世罕見。此外,考古工作者還發掘出土了一組木車馬,除車馬、禦官俑為木質外,其餘車馬飾件均為金、銀、銅鑄造而成。究其幾樣出土文物,我們可以推測地宮內的隨葬品一定是既豐富又精致的。

為了保護地宮內的寶藏不被盜墓者盜取,秦始皇陵也采取了一定的防盜措施:“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進者輒射之”。如果司馬遷所記載的內容屬實的話,那麼秦始皇陵內的防盜器就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自動防盜器了。

由於秦始皇陵到目前為止尚未完全挖掘,所以其內部結構和陪葬的物品人們隻能憑猜測:相對於長沙馬王堆漢墓“女屍”的完整,秦始皇的遺體是否也會保存完好呢?他在地宮裏難道依然保持著當年的雄姿嗎?

如果單從遺體保護技術而言,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漢女屍能很好地保護下來,秦代也應具備保護遺體的防腐技術。不過,傳說中秦始皇的遺體並沒有保存完好。問題就出在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當時正值酷暑時節,屍體未運多遠,便發出了熏人的腥臭味。為防止讓更多的人知道始皇駕崩的信息,趙高、胡亥立即派人從河中撈了一筐筐鮑魚,將鮑魚與屍體放在一起以亂其臭。這樣,經過50餘天的長途顛簸,屍骨終於運回鹹陽發喪。

特殊隨葬物——兵馬俑

說到秦陵,自然會想到秦陵所具有的特殊隨葬物——兵馬俑。這些跟隨秦始皇在地下待了兩千多年的兵馬俑,現在又是什麼樣子了呢?

1974年,在秦始皇陵外城以東1 225米處,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兵馬俑坑。這個發現轟動了世界。許多外國元首、學者參觀秦俑博物館後認為,秦俑坑可以說是世界第八個奇跡。它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臘雕塑相媲美,是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目前已發現三座,它們坐西向東呈“品”字形排列。其中,共出土了約7 000個秦代陶俑及大量的戰馬、戰車和武器,充分表現了2 000多年前中國人民巧奪天工的藝術才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貴財富。兵馬俑陪葬坑均為土木混合結構的地穴式坑道建築,像是一組模擬軍事隊列、旨在捍衛地下皇城的“禦林軍”。

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從各坑的形製結構及其兵馬俑裝備情況判斷:一號坑象征由步兵和戰車組成的主體部隊,二號坑為步兵、騎兵和車兵穿插組成的混合部隊,三號坑則是統領一號坑和二號坑的軍事指揮所。此外,在二號坑和三號坑之間,還有一個麵積為4 000多平方米的長方形的廢棄坑。

秦始皇陵的旁邊為什麼要修建如此大規模的兵馬俑坑?

有人認為,這些兵馬俑象征著秦始皇東巡的車隊。秦始皇生前喜歡到各個地方巡視,因此按照古代“事死如事生”的陪葬觀念,秦始皇陵也要陪葬大量的車隊,以保證始皇隨時東巡。由於用活人陪葬不太現實,隻好用泥人、泥馬來代替了。

也有人認為,兵馬俑體現的是皇家的軍隊布局。按照這種觀點,專家認為兵馬俑坑是一項未完成的工程,全部工程建成要有五個坑。而且,從設計者的角度來說,兵馬俑是按當時的方陣來設計的。在一、二、三號坑修建好後,爆發了大規模的秦末農民起義,陵墓建築被迫停了下來,被廢棄的坑隻挖了個土塘,還未來得及放置陶器具。而第五個坑尚沒有動工挖掘,所以現在見不到任何痕跡。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兵馬俑的建造主要有兩個作用:其一是彰顯皇威,宣揚秦國的統一大業,象征著秦王朝的軍事力量。在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充分認識到軍隊的作用,因此他希望自己死後依然能夠擁有龐大的軍隊,以觀東方六國。其二是防身驅鬼、辟邪壓惡。

在秦始皇陵的外圍做如此浩大的工程,這也充分證實了秦始皇好大喜功的特點。那麼,在已經發現的三個兵馬俑坑裏,秦始皇究竟為自己陳列了什麼東西呢?

在一號坑裏,考古學家目前已發掘出武士俑500餘件,戰車6乘,駕車馬24匹,還有青銅劍、吳鉤、矛、箭、弩機、銅戟等實戰用的青銅兵器和鐵器。俑坑東端有210個與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麵部神態、服式、發型各不相同,個個栩栩如生,形態逼真,排成三列橫隊,每列70人,其中除3個領隊身著鎧甲外,其餘均穿短褐,腿紮裹腿,腰履係帶,免盔束發,挽弓挎箭,手執弩機,似待命出發的前鋒部隊。其後,是6 000個鎧甲俑組成的主體部隊,個個手執長3米左右的長矛、戈、戟等長兵器,同35乘駟馬戰車間隔在11條東西向的過洞裏,排成38路縱隊。南北兩側和兩端,各有一列武士俑,似為衛隊,以防側尾受襲。這支隊伍陣容齊整,裝備完備,威風凜凜,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