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用心聽完張良的話,再問張良說:“張君與項伯,誰年長誰年少?”張良答道:“項伯年長於臣下。”此時的劉邦,已經從無所適從的震驚中鎮定下來,他語氣肯定地吩咐張良說:“煩請張君為我請項伯兄進來,我將視項伯為大哥,執弟從之禮相見。劉邦青少年時代,任俠使氣,結交豪傑,也算是綠林中的人物。他曾經到大梁,在名士張耳門下遊走,回沛縣在縣豪王陵手下混事,從上使下,對於當時民間社會的規矩、江湖上的禮節、豪俠間的心情,是行家裏手,他自信能夠說動項伯。
當項伯進人劉邦軍帳中來時,酒席已經準備停當。劉邦執弟從之禮,虛上座迎出門來。劉邦盛情延項伯人坐上席,親自為項伯斟酒請壽。當時,劉邦49歲,張良47歲,項伯較張良年長。劉邦與項伯,同是張良的朋友,由張良居中穿針引線,相談甚歡。
酒席間,劉邦尊項伯為兄,與項伯結為兄弟,約為兒女親家,他見機請求項伯說:“小弟人關以後,對於秦的宮室財產,人員設施,秋毫不敢有所侵犯,登記吏民戶口,封存府庫財物,一切等待上將軍前來處理。之所以派人守衛關口,是防備盜賊出人,警惕意外事件的發生。小弟日夜盼望上將軍早日到來,哪裏敢有逆反上將軍的意思!小弟豐邑危難時,受項梁將軍救援,至今恩德未報,豈敢背德離反?往日在城陽、雍丘,與上將軍聯合作戰,同生死,共患難,豈敢逆情有貳心?小弟的真情實意,乞望項伯兄在上將軍麵前呈明化解。”項伯被劉邦誠懇的語言所打動,他同意勸說項羽。他與劉邦約定,明日一早到鴻門軍中,親自見項羽陳情說明。
項伯回到鴻門軍中,馬上麵見項羽,將劉邦的委屈心情一一麵呈,極力說服項羽與劉邦和解。項羽生於貴族名家,從小失去父母,由伯父項梁撫養長大。秦時避難,起兵渡江,定陶軍敗,每到關鍵難處,依靠的都是項氏宗族的和衷共濟。項梁戰死後,項伯是項氏宗族之長,項伯的話,他是不能不側耳傾聽的。項伯說:“沛公不首先攻破關中,我們今天豈能抵達這裏?眼下人有大功而我攻擊之,不義於天下,不如善待適當處置的好。”項羽年輕,隻有27歲。他是天生無敵的將軍和勇猛的戰士,卻是一位受感情左右的人。新安坑殺秦軍降卒,他不能控製內心深處對秦國的仇恨,鑄成失去秦國人心的大錯。聽項伯為劉邦辯解,同是楚軍將士,曾經同生共死的戰友之情又左右了他的心胸.使他不能根據政治利益的需要決定行動。他想起就在一年多以前,隨同項梁軍到東阿援魏救齊、擊破章邯軍後,與劉邦聯軍共同作戰,先戰城陽,攻破秦軍屠城,再戰雍丘,斬殺秦三川太守李由,項梁軍敗,又一同安全撤回,也是同生死共患難一場。項羽猶豫動搖了,他答應項伯,同意劉邦前來陳情說明,下令撤消攻擊令。
項羽敗亡後,劉邦封項伯為射陽侯,地在今江蘇省淮安縣西南。賜其姓劉,但後來未見劉邦的哪位兒女與其子輩成婚。古人有同姓不婚的禁忌,劉邦賜項伯姓劉,不知是賞以同姓之尊,還是要借故取消以前的婚姻之約,因為當年霸上結親本來就是劉邦臨時求助的手段。項伯受封三年後死去,其用子項唯因罪未承爵。