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鴻門義救—項伯(1 / 2)

第一百二十八章  鴻門義救—項伯

項伯,生卒年不詳,名纏。他是項羽最小的叔父,早年曾殺了人,跟隨韓公子張良在下那(今江蘇唯寧西北)躲避,私人關係甚好。項羽統兵後,他任左尹,為令尹的副職,隨項羽一起進人關中。項羽聽說劉邦欲守關自王關中,遂在鴻門發布命令:次日搞賞士卒,進攻劉邦。劉邦當時駐軍霸上,並不知情。

項梁和項羽起兵會稽,項伯在下相項氏老家聚集項氏一族,響應項梁。項梁軍渡江北上,到下相會集項氏一族後,項伯就一直在項梁軍中協助項梁,官任楚國的國相令尹。項梁戰死後,項伯成為項氏一族的長者,是項羽最為尊重信賴的至親。楚國時代,項氏一族的封地,先在相縣,後遷下相。始皇帝統一天下,下相屬於灑水郡,北與東海郡下邳縣相鄰,是泅水郡的東部邊縣。

自楚國滅亡後,項氏一族,一直聚住在下相縣。項伯與項梁一樣,好遊俠,結交豪傑,常犯法動武。項梁殺人,南走會稽昊縣避禍;項伯也殺人,北去東海下鄭躲藏。。項伯亡命下邳,投奔的就是張良,依靠張良的掩護幫助,項伯活命逃脫法網,二人遂成生死之交。項伯是重義氣的人,他知道張良在劉邦軍中,不忍張良與劉邦一道送死,隻帶貼身親信侍從,急急驅馬來到透上劉邦軍中。

項伯私下見到張良,將項羽明早將攻擊劉邦軍的事情告訴張良,要張良馬上與自己一道離開誘上到鴻門避難,不要與劉邦一道白白送死。張良是臨事不亂、深沉節度的人,他謝過項伯的好意,心中已經拿定注意。他對項伯說:“張良是韓國臣下,受韓王之命,輔送沛公人關,應當在使命完成後回報韓王。眼下沛公危難事急,我張良不辭而別,保身一人亡去,作為臣下是不義的行為,作為朋友是失信的舉動。項伯兄的厚意,張良是心領了。何去何從,實在是不得不言明沛公再作決定。”項伯同意了。張良匆匆人內麵見劉邦,將事情如實相告。劉邦大驚失色。

劉邦首先進人關中,降下鹹陽,依據“懷王之約”,將出任未來的秦國之王。因此之故,劉邦視秦國為自己未來的國土,秦人為自己未來的子民,秦國的宮室珍寶為自己未來的財富。他安定關中,希望諸侯國聯軍到來以後,正式確定自己的秦王名分。劉邦之所以全麵封鎖進人關中的各路關口,本來是出於擔心,為了自保。依照懷王之約的規定,滅秦以後的天下政局是七國複國,王政複興。當時,六國都已經複國,各國王政都已經建立,隻有秦王的空位,是留給首先攻人關中的反秦軍將領,也就是劉邦了。然而,巨鹿大戰,全殲王離軍,安陽盟約,招降章邯軍,消滅和瓦解秦軍主力,真正迫使秦王朝崩潰的最大功勞者和實力最強大者是項羽。項羽的蓋世之功,將如何酬勞?懷王之約定立之時,項羽要求進攻關中,表明了自己滅秦稱王的意圖。懷王不許項羽,將進攻關中的任務交給了劉邦,促成劉邦如約先人關中。項羽飲恨未能先人關中,如今功蓋天下,大權在握,諸國各路將領人人折服聽從,會如約允許劉邦獨王關中,自己依然到懷王朝廷作將軍?又聽說項羽與章邯定安陽之盟,約許章邯為雍王,章邯將統治關中……凡此種種變局,都不能不讓占據關中的劉邦感到不安和擔心,害怕自己已經到手的關中,被強奪瓜分。

劉邦封鎖函穀關,無非是造成已經統治關中的既成事實,占據有利條件,迫使項羽及其諸侯各國在關外開始交涉,並無與項羽及諸侯國聯軍對決開戰的打算。完全出乎意料之外,項羽根本不作任何交涉,憑借強大的軍事力量,一舉攻下函穀關進人關中,屯軍鴻門之下。劉邦失策理虧,陷人被動不利處境。不過,即使到這個時候,劉邦似乎仍然沒有估計到項羽會如此狠急地全麵火並,時間就在明日一早。劉邦問張良道:“事情如此急迫,還有什麼辦法?”閉關拒守的事情,張良大概是不甚知情,他問劉邦:“閉關拒守,是誰為沛公出的主意?”劉邦答道:“一個小青年。”張良說:“請沛公衡量一下,沛公部下的軍隊,能夠抵擋項羽軍的進攻否?”沛公沉默,回答:“我軍當然不能。怎麼辦呢?”張良說:“請允許臣下麵見項伯,轉呈沛公不敢違背項將軍的誠意。”劉邦有些狐疑,問張良說:“君和項伯,究竟有何等故舊關係?”張良不緊不慢,將自己與項伯的生死交往,簡潔明了,一一交代與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